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很多成功的公司,在创业初期都得益于合伙的精诚合作,如惠普的帕卡德和休利特、微软的盖茨和艾伦、苹果的乔布斯与沃兹尼克、Google的佩奇和布林、Intel的诺依斯、摩尔和葛鲁夫、雅虎的杨志远和费罗等等。在公司一穷二白的阶段,没有参与决策的董事会,没有职业的经理人团队,没有提供专业意见的律师、财务顾问,合作人之间的专长互补、民主决策、共同进退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肖克利也许是受到在贝尔实验室期间的合作不愉快事件影响,不要说与人商讨,甚至当别人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时,他都会认为是别有用心之举。他甚至公开说道,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精神病人,因此公司里至少有两个精神病人。他对于自己亲自挑选的员工变得越来越不信任,他要求他们都去接受心理测试和测谎调查,而谁要是敢挑战他的权威,提出不同的意见,一定就是精神有问题。
这样一来,人心彻底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最先无法忍受的是七个技术骨干:戈登.摩尔(Gordon Moore)、金.霍尔尼(Jean Hoerni)、朱利亚斯.布兰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莱尔(Eugene Kleiner)、杰.拉斯特(Jay Last)、谢尔顿.罗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维克多.格林尼许(Victor Grinich)。
27岁的摩尔是土生土长的加州男孩,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博士、一位性格温顺、话语不多的的实验物理学家。此君虽然才高八斗,却是个默默奉献的老好人,除了提出“摩尔定律”让他亮了一把,一生都安于活在诺伊斯那巨大光芒下。
霍尔尼是一位瑞士移民,是剑桥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双博士”。1952移民到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时就认识了肖克利,当时肖克利曾回母校讲过一年的课。霍尔尼是一位杰出的固态物理研究专家,理论水平在实验室数一数二。晚年他成为一名慈善家,致力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亚洲贫困地区开办学校。
布兰克与克莱尔两人是实验室的工程师,均来自纽约,也是他们七个人当中学历最低的。布兰克只有学士学位,而克莱尔好一点,拿到工程硕士学位,但两人都是一等一的机械和工具设计专家,同时还负责安装、测试及维护实验室的所有设备。两人后来都转型了,布兰克成了一名顾问,而克莱尔成为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凯鹏)的创始人。
拉斯特是他们中最小的一个,26岁的他刚才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就加入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拉斯特最引以为豪的是他那堪比外科医生的双手,精准而稳定,是做精细半导体实验的一把好手。拉斯特后来迷上了考古,成立了一家非盈利性的考古机构,以保护美国境内的古迹和文物。
格林尼许是克罗地亚移民,二战时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战后,格林尼许重返校园,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生。他是在一本学术期刊上看到肖克利用代码写成的招聘广告后,投到肖克利帐下的。60年代后期,格林尼许又一次重返校园,先后在伯克利加大和斯坦福大学任教。
罗伯茨是一位冶金学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海军实验室和陶氏化工工作过,在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对金属硅的研究颇有心得。
(023)
日期:2012-03-20 09:49:41
这七个人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年青人,他们可不愿意把生命中最有激情、最富创造力的大好年华让肖克利给糟烬了。他们也曾含蓄地向肖克利反映过意见,但最终都被臭骂了回来。看来没其他办法了,他们七个决定瞒着肖克利,悄悄到实验室的主管部门“贝克曼仪器”上丨访丨。
贝克曼一看这可是群体事件啊,马虎不得,他亲自接访了这七位年青人。问明来意后,贝克曼坚决而诚恳地表态说:“同志们反映的意见我都清楚了,你们的意见很好,我们一定会认真总结,认真反思,认真整改。大家要相信政府、相信组织,不要冲动,和谐稳定才能求发展,回去继续努力工作吧!”
七位年青人听到领导的表态后纷纷表示很鼓舞,很受启发,相信上级一定会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于是他们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当然了,很快他们就发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这可咋整呢?实验室如今这样已经没法再呆下去了,继续缠访闹访呗,又怕被当成精神病给逮起来,真是进退两难啊。七个人嘀嘀咕咕地合计着正没个主意,不知谁嘟哝了一句:“俺将来要是当了老板,决不会这个干!”
一言惊醒梦中人,没错啊,许他肖克利当老板,就不许咱们当老板啊。自立门户,必须地!七个人兴奋得就像在漆黑中见到手电筒一样,七嘴七舌地计划着、憧憬着,激动得一宿没睡好。
第二天起来,他们才醒觉:钱呢?要自立门户,谈何容易啊,现在说的是办个半导体企业,那可是需要大摞大摞的钞票地。在那个年代,风险投资不要说圣克拉拉还没出现,就算在全美国,也还没成气候。何况他们七个现在也没有肖克利那样的名声可以去吸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七个人掰着手指头算算亲戚朋友堆里有没有哪个是大大地有米的。最好还是克莱尔自告奋勇:“我银行里有人!”于是由他执笔,给纽约的海登斯通投资银行(Hayden, Stone & Co.)写了一份所谓的“商业投资计划”。
这份计划书实在没什么亮点,但卖点倒是有一个,就是他们曾在诺贝尔奖得主及晶体管发明人的手下工作过。“我们是一个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的团队。我们精通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等各个领域。我们能够在资金到位后的三个月内开展半导体业务,”克莱尔信心十足的写到。
其实,克莱尔并不认识海登斯通的人,之所以给他们写信,仅仅是因为克莱尔的父亲是这家银行的一个客户而已。但除此这外,他们这七个人再也没有谁能与一家投资银行有更密切的关系了。信寄出去之后,七个人仍然装作若无其事地回公司上班,一边忐忑地等待消息,一边策反他们的老大——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024)
日期:2012-03-20 15:03:26
诺伊斯出生于一个虔诚的牧师家庭,幼年时随父亲迁徙于各个教区,直到11岁时才在爱荷华州的小镇格林纳尔(Grinnell)安定下来。
生活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格林内尔人一谈起诺伊斯,话题总离不开他的父亲——一位受人敬重的公理会牧师,以及诺伊斯与他的兄弟和邻居们自己DIY的滑翔机。
当诺伊斯成名以后,关于这架滑翔机就渐渐成为格林内尔的一个传说了,许多人都声称亲眼看见12岁的诺斯伊驾驶着那架滑翔机在空中翱翔。但事实上,诺伊斯自己也承认,他只飞了一次,从一个谷仓的屋顶飞到了地面,腾空时间只有3秒。不过,这次不成功的飞行却令到诺伊斯在这个小镇上小有名气,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喜欢冒险、聪颖过人的捣蛋鬼。
1945年,18岁的诺伊斯入读格林内尔学院,双修数学与物理。遥想当年木王尤念书时,最羡慕忌妒恨的就是那些平常不用刨书,考试时却又总拿第一的同学,而诺伊斯无疑就是这种让我羡慕忌妒恨的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