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大规模裁员的时候,(lay off不是Fire)很多员工早上来了立即通知回去,通常10分钟走人。公司只能说I am sorry XXXX,而绝对不会说是因为你能力差,所以最先淘汰的是你。要说老外虚伪,其实一点也不比中国人少,但是他们是真的在面子上做得很好。关于老外是怎么个“虚伪“法,以后谈到一些具体的例子的时候,大家会看到。还有关于关系,国外讲关系比国内还厉害,特别是找工作的时候,美其名曰:networking,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对推荐人信用的看重。
日期:2009-11-10 02:59:08
8) 生意是不是一槌子买卖?
在6)中我提到对出现问题产品要做GP-12, 对出现过问题的产品及今后一段时间生产出来的产品统统要做由本厂或者有检验资格的第三方派人专门做二次检验,直到客户确认你的产品不会再存在潜在风险为止。这个主要和汽车行业本身对质量要求的严格相关。但是当初有一点是我觉得挺诧异的。
当年这家汽车配件厂做一些非常小的部件,其中有些部件是根本不可能对汽车本身的质量产生任何威胁的,比如汽车装饰需要用到的。但是不管是什么产品,一旦对方确认有一个出现问题的产品(有的的时候只是表面有一个不明原因的scratch划痕), 做GP-12是难免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双倍的质检人员做成品检查,增加企业成本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这样的重复检验2个月3个月也倒不难理解。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这样一个利润极薄的产品,我们需要做半年的GP-12. 印象深刻的时候是,有的时候任务重,根本没有人员可安排作再次质检,而且同一个产品已经在3-4个月时间里没有再出现任何问题,当然也没有收到客户回复说可以停止GP-12. 要是我个人考虑。怕什么怕,不会这么倒霉,不就一天不复检么?而且,这也不是啥重要部件阿,况且已经经过了一次检验,不做又能怎样呢?也许是我对汽车行业的无知,也许是我思想中固化的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怪。但是这家小汽配厂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往往是安排质检人员加班,支付1.5倍的工资也要对任何客户还没有取消GP-12要求的产品要做100%的二次检验。有的时候从外面临时雇用人员也要做。这点是挺让我吃惊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我接触到的另外2个实例。朋友曾经在一家专门作像框进出口的贸易的公司做采购,向中国某厂家订购几批像框(木制像框,外表包真皮),销路很好。后来又追加订单,当时卖得很火。但是后来几批出现了明显的质量问题,像框开始变形,主要原因是里面的木头框架烘干不够。对于加工工厂而言,可能是这边订单太大,木头烘干时间不够,或者烘干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温度控制没有按照标准进行。总之不管怎样,货到了以后出了问题。当时加工工厂的老板马上亲自飞到了北美,见面,会谈,确认问题,步骤一个也没少。当时这个老板是香港人,态度蛮好的,说一定会解决问题。看了产品以后,这个香港人当时脸有点绿了,因为可不是一个两个的问题,是后面好几个集装箱都有问题。要退货么?把所有的东西拉回去的成本都不少,而且回去以后再利用率有多高?大家猜怎么着,最后这个香港人,改了机票自己偷偷就飞回去了,从此以后也再也联系不上了,至于剩下的货款,人家也没打算要了。很简单的道理,先别说赔付条款,就光处理这些批有问题的像框,然后重新发货的成本就远远高于他从这家进出口公司先前获得的利润总和。总之,人消失了,生意自然也是不再做了。
其实站在加工工厂的立场上,我也能理解,不能说我就不会做同样的选择。短期利益的损失是蛮大的。但是如果工厂接到订单之初就能意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订单,而提前和客户沟通,为了保证质量,我们需要的订货周期是多少,或者量力而行主动减少订单或推迟交货时间等。在老外面前,如果出了问题再说原因是很被动的,但是如果你提出你的问题,而对方执意要按照他的要求作,你也要把具体的问题文本化,就算是以后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的责任。如果等出了问题,你和老外解释,“还不是当初催的猴急。”是根本没有人会理睬你的,法律上你站不住脚,说啥都是屁话。
