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真相揭秘》
第8节

作者: 高山水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来,东路军从一开始就贪功冒进,当他们进入涿州的时候,粮草已经接济不上了。辽军南京(幽州)留守耶律休哥兵少,不能出战,他派出小部队深入宋军的侧后方,袭击运粮队。曹彬在涿州停留了十几天,粮草不足,只能退回雄州(今河北雄县)。曹彬南撤时,耶律休哥趁势追击,东路军溃败,退回雄州。当时耶律休哥兵少,东路军虽败,实力尚存。当中西路军胜利的消息传来后,东路军将领们又蠢蠢欲动,他们觉得丢脸,嫌“手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吵着要进兵。曹彬无法制止,竟然违抗“令勿复前”(禁止再次前进的意思)的圣旨,带了五十天的粮草,再次进攻涿州。此时辽军的大批援军已经陆续赶到,萧太后也亲临前线,驻扎在涿州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她命令耶律斜轸边打边退,不断阻击宋军。曹彬大军用了二十多天,才走完百八十里路程,再次进入涿州。他们虽然复得涿州,但已经人困马乏,加上天气炎热,粮草也不足,面对辽军主力,信心不足,曹彬再次下令撤退。开始,曹彬想要部将卢斌带领一万军队防守涿州。卢斌说涿州深入敌境,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还不如带着这一万人撤退呢,曹彬居然同意了这个建议。这一次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宋军士气一再受挫;辽军兵力充足,加上御驾亲征,士气大震,此削彼长,形成大溃退的局面。五月初,东路军退到歧沟关,此时如果能据关死守,尚能挽回败局。但宋军士气全无,和辽军刚一接触,就再次溃败,争相渡拒马河逃命,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余部逃到高阳关,又被辽军骑兵冲击,“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

  这样,宋军主力东路军彻底失败,导致中西路军也只能撤退,收复的领土再次沦陷。雍熙北伐历时不过百日,又以失败告终。
  日期:2010-11-04 07:59:44
  杨家将的战功哪去了
  雍熙北伐中,中、西路军战功赫赫,杨家将的表现又如何呢?可是非常遗憾,杨家将不是宋朝的红人,又受到长官的嫉妒和同僚的排挤,在宋朝的战功薄上竟然很难找到杨家将的名字。《宋史•杨业传》中只是记载了半句话:“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此外便根本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但是,从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中,我们还是能找出些线索来的。

  《宋史•杨业传附杨延昭传》中记载:“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应朔州的光复,是杨继业父子的战功,而且杨家将还付出了血的代价。杨延昭轻伤不下火线,为攻陷朔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这次受伤,打下朔州后,杨延昭不得不暂时离开了前线,也正是因此,他没有和父亲杨继业一同前往陈家谷,杨继业如果有他这个帮手,有可能会突围成功的。

  不但西路军的胜利和杨继业有关,中路军的战功中,也有杨家将的身影。前面提到的,飞狐口俘获大鹏翼之战,应该也有杨继业的参与,而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宋史》中记载这一战进行得十分激烈,宋朝猛将荆嗣一日中冲入敌阵六、七次,宋军在俘获大鹏翼后,契丹军队开始溃败。此战的功劳薄上,田重进、袁继忠、谭延美和荆嗣等人都有份。但究竟是谁俘获的大鹏翼呢?他们都不是,是杨继业的部将——高化。《宋史•高化传》中记载:“高化字仲熙,真定人,少沉勇有力,不事耕稼,学击剑善射。契丹犯河北,应募转饷飞狐口,杨业留戏下,使捕贼酋大鹏翼,获之。会契丹又犯真定,乃辞业还家,家属尽为契丹所略去。”从中可以看出,高化到达飞狐口时,杨继业也到了这里,并慧眼识英雄,把他留在帐下,并且在关键时刻,命令他出击,高化也没有辜负杨继业的期望,一举擒获大鹏翼,给了辽军致命的一击。史书记载:“大鹏翼貌壮伟而勇健,名闻边寨,既擒之,敌夺气。”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给辽军的心理打击很大。为接下来田重进再接再厉,打下蔚州奠定了基础。

