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刘裕评传》
第32节

作者: 总老师麦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龄石,字伯儿,沛郡人,刘邦的老乡,有大将才。朱家世代为将,和桓氏的交情要追溯到朱龄石的父亲朱绰。当初桓温北伐前燕,大败而归。桓温回来之后把主要责任推卸给豫州刺史袁真,怪他未能打通石门粮道(详情可参看拙文《慕容垂评传》枋头之战一节),将他免为庶民。袁真愤而上书列举桓温的过失,要求朝廷主持公道。可当时谁敢得罪桓温?袁真的检举信如同打狗的肉包子,一去不回头,他不得不据寿阳起兵造反,叛降前燕。造反后,袁刺史怀疑朱绰的哥哥朱宪、朱斌二人是桓温的卧底,便将二人处死,朱绰侥幸逃脱,投奔桓温,发誓要为两位兄长报仇,每逢征战,必奋勇当先。不久袁真病死,桓温攻克寿阳,平定寿阳兵变。朱绰也不请示桓温,擅自挖开袁真的墓,将尸体拖出砍成几块以泄心中之愤!桓温大怒,对这种败坏自己正义之师形象的行为很恼火,几乎要把朱绰处死,但幸得桓冲说情,才得以平安无事。此后朱绰事桓冲如父,在桓冲逝世后,很快也呕血而死。朱龄石和他的弟弟朱超石小时候便与桓冲的儿子桓谦、桓修等一齐长大,情同兄弟。长大后,朱龄石追随桓修,朱超石追随桓谦,分任参军(在下猜想,刘裕之所以迅速厚葬桓修,可能就包含有笼络朱氏兄弟的目的)。

  我们不知道桓修被杀时,朱龄石有何感想,但他仍加入了刘裕的义军,也许是国仇胜于私谊吧?现在将与桓谦指挥的讨伐军作战,不但是与感情笃深的故主旧友交锋,也可能与亲弟朱超石生死相搏,这样的场面,确实是一个让人不愿面对的悲剧。
  假如是桓玄,见到这么一个直接声称自己同情敌人,不愿作战的属下,会有什么反应?很可能是勃然大怒:“你小子竟敢有二心,给我绑下去咔了嚓!”让他去做刘迈第二。
  不过他现在的上司毕竟是刘裕,很清楚一个让下属佩服的好领导应该怎么干。所以刘裕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大夸奖了朱龄石的义气一番,同意他担任后卫。朱龄石感刘裕之义,后来他与弟弟朱超石都成为刘裕麾下名将,并最终双双为国殉难。处理此事后,刘裕没耽搁一分钟,便提上长刀,身先士卒,带领义兵,向江乘的楚军阵地发起冲锋!

  楚军的吴甫之虽称勇将,但与刘裕一比,高下立见。而且不知是因为主帅桓谦的协调不好,还是吴甫之轻敌冒进,他与楚军另一先锋皇甫敷之间竟毫无配合。楚军在兵力上本有绝对优势,但这样一分散,优势也就不大了。一场恶战,在勇猛无比的刘裕和义兵冲击下,楚军大败,吴甫之也被刘裕斩杀!
  刘裕乘胜追击,挺进至罗落桥。罗落桥,今名石埠桥,座落于今南京城东,栖霞山西北,临近江边的九乡河上。其历史非常古老,据说始建于秦,是历史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而罗落桥以东,江乘以北的长江水面,就是后来因韩世忠与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大战而天下闻名的黄天荡。
  楚军名将皇甫敷要比吴甫之稳重,他已率数千人在罗落桥严阵以待,兵力多过刘裕军数倍,且基本上都是楚军的精锐。战斗开始,刘裕与檀凭之各率一军与楚军交战,皇甫敷也挥军猛击,双方恶战一处。在楚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义兵初战不利,刘裕的老友檀凭之力战身亡,皇甫敷乘机集中兵力,把刘裕团团包围。刘裕面临险境,毫不畏惧,孤身背靠一棵大树,仍奋力死战!皇甫敷此时以为胜券已然在握,不无得意地大声喝问刘裕:“你打算怎么死!?”说罢执戟向前。刘裕瞪着皇甫敷,一声暴喝,竟吓得皇甫敷一激灵,手一抖,一时不敢向刘裕进逼。

  说时迟,那时快,刘裕军其他兵士看到主将危急,都向这个方向舍命冲杀,刚刚被打退的檀凭之余部也返身杀回来,一时间流箭四射,倒了大霉的皇甫敷闪避不及,竟被一箭射中前额,从马上摔了下来!楚军见主将落马,一阵慌乱,刘裕义兵乘机反攻,楚军崩溃!身受重伤的皇甫敷眼见刘裕已冲到面前,用最后一点力气对刘裕说:“公有天命所佑,将来一定发达,我战败当死,希望公能照顾我的孩子。”刘裕点了点头,挥刀砍死皇甫敷。之后信守承诺,对皇甫敷的遗孤厚加抚恤。

