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4-30 14:34:18
@guoziyi2011 2012-04-30 08:43:59
还有更多的疑问不知道怎么说,但一接触轮回就从心底里不相信。努力做到存善心,做善事就够了,管他改命不改命。
-----------------------------
我看了你的留言,我分析你的根本点是不相信轮回,就是一碰到轮回的解释,哪怕解释得再好,但轮回你接受不了,因为你不相信轮回,所有不管多么好的解释,对你来说都没有用。轮回,这不是佛教的概念,也不是佛陀发明的,更不是佛陀发现的,而是当人们向佛陀请教轮回现象的时候,佛陀给出了答案,是这么回事。以前在古印度,发现轮回的的宗教有很多,比如印度教,这个宗教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也记载了轮回现象,但只是记载而已,并不解释,也解释不清。种种宗教,都发现了轮回现象,但都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时候,佛陀出世,彻底解释轮回,这是佛陀出世的一个因缘。不谈古印度,咱们中国记载轮回的也有很多。比如《史记夏本纪》中,“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这是什么意思呢?鲧死后,变为了黄熊,黄熊就是龟鳖之类的动物,你看这不是轮回吗?《史记》是司马迁写的,是正史,不是佛教经典。你若是相信司马迁,也就相信轮回。如果你觉得这些还是不够,我给你引用一段话,你去查一下,都是轮回的例证,都是出自正史:
羊祜前身为李氏子。(详晋书一帙十册。三十四卷。十二页)。
梁元帝前身为眇目僧(详南史梁纪一帙三册。八卷。五页)
刘氏女前身为李庶(详北史齐纪二帙五册。四十三卷。三十八页)
刘沆前身为牛僧孺(详宋史七帙四册。一百八十五卷。五页)
范祖禹前身为邓禹。(详宋史八帙四册。三百三十七卷。十二页)
郭祥正前身为子太白(详宋史十帙三册。四百四十四卷。十四页)
当然,二十四史当中记载轮回的太多了,也没法都列举完全。但是有一点儿, 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史官都是学儒的人,他们可不是佛教徒,但他们看到了这种现象,就记载下来了,只是客观陈述一下而已。比如第一个例子,鲧死后变为龟鳖,那是夏朝时候的事情,而夏朝的时候,佛陀还没降生呢!有人说了,司马迁可是汉朝人,那个时候佛陀应该降生了吧?这没错,但司马迁是西汉时候的人,是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却是在东汉汉明帝的时候,难道说西汉的司马迁受到了东汉人的影响吗才这样写吗,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呀!轮回,不是佛家发明的,也不是佛陀发现的,是人们发现了之后,不理解这个现象,于是佛陀给出了解释。你能明白了吗?
日期:2012-04-30 16:01:52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廷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先白话一下这段话:浙江嘉善县有一个叫支立的人,他父亲在衙门的监狱中工作,无意间碰到一个被冤枉而关进牢狱的罪囚,支立的父亲很怜悯他,想要帮助他脱离这牢狱之灾。这个罪囚听到后,就对他的妻子说:“支大人的美意,我们无以为报,明天支大人会下乡来,你用身体服侍他,他可能就会一心营救我,那么我就可以脱离这牢狱之苦了。”罪囚的妻子听到丈夫的话以后,哭泣着答应了。等到支大人到了的时候,罪囚的妻子就出来劝酒,并详细告诉了丈夫的意思。支立的父亲拒绝了罪囚的妻子以身犒劳的要求,但因为知道罪囚的无辜,就极力在上司面前为罪囚平反。后来,罪囚出狱了,便偕同妻子一起登门致谢说:“支大人这么深厚的德行,世所稀有,我现在没有儿子,只有一个闺女,就让她为恩公做一个卑微的侍妾吧,这就从礼教上讲得通了。支立的父亲这才备好聘礼,迎娶罪囚之女过门,并生了支立,支立20岁之后就考中了进士,做官做到了翰林院的孔目位置,支立的儿子叫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二人都被举荐做了州县的老师。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支立的父亲索所作的都是些平常事,也没看见支立的父亲有什么德行,怎么就能让后代子孙的富贵绵延不绝呢?我们来细细看一下这个故事。支立的父亲发现监狱里面有被冤枉的人了,他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救人!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救人,这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各位,你去救人,同事们说你收受贿赂了,你怎么办?你去救人,上司说你擅权,你怎么办?如果平时没有操守,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自私的想法,所以我说,支立的父亲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救人,这很不容易,说明这个人在平时的操守和德行也非同一般,只是通过这件小事,把支立父亲的日常修养折射了出来。
