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理共事了几个月的时间,我对他也慢慢了解起来。他大概比我大三岁,来自新疆,但却是汉族人,是人民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他说他这份工作是朋友介绍进来的,他的朋友就是公司现在的总经理。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后,我便和他走到办公室外的楼梯间抽烟,并听他说一些工作上和个人经历的情况。我听得出来他对自己目前的这份工作并不是十分满意,他跟我说他目前的工资并不是很高──但当然比我高多了。我知道他是人大毕业的研究生,所以对他比较景仰,但他却有点不看好自己的感觉。他跟我说,当他像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他也曾经很有激情,很有理想,很有斗志,但随着时间的慢慢过去和年龄的慢慢增长,对社会接触和了解多了以后,人就变得没激情没理想没斗志了,只想找份稳定舒适的工作。他的这种“过来人”之谈,此时的我似乎还不能理解。他说,当你到了我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了。而当我真的到了二十八的时候,我真的明白了,理解了,什么激情理想斗志,都会在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慢慢消失。
我知道目前公司这座“小庙”容不下经理这尊“大佛”,某一天他应该就会离开的,而且那天不会太久。不久后公司人事变动,此时的总经理,即经理的朋友,被总公司调到其他职位去了。紧接着经理告诉我,他在中关村那边找到新的公司了,还不错,所以他要辞职了。少了朋友的关照,经理要走便顺理成章。大概是他新公司那边要人要得紧,所以经理提出辞职后第二周就没来上班了,自然很多工作都没交接完成,结果令当时挺看好他的那位北京人行政大哥大叹这小子怎么这样做事,这太令他失望。按正常是要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的,但“一个月太久”,所以“只争朝夕”。也许谁都没有错的,错的是我们处在了这样的时代。
虽然和经理的共事就这样划上了一个句号,并且后来我也和他失去了联系,但至今我都不会忘住,我的第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是他给我面试的,是他给了我这个工作机会。
日期:2011-03-19 19:27:53
对公司和同部门的其他同事,我也慢慢了解了。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演出、体育赛事等门票的经营、代理和销售的公司,其所属的总公司则是一家艺术文化公司,据说总公司老总原是文化部的一名官员,所以凭着老总的关系,使得几年前我们这家子公司得以独家涉足演出票务行业,而且当时北京的演出市场正火爆,我们公司便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很多公司加入了竞争的行列,而且我们公司那些积累了经验和资金的员工,也纷纷出来“自立山头”,于是公司便一下子失去了当初的良好势头,只维持着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我便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公司的。
大概是总公司是艺术文化公司,而我们子公司又是跟演出票务行业相关的公司,这让我感觉到公司特别有那种“文化”的氛围。办公室商住两用的格局,显得很闲适自然,铺的是光洁漂亮的棕色木地板,显得简洁大方,而且办公室里外到处贴满了近期港台和大陆明星的演出海报,所以置身其中,就像被厚厚的艺术文化气息包围着,情操似乎都得到了陶冶。这种氛围,在我后来进入了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后,是根本无法感受得到的。也是在后来,我才慢慢清楚了,我骨子里更多的是个“文化”人,而不是个“科技”人,虽然我是工科专业毕业,并且做的是程序开发的工作。
经理走后,部门里就剩下我和另外两位女同事,她们都是在公司当年业绩很好的时候进入公司的,可谓是资深员工。一位来自江苏,姓魏,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魏,因为她大概比我大两岁,所以我也亲切地称其为小魏姐。另一位则是北京人,她的名字很特别,叫小京,大概比我大三岁,但是她倒愿意让我直称她为小京。小魏是做公司网站订单的处理的,性格直爽,平易近人,有时有一点可爱的孩子气;小京就是那位美工,性格温柔细腻,是个贤妻良母型的职业女性。她们俩进来公司时都是二十二三岁,此时小魏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小京则是新婚不久,她们可谓是在公司度过了女人最美丽的时光。看得出来她们两人感情很好,像一对好姐妹,由于小京外形上更娇小一些,而小魏则更会关心人一些,所以看上去倒是小魏像个姐姐。
虽然不久后部门又招过一个男同事和一个女同事,但他们不久后又都走了,所以小魏和小京后来便成了和我一起共事时间最长的部门同事,我和她们都变得很熟。而且,在我以后的其他工作经历中,同部门里再也很难见到女同事。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对这一工作经历印象深刻,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和她们一起共事的情景。人生中总是人来人往,有些人你见过了但很快就会忘记,但有些人则会让你一直记住,小魏和小京就是这种可以让我一直记住的人,尤其是在我刚走上“程序员”这条职业道路后并在技术“成长”过程中所共事的同事,对我来说意义很不一般。直到现在,小魏都还是我QQ上的“好友”,我都还是亲切地称呼她为“小魏姐”。
经理走后,小京就暂代经理一职,这一暂代,就代到她放产期时才结束。
日期:2011-03-19 21:41:10
公司有专门的销售部门,但是他们做业务的方式跟我刚毕业后做业务员时的方式很不一样,他们的客户是属于自己的,他们只是从公司里提票,公司从中赚钱并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所以这些同事工作都很积极卖力,而且他们有时不从公司里提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外面的“黄牛”拿更便宜的票来卖,所以只要能找到客户,他们都很能赚钱。他们中有几个同事,积累了不少固定的客户,业绩都做得很好,所以工作是越做越轻松。
其中有一个同事叫恩,来自安徽,比我小一岁,但人很精明,也很有想法和冲劲,就像我刚毕业时很有冲劲一样。由于工作上他要经常过来问我一些问题,一来二去,我就和他熟悉了。私下交谈时他跟我说他想做一个跟公司网站类似的票务网站,问我能不能帮他做。但是由于我还是公司员工,有保密的问题,而且此时我觉得技术上还是不太胜任,所以并没有答应他。不过,这也让我知道了他们销售部门的不少同事,在外面都有自己的票务网站。
就是在这时,我第一次闪过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也自己搞个票务网站,像他们一样做票务的业务?但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提票需要提前交部分票款,如果提的票很多,则要交很大的数额,这是我无法承受的,而且网站运营前期也要投入一笔钱,这笔钱我也无法支付。
所以念头打消后,我还是决定专心地做好手上的工作。当时我有点偏执地想,既然不能往业务方面去发展,那就专心地搞技术吧,等我把技术搞好了,我也一定能像他们一样赚钱的。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我搞技术付出的努力比他们多很多倍,我仍然不能像他们一样赚钱,而只能是挣份不高的工资。
也是在这时候,还有一个销售部门的同事,姓程,也是来自东北的,我和他也很谈得来。他比我年长好几岁,我便称他为程大哥。后来我们也成了关系很好的同事和朋友。
直到这个时候,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开自己,仍然有意识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仍然担心被同事知道我那个“善意的谎言”,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这也直接限制了我跟同事作更深入的交往和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并也导致了后来我变得有点自闭起来。很久以后回想起来,这真的是我为这个“谎言”所付出的很大的代价。
日期:2011-03-20 18:59:21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