  刘裕对皇甫敷都有英雄相惜之情,自然更不会亏待了自己多年的挚友檀凭之,命由檀凭之养大的侄儿檀祗接替叔父,指挥檀凭之旧部。后来,在檀凭之收养的五个侄儿中,有三个(檀祗、檀祗的哥哥檀韶、檀祗的弟弟檀道济)成为了刘宋的高级将领。
  据说就在京口起事前不久,刘裕等人见到一个挺神的相士,便请他看相。相士看了刘裕、何无忌、魏咏之等人,都说有大贵之相,唯独看檀凭之时一言不发。刘裕觉得奇怪,私下对何无忌说:“我们既然都参与密谋,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按理不应该有差异。没有我们都得富贵,而檀凭之独独不能同享的道理。相士的话恐怕不一定可信。”如今,檀凭之战死,相士的话果然应验了。

  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但更可能是刘裕编造出来激励部众用的谎言,让他们相信反桓玄之战必然成功,因为那个很灵验的相士说了:天意琅琅,我们都会得富贵!
  日期:2010-05-20 06:52:42
  覆舟山之战
  桓玄在得知,一天之内,楚军在江乘与罗落桥两仗两败,吴甫之与皇甫敷二将阵亡后,不出所料地大惊失色!他连忙招来一批巫师和道士给他推算运数,并施展法术压制刘裕军(桓玄大概是吓湖涂了,也不想想,连孙恩都不能用法术压制刘裕,被打得跳海,他请来的道士法力能超过孙天师?)。
  信心不足的大楚皇帝询问众臣:“难道天要亡朕了吗?” 吏部郎曹靖之说:“如今民众怨愤,神灵震怒,臣实在不敢说将来会怎么样。”桓玄愕然:“民众也许会怨恨朕(原来他自己也清楚),但朕哪里得罪天神了?”曹靖之回答:“晋朝的宗庙,沿江漂零(桓玄称帝后,将晋宗庙先迁琅琊,后迁寻阳);而大楚的宗庙,又上不及祖父(中国古代新王朝开创时,按惯例要建宗庙祭祀皇帝的至少四代祖先,但桓玄最崇拜自己的父亲桓温,而看不起祖父桓彝及以上的祖宗,故而楚朝的宗庙违反惯例,只祭祀桓温),神灵哪里肯护佑?”桓玄一楞:“当初你为什么不早说?”曹靖之道:“当初朝廷上下,异口同声,都认为当今是尧舜一般的盛世,在下怎么敢唱反调?”

  桓玄听罢,哑口无言了。曹靖之的话,道破了古今中外一条真理:越是举国上下,口径一致地为统治者唱赞歌,没有一个反调分子时,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可能越糟!不管大楚皇帝怎么想(从后来的情形看,他并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现在要临时抱佛脚,肯定是来不及了。他做出的真正有意义的反应,是命桓谦放弃主动攻击计划,收缩兵力于覆舟山,按自己原先设想的方案办。具体布置如下:命桓谦和游击将军何澹之驻防东陵(覆舟山东北),后将军卞范之进驻覆舟山之西,合计兵力二万余人。

  覆舟山,今天的名字叫九华山或小九华山,位于南京城东北,玄武湖的南岸,已经是一个公园,著名景点,有为纪念大唐那位取经高僧而建的玄奘寺。此山的山形狭长,顶呈平行,两头渐低,形状就像一只被翻置的巨大木船,所以被称为覆舟山。它东接京口至建康的大道,北临后湖,西近台城,周回不过三里,高不过百米,本是一座普通的小山,如放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估计连名字都不会有。但谁让它正处在古都建康城的边上,所处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便成了个战略要地。只要控制了覆舟山,即可俯瞰建康宫城,建康守军的一举一动,便尽收眼底。

  三月二日,京口起事后的第四天早上,刘裕军逼近建康。他先让士兵稍事休息,饱餐一顿,随后命令将剩余粮食全部抛入水中,那意思很明确:要是打胜了,建康城里有我们的晚餐!如果打败了,我们一齐死!别指望还有第三条路!然后全军怀着决死的信念,进至覆舟山以东。
  与此同时,驻扎在覆舟山的桓谦大军虽然人数比刘裕军多出十余倍,却正在军心浮动。本来也不是他们不能打仗,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久经战阵的北府老兵,平日英勇果敢。但是,我们凭什么给你桓家人卖命?桓家人害死了我们北府多少人?而且将要到来的敌人,正是我们北府的骄傲:百战百胜的刘裕刘大哥啊!兄弟们,你们愿意打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