关于盲目的追求订单的规模,而忽视自己生产能力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转包。很多工厂自己做不了的就转包给小厂作。其中的商业风险可想而知。外商之所以选择从你这采购,不仅仅是价格因素(当然价格很重要),还包括你的企业生产标准,流程管理等等。小厂也许能和你生产一模一样的东西,即便质量你也派质检把关,但是你无法确保你的每次转包都会万无一失,这种侥幸心理可能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的商誉放在最高风险点。
明天我将再说到目前我工作中的一个例子,是从中国某个公司采购机箱出的质量问题。
日期:2009-11-10 22:37:55
9) 采购生涯才刚刚开始
想不到,绕了半天,才切入最关键的话题。之前2)-8)基本讲的是我在一家小公司作物料协调的时候所见所闻,和采购有关系,但是毕竟对标准的采购架构和公司管理并不清楚。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汽车行业是最先受到冲击的行业,当经济危机发生不久那家汽配小工厂就倒闭了,那个时候失业的人不算多,市场至少还有些职位出来,在公司正式宣告关闭之前,我来到这家应该算是北美中型电子企业。说他中型因为至少还有好几家分公司,也好歹是个上市公司(呵呵,当然不像咱们那创业板块)。
过去两年的经济危机应该说是对北美大部分人影响挺大的,就算工作上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至少是消费习惯上有所变化了。如果说经济危机中受迫害最大的,一般不会是华人,因为咱们优良的传统习惯,不会超高超前消费。而那帮鬼子,不管白的黑的,有的是真能花钱。一个人申请多张信用卡,然后还款的时候还是还minimum pay (最低还款额,需要付利息的那种)。而信用卡的利息是多少呢,年息大概是13%左右,一来二去,等到失业的时候真的是要破产。关于房子,在微机来临之前有的银行还提供10%的首付贷款支持,失业浪潮席卷,房价大跌,贷款比房价还高,破产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便是房价不跌,一旦失业,北美不像国内,万一万一还找亲戚朋友借点,在这里,父母和子女(华人除外)在钱上是很清楚地。也许实在不行你可以回父母家住住,也未必像某些报刊宣传的那样就要交房租,但是你总不能要父母替你还那一屁股债吧。年轻人,好在资产不多,破产也算是一个办法。
对了,想起有件事情不得不澄清了。很多人误会我在罪恶的美帝国了,我目前是在那个叫做“大家拿“的地方。这个国家也有点意思,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呵呵,以后慢慢道来。
很多人问我是怎样转到这个电子行业的,我记得面试的时候老板也问过这个问题,你没有采购经验,怎么来做采购?记得当时是这么回答的,其一我在国内的时候是做和客户服务相关的,我能对付得了客户,当然就更加能对付得了供应商。而后来证明这点是对的,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作甲方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虽然不像国内得不到啥好处,但是至少供应商面上对你还不错。另外一个理由,就是之前在做物料协调的时候是在汽车行业,对库存管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点也算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当时老板在面试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最重要?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家庭“。最终进入这家公司证明我的回答,老板至少没有认为我的回答是错误的。我不知道如果我在国内面试,这样回答,对方会怎么想?(可不可以有筒子告诉我一下)自从来到北美以后,越来越觉得家庭是最最重要的,而这个家庭的概念也越来越缩小到自己个人的小家庭。说得不好听是变得自私了,说得好听是更加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个人生活了(personal life). 不打听,不打探别人的生活是一种习惯。I don’t care. Who cares? (我才不管呢,谁管阿? 也或包括谁管的着的意思)
日期:2009-11-11 02:30:22
10)关于移民
很多朋友问到移民的问题。我只能说出国或是移民是个非常难得抉择,就好比原本你可以一路开着你人生的列车,直奔向前,现在你得停下来掰轨,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许是180度,也许是90度,也许是更少,但是不管怎样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一定是你来之前没有想到的。特别是文化和认同感的缺失。到底你是不是真的耐得住寂寞,来这里接受考验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