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脚已步入经济危机泥淖》
第52节

作者: 爱江山总爱美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只要真实利率高企而实物投资的回报较低,“热钱”就会持续累积,将资本转成升值的货币类别并保持其流动性比投资于实物资产获利更大。要使这个概括具有普遍有效性,就必须证明浮动汇率是与金融资产的高回报和实物投资的低回报相联系的。我们已经看到,如果正确地抓住了趋势,“热钱”就可以赚取无与伦比的回报。只要有能力发动一轮趋势,这样的(高回报的)结果将很有可能出现。实物资产则代表了硬币的反面,它们不能流动,无法利用趋势获利,出口商在货币升值时注定要遭殃。当然,贬值货币给出口商带来了意外的收益,但由于从前吃过苦头,出口商们不敢追加投资,他们宁肯以金融资产的形式持有利润,结果反而又促成了热钱”数目的增加。这在英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当英镑在1985 年跌至$1.10 时,尽管获得了创纪录的利润,(英国)出口商们仍然拒绝扩大投资,多么英明的决定!到1986年4 月时,英镑已升至$1.50 以上,这样,不但升值的货币而且贬值的货币也都妨碍了实物投资并孕育了“热钱”的累积。

  还有一个尝试性质的概括。当一个长期的趋势渐成强弩之末时,将会出现短期的反复振荡,这种现象毫不奇怪,追赶潮流者如今辨不清方向了。这个概括是试探性的,因为它的经验证据尚不充分,显然,它适用于美元于1985年逆转之际的表现。①如果确定这些概括是有效的,自由浮动汇率体系的最后破产就是不可避免的。汇率变动如此剧烈,以致于要么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对体系加以修改,要么它们就注定会崩溃。就这样,外汇市场为索罗斯的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的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根本不存在所谓内在的均衡趋势,只有采用谨慎的政策措施才能获得我们所希望的稳定性。

  今天看来,这些结论恐怕无法打动读者,更谈不上是革命性的。但是,在1985 年4~5 月间,当索罗斯提出这些观点时,它们理所当然地同当时主流的学说相矛盾。尽管对汇率的不稳定性早已怨声载道,但市场魔法的信念仍然坚实如恒,因此著名的1985 年9 月的广场协定令市场参与者震惊不已。直至今天,关于自由浮动汇率体系具有累积的不稳定性的观点仍然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希望索罗斯的努力能够对此有所贡献。

  从浮动汇率体系开始运行时起,索罗斯一直在从事外汇投机的生意,但未能取得常胜的记录。总的来说,1980 年以前获利颇丰,1981 年到1985 年期间亏损累累。索罗斯的方法是试验性的,更多地依据直觉而不是确定的信念。从性格上讲,索罗斯向来对抓住转折点比追随趋势更感兴趣。直到1981 年,他还能抓住欧洲货币对美元的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可是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头寸。既然错过了这一轮趋势,索罗斯觉得再去追赶潮流未免太跌份了,相反,他试图抓住反转点——不用说,未获成功。1984 年初期,索罗斯得到一些暂时的利润,接着又全部丧失了。在写作本章时(1985 年4~5 月),他已经重返市场捡起了美元投机交易,写作无疑有助于理清索罗斯的思想。

  坦率地讲,这个理论还太抽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转折点(拐点)在实际发生之前是无法确定的,但是,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理论在解释交易活动的展开过程时是大有可为的。
  记住这个规律:
  投机资本(热钱)为上升的利率和上升的汇率所吸引:
  ↑(e+i)→↓S
  其中,汇率的作用远大于利率。
  e:名义汇率(兑换一单位本币所需要外币的数量;↑e=上升的趋势);

  i:名义利率;
  S:投机资本(热钱)流动↓=流入增加
  自由浮动汇率模型:
  (↓T+↑N+↑S)→↓e
  即:(贸易逆差+实体资本流出增加+投机资本(热钱)流入减少)→汇率下降
  反之,(贸易顺差+实体资本流出减少+投机资本(热钱)流入增加)→汇率上升

  e:名义汇率(兑换一单位本币所需要外币的数量;↑e=上升的趋势);
  N:非投机资本流动↑=流出增加
  S:投机资本(热钱)流动↓=流入增加
  T:贸易平衡↑=盈余
  模型1:↑(e+i)→↓S