等到支立父亲下乡,罪囚妻子殷勤劝酒,并以身相待的时候,支立的父亲严词拒绝了。各位,美色当前,秀色可餐,况且罪囚的妻子又是有事相求,如此情境之下,谁又能按捺住原始欲望?若不是平日注重修养功夫,有怎能挡住如此诱惑?不用去想,我们也能够猜测到,无辜罪囚一定认为妻子有几分姿色,所以对支立的父亲的进行一种性贿赂,各位要明白,如此情景下,莫说没有修养功夫,纵然是有慎独修养,而功夫不到家的话,只怕也难敌外界的诱惑。俗语说:“历事练心”,若没有经过一番检验,哪里知道你的修养功夫?看到诱惑了,心不动了,心泰然了,我们说这是功夫纯熟了,修养到家了,支立的父亲就是这样。水中的莲花,纵然美,也多了些娇嫩,只有在火中依然绽放的莲花,才是最美的,因为它经过了历练。
支立的父亲修养极高,不可能趁人之危,做那苟且之事,但并不代表他不尽心营救无辜的罪囚。支立的父亲严词拒绝罪囚之妻的要求后,便一心救人,尽心尽力,他不会因为没有获得什么,没有得到什么,就放弃心中的大原则。换句话说,在支立父亲的心里有一种大义,这种大义是他为人的原则,无论什么情况,纵然是舍命,他也不会把这种道德原则打破。各位网友,那是不是支立的父亲在坚持一种道德原则呢?不是!支立的父亲不需要坚持,他是非常自然的去做,他心中有原则,但却不需要坚持。如同柳下惠一样,他虽然怀抱美女,但却不动心,他是没有邪念的,这并非说柳下惠坚持不动邪念,他是自自然然的不动,根本不需要坚持。理学家说致良知,良知若致,便可以良能,所以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应该属于良能,是本性之能,因为本性之中并无邪念。支立的父亲也是一样,他抵挡外界诱惑,靠的是良知良能,而不是硬要用自制力控制自己,硬要坚持,这一点儿我们要明白。
等到支立的父亲将被冤枉的罪囚从牢狱中解救出来之后,夫妻二人登门致谢,不在话下。这个时候,两夫妻又提出来一个要求,要将自己的独女许配给支立的父亲为侍妾,这个时候,支立的父亲却答应了。为什么?因为这桩事情符合天理,于仪礼并无违背。支立的父亲以礼相待,下聘礼,大家要注意,下聘礼可不是给多少钱,聘礼是一种仪礼,这在传统经典《礼记》中说得非常清楚,与我们现在所谈的烧钱娶妻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的聘礼,更像是一种交易,早已失去了聘礼的内涵。
支立的父亲因为德行操守俱佳,救人于水火而不图回报,美色当前而不受诱惑,所以积累了阴功,功德很大。因此,他的后代子孙富贵有余,仕途顺利,受人尊敬,也就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继续往下看下边一句。
日期:2012-04-30 16:03:36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以上所列举的十条案例,虽然所发生的事情有所不同,但都可归纳到善事里面来。如果细细精详地来说善事,那么善事也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分,都应该细细辨别。做善事如果不穷尽善的道理,很可能就会出现自认为已经很有行持功夫了,实质上却在造孽,枉费了一片苦心,没有一点儿用处。
袁了凡在上面几段列举了十个例子,这十个例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善事,在这一点儿上,这十个例子是相通的。但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若细细分辨起来,善事可粗分为16个种类。关于这16个种类,我会在下面的章节中详细为大家讲解,为大家剖析。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善事分为这么多种类呢?有人说了,反正都是善事,不分类不行吗?各位,若不将这个“善”字,仔细剖析,你怎么知道自己做的就是善事?想做善事,很好,但若做了半天,细细一分析,都是十恶不赦的事情,岂不冤枉?事实上,不去分辨善理而盲目行善的人,他们所做的大都属于恶事,但却自谓有功夫,觉得自己心地这么好,做了这么多善事,得有多大功德呀?事实上却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事情,非但没有功德,且有很大罪业。有鉴于此,我们能不细细分辨一番吗?当然不能!以下部分,我将详细为大家解说这16种善事,到底哪个才是真善,哪个才是伪善,我们一看便知。真是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