《看懂经济(透析经济运行规律)》
第4节

作者: 纪纲glu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物有用,是因其能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要利用此物也就是要发挥此物的用处时,此物不会自动来找到想用它的人并满足他的需要,而是人经过某种精力的耗费使其为人服务。此时,精力的耗费则称之为劳动,而这种有用性称为使用价值。有时,物的使用价值是天然就有的,而有时是人以劳动变更或者说加工以后所具备的。可以说劳动是使物为人所用的唯一途径。(除了自然界中及其个别的无形之物,如;空气)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的交换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对产品进行交换时,各种不同的物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呢?无疑是包含在其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量,这也就是经济学中的价值。即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中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里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谓“用于交换“,其含义是: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以换取他物,其价值也正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理解商品的概念是理解价值概念的关键!这在第三章中还将有涉及 。思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曾指出:“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还是强调市场化的问题

  而关于劳动价值的衡量缺乏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总的说来劳动的复杂性和劳动强度是相互补充的,即就社会上的工作来说,凡是劳动复杂性高的则劳动强度稍低,而劳动强度高的则劳动复杂性则较低,对整个社会来说,要想从事强度低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掌握技能,以适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即复杂性较高的工作。竞争使性质不同的工作各归其位,从而可以使大众劳动的衡量标准趋向统一。使用生产某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大小成为可能。(这里的大众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社会上的一般劳动。)

  六、补充论述
  1、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分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量急剧增加。人们很容易有这样一种感觉:由于物质财富增加了,价值也增加了。直观地将商品的价值量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这显然是错误的。物质财富是描述有用性的,是代表使用价值的,而价值却是人类劳动的抽象,是一种能量耗费。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膨胀绝对不是价值的快速膨胀,“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固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引自《资本论》)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资本的趋势是让一定的价值代表越来越多的使用价值。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后,“价值增殖”先于“使用价值增殖”成为一种紧迫的需要,物质财富也就以惊人地速度膨胀起来了。

  2、劳动价值的范畴
  劳动价值论,无论是李嘉图学派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首先都主要是用来揭示私有制商品经济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著作,其中所说的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不仅仅是劳动产品。
  马克思明确指出过:“首先,我在任问地方都没有说过‘社会限定价格,并且在研究价值时,涉及的是资产阶级关系,而不是把这个价值理论应用于那决不是由我而是由谢夫莱先生以我的名义设计的‘社会国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曾指出:“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和随之而来的产品向价值的转化。”

  可见,价值是在劳动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商品,才会具有的特殊属性。比如家务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虽然会创造使用价值。
  社会分工的细化,会把越来越多的自给自足的劳动,推向市场,完全的市场化社会的意思是,社会上个人的所有劳动成果,都是为他人生产的,所有的个人劳动都要通过推向市场实现为货币,进而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自己的所需。下面的研究,我们都是假定在完全市场化,至少是高度市场化的前提下进行研究。
  3、关于劳动价值论与分配论
  (1)关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企业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额外收益,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不变资本是指企业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
  在本帖中,我们延续《资本论》中的表述方法,用V代表可变资本,用C代表不变资本,用M代表剩余价值,即未分配的利润。

  (2)劳动价值的现实分配表现
  劳动在创造新价值的时候同时保存了旧价值,比如用机器将1000元的线纺成布,售价变成1500元,劳动在这个改造线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不但保存了旧价值----线的价值1000,厂房、机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假设为100,还创造了新价值400,其中工资200,利润200。那么我们用c表达生产资料的价值,用v表达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用m表达剩余价值即这里的利润,这批布的价值构成就可以表达为1100c+200v+200m,在这里,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是200V+200M。

  在现实社会中,当我们满怀热情用劳动去创造价值时,会遇到一些阻碍,如果这种阻碍是土地,那我们就得从劳动创造的价值里面拿出一部分作为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如果这种阻碍是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等),那我们就要从劳动创造的价值里拿出一部分作为租费,(这种租费大部分的时候表现为企业主利润)交给生产资料所有者,而所有生产资料追根究底总是由劳动创造的,至于所有者是如何占有的,我们暂且不说。现在,我们找工作时,大都是面临着这样一些企业,他们一部分利用自有资金、一部分借银行里的钱租用土地建起厂房,买了生产资料,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劳动的条件,(也可以说他们控制了社会劳动条件,成为劳动条件的代理人),然后用劳动创造的价值给我们发工资,(以货币形式)交地租、缴税、还利息,留下一部分利润作为企业主收入、或者股东收益。在这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而地租、利息、赋税等都是从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占有的。土地所有权、征税权,生产资料所有权,这些或者是由劳动创造的产品换取或者是一种强制力要求获取劳动所创造的产品。

  关于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下面这个笑话,也许能给你一点启示:
  一个资本家和他的朋友穿过资本家的工厂。
  朋友问道:你刚才跟那人说啥呢?
  我叫他干活快点,资本家答。
  你付他多少钱?朋友问。
  资本家:一天15块。
  朋友问:那你哪里来的钱付他?

  资本家:我卖货得来的
  朋友问:谁造的货?
  资本家:他(工人)造的。
  朋友问:他一天造多少钱的货?
  资本家:50块钱的。
  朋友总结道:那么,不是你付他钱,而是反过来他付你一天35块钱让你叫他快点干?
  “嗯…”,资本家马上说:机器可是我的啊!
  那你怎么搞到机器的?朋友问。
  资本家答:我卖货的钱买的。
  朋友继续问:那是谁生产的货物?

  这一回资本家对着他朋友(以及媒体和学校)叫道:闭嘴!搞不好他就听到了。
  (3)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财产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有关的。
  如果国家不加干预放任市场行使分配,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西方经济学将现实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在中国哲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言论老子的《道德经》七十七章有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中经常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其所说的天之道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都是从哲学意义上揭示同一个道理:如果任社会自行运行必然会导致贫富分化。原因就是越是掌握社会资源多的人就越是有力量去掌握占有更多的资源,或者说获得掌握更多资源的机会。这是社会产品分配的自发倾向。然而,贫富分化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从经济学上讲,1块钱落在富人手中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要小,也就是说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大于富人,贫富分化会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降低,从而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而社会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工厂开工不足,引发经济危机,严重的甚至引发深刻的社会危机。所以说,自行的市场分配并不能使社会最有效率的运转,还需要有外在力量的干预,这个力量绝大多数时候是国家施加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损有余而补不足以行天之道。吃大锅饭是不行的,严重的贫富分化也是不行的,既保持公平,又要兼顾效率,这个度的权衡,是国家必须正确掌握的大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