  S:投机资本(热钱),投机资本(热钱)为陆续进入房市股市期市汇市及各行业的短线资金,其中包括对冲基金及跟风的资金,当经济发展良好,一国利率稳定,预测另一国家货币供应稳定,汇率升值,利率升值时,这些投机资本(热钱)蜂拥而来,由于时间短,流动快的特点,简称为“热钱”
  原因,利差+汇差+资产(或证券)升值=收益
  比如2005-07年进中国入楼市或股市热钱不但有自身资产 30-100%的收益,同时享有利差及汇差收益(由于日本0.25%的利率,美国2%利率,热钱流入利差1-3%,人民币从8.35-6.8,升值18.5%)
  良性循环中,高利率和本币升值预期吸引热钱涌入,直至一个至高点。  索罗斯当年阻击英磅和突袭东南亚就是找好找准了这个“拐点”。
  模型2:自由浮动汇率模型

  (↓T+↑N+↑S)→↓e
  即:(贸易逆差+实体资本流出增加+投机资本(热钱)流入减少)→汇率下降
  反之,(贸易顺差+实体资本流出减少+投机资本(热钱)流入增加)→汇率上升
  这个不难理解。
  模型3:↑e→↓p→■(ep)→(■T<↓S)→↑e

  由于投机资金(↓S)进入,本币坚挺(↑e)即有升值预期,国内价格增长低于国外价格(↓p),名义汇率保持稳定(■ep),对贸易平衡影响可以忽略(■T)本币继续坚挺,良性循环就是自我加强的,中国05年-08年就如此。
  模型4:(↑e+↑i)→(↓S>↓T)→↑e→(↓S>↓T)
  汇率(↑e)利率(↑i)同时上升,投机资本(热钱)占主导地位,本币坚挺,汇率继续上升,再吸引投机资本(热钱)。
  下图是依据索罗斯反身理论反映股市、汇市、房市的"枯荣相生"周期过程,基本趋势认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大多战役都是建立在这个模型上。
  (A-B)阶段基本趋势被认可后,开始得到上升预期的加强(B-C),此时,市场仍然非常谨慎,趋势继续发展,时而减弱而加强,这样考验可能反复多次,图中只标出一次(C-D).结果,信心开始膨胀,任何短暂挫折不至于动摇市场参与者的信心(D-E).偏向被充分地认识到了,预期开始下降(F-G).市场寻找下降的理由,价格失去了最后的支持,暴跌开始了(G).基本趋势反转过来,加强下跌力量,最后,过度悲观得到矫正,市场得以稳定(H-I)。

  日期:2010-10-24 13:50:17
  泰国维持固定汇率直到1997年,索罗斯带大量资金进入泰国,先用美元换泰铢,然后在泰国外汇市场大量抛出泰铢回购美元,由于供求关系的原因,导致泰铢贬值,泰国政府为了防止泰铢贬值,出手托市,泰国中央银行尝试捍卫固定汇率。抛出大量美元回购泰铢,由于外汇储备360亿美元,美元储备过少,5、6月两个月拉锯战耗用外汇储备1/3。最终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使泰铢汇率自由浮动,7月2日一天跌10%以上,之后半年贬值逾五成,进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

  日期:2010-10-24 13:53:14
  同样,菲律宾也实施固定汇率,1997年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成为第二个放弃固定汇率的国家。
  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大量的资本外逃,使得菲律宾的外汇储备在短短的一周内就流失10亿美元,而当时菲律宾的外汇储备不足40亿美元,外债占GDP比重高达34%。
  这其中利率变化不可忽视,索罗斯卖空港币时,银行利率大幅上调,当时利率竟然是个天文数字:
  263%!!!

  由于利率的上调,导致股票暴跌,就在这个时候,索罗斯以低价购买了大量的股票,大陆出手相救,持股高价卖出。
  日期:2010-10-24 13:58:55
  上图是80年到现在,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人民币从1979的1.55,到现在贬值到6.83,意味着四倍于美元的贬值,美元相对于黄金贬值,不用多说。
  2005年人民币放弃以往盯住美元的浮动制度,这是由于国际上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兑换8.2¥,有利于出口,造成贸易顺差。美国政府迫于国内贸易逆差压力,要求中国实行浮动汇率,这样不再与美元挂钩,使得汇率提高实际情况,从而逆转美国贸易逆差的压力)。
  现在稳定在6.8,盘恒近两,盯住美元,相当于固定汇率两年。
  特别是89年10-11月,3.7-4.7,93年11月~94年1月,5.8-8.7,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那段时间的物价飞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