  而且,史书还记载:“重进军与敌转战时,军校五辈其四悉以战死”,也就是说,中路军的兵力已经只剩下五分之一了,军队伤亡那么大,士气应该很低了。至大岭,多亏大将荆嗣力战,敌人被打退,才勉强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情况。在伤亡超过80%的情况下,中路军必须经过修整,补充兵员后才能投入战斗。而史书上却记载中路军马上就投入了攻坚战——进攻蔚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是这样,田重进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中外第一奇才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部队伤亡超过半数,就会出现士气低落的情况。除非中路军得到了强有力的援助,否则他们即使勉强到达蔚州,又怎么能使敌人主帅“惧不自安”呢?《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田重进到达蔚州后,敌守将萧多罗害怕,想杀死城中的官吏,但因为走漏消息,自己反而被杀。

  日期:2010-11-04 20:18:20
  顾炎武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蔚州西北四十里太白山之隘口(今称石门口),是杨继业屯兵之所。如果杨继业没到过蔚州,怎么又有屯兵地呢?
  据《辽史》记载,辽、宋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蔚州争夺战,然而这场战役在宋朝的史书中,却没有任何相关记载,所以很难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了。我们可以推测,田重进的中路军在得到杨继业的援助后,擒获了大鹏翼。攻下了蔚州后,他撤回后方修整,也正因为此,他没有参加以后的战役,成为了唯一的一位在壅熙北伐中受奖未受罚的宋将。

  蔚州在此后交给了杨继业的部下贺怀浦镇守,但贺怀浦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失利,潘美曾经派兵救援,但是却大败而归。潘美不但喜欢贪墨部下的战功,而且经常隐瞒失败的战报,所以在宋朝一方的史书中这一战似乎根本未发生过。
  所以中西路军的胜利,和杨家将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不过他们的战功,又被别人贪墨了。
  老子曾经说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年轻人读到这一句,可能会觉得无法理解。功成事就,却退避不居,那不是傻子吗?又怎么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被丢掉、忘掉呢?杨继业的事迹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战功虽多被别人贪墨,史书上只有零星记载,但人民却没有忘记他,永世传颂他;而那些冒领战功的人,虽然在史书上有长篇大论,但人民并不买帐,早早的就把他们淡忘了。

  大概是因为缺乏史实资料,所以在大多数版本的评书《杨家将》中都没有提及这次雍熙北伐,而都是在描述完金沙滩救驾后,直接进入到杨继业陈家谷遇害的情节。
  《北宋志传》是比较接近史实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这次雍熙北伐,北伐的经过也大致和历史差不多,只是将宋军主动出击改为自卫反击,而且契丹将领中也出现了大鹏翼这个人,只是把他安排让呼延赞擒获,在这一段书中对杨家将也是只字未提。在后世的《杨家将》版本中,连这段都被删除了。
  杨继业忍辱负重、息事宁人,自己冲锋在前,功劳都让与他人,但是即使这样他也没能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
  日期:2010-11-05 07:45:09
  血战陈家谷
  在评书中,杨继业是被潘仁美害死的,他先调走了杨六郎和杨七郎,再逼杨继业出兵打仗。杨继业被困后,他不但不出兵救援,还乱箭射死了突围求救的杨七郎。

  在历史上,杨继业的牺牲和评书中的情节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就介绍一下《宋史》和《辽史》中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
  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廷命令放弃代北的土地,让潘美、杨继业保护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此时敌强我弱,耶律斜轸已经占领寰州,宋军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后有重兵压境,前有四州之民需要保护撤退。面对不利的局面,杨继业主张避开耶律斜轸的军队,保护人民转移。而监军王侁、刘文裕及主帅潘美却反对这一意见。不知出于什么企图,他们竟然主张出雁门关,夺回寰州,与契丹军队在代北硬碰硬。双方为此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宋史•杨业传》中记载如下: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岀。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岀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杨继业建议:派军队做出东进攻打应州的样子,另外派人通知云朔两州的军民,等到大军从代州出发,云州居民先南下,在朔州汇合;等敌军东移,居民再从朔州南下,并用弩兵和骑兵接应,军民就都可以安全撤退了。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居民撤退,最大的威胁是在平原大道上,受到敌人骑兵的突击。杨继业先声东击西,攻敌所必救,他虚攻应州,辽军怕后路被断,落入宋军的包围,必然东进回救。等明白过来,两州居民已经进入朔州以南的石碣谷,谷口易守难攻,以强弩兵把守,必然万无一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