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
第31节

作者: 叶落如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亚历山大的希腊军队应该不会超过波斯作战时的规模,大概为四万人,其中希腊联邦步兵三万,马其顿骑兵五千,以及接收的波斯帝国重骑兵五千。拿破仑曾说“我最钦佩亚历山大大帝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政治技巧”,如果亚历山大施展他高超的政治外交艺术,可能还会联合正被秦国欺负的义渠等当地部落,再增加两万西戎联军。而秦军实行义务兵役制,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看,男子十七岁入兵籍,直到60岁才能免役。六十年后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尽发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男子”,动员了六十多万人,推算总人口有400万。除去人口增殖因素,公元前324年的秦国理论上的军事动员能力至少不低于四十万。

  当然,人数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亚历山大击败的波斯军队甚至人数更多。从军队结构来看,希腊军队(包括随军的波斯人)以重步兵为主力军,以重骑兵为杀手锏。而此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还没开始,尽管《韩非子》也记载秦穆公曾以“畴骑二千”护送晋文公即位,秦国也应有一定数量的轻骑兵,但就骑兵战力而言肯定不能与“马其顿+波斯”的魔幻组合媲美。不过,在那个没有马镫的时代,所谓重骑兵的冲击力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

  在肉搏步兵方面,笔者以为两者倒是不分伯仲。马其顿长矛方阵历来被视为无坚不摧,但秦军步兵也被荀子称赞为天下第一的“锐士”:“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单从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势来看,秦军的长枪兵、刀剑手组成的肉搏阵型也不逊色。
  而且秦军有一个突出的武器装备优势:机弩和强弓组成的远射武器。这是当时华夏独步天下的高科技武器,远不是希腊的标枪、软弓甚至抛石手所能比的。而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远射武器恰恰是重装步兵的克星。加上这一个因素,秦军步兵应该强于马其顿方阵。另外秦国的战车部队也很强大,波斯帝国搜罗家底才拼凑出200辆镰刀战车,秦国号称“万乘之国”,战车数量数以千计,其冲击力不是波斯可比。

  最后一个因素就比较唯心了。十年东征败绩罕有,亚历山大及其麾下诸将的指挥能力不用置疑。同时期的秦国也是名将辈出,樗里疾、司马错正值鼎盛,稍后的白起更是绝世战神。这点就不妄下判断了。
  好了,八卦至此,点到为止。这一场虚幻的对决,就请读者们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吧。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被部将瓜分。其中塞琉古占据了从叙利亚到阿富汗的东部领土,史称塞琉古王朝,后来在罗马和帕提亚的夹击下灭亡。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所谓希腊化时期后,亚历山大占领的西亚地区重新回归到波斯文明的传统下。此时的华夏也早已进入秦汉帝国。
  中国与希腊,从此再无相逢时。
  日期:2012-04-18 18:31:30
  一、双龙会:秦汉与匈奴的霸权对决

  1、一顶皇冠的诞生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大不列颠王国如日中天,统治着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更独霸着覆盖这颗星球的蓝色海洋。除了以炮舰武力和近代文明征服物质世界外,英国还通过王室联姻统治了欧洲的贵族世界。此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被赞誉为“欧洲的祖母”,其子女后裔遍布德国、俄国等列强皇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亲。维多利亚女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是的,她还有一个遗憾:尽管富有四海、辈高望重,但她依然只是一个“国王”而已。如果能获得一顶“皇冠”,至少成为名义上的“皇帝”,那才是超越历代先王的功绩啊!
  正所谓“皇冠恒久远,一顶永流传”,欧洲的皇冠诞生于罗马帝国,后来分裂为东西两支。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推翻后,皇冠经过教皇的加冕传给了这些蛮人的后裔,名曰“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基本掌握在德国人手中,后来曾经被法国的拿破仑抢到手(直接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但很快又回到德意志邦国普鲁士手中。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位的正宗传人,传到十五世纪灭亡后,胜利者奥斯曼土耳其宣称继承罗马皇帝帝位,但因为拜占庭末帝的侄女嫁到了俄国,所以俄国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是东罗马皇冠的继承者。

  总而言之,皇冠标志着远自罗马帝国的传统权威,即使到了列国争雄的维多利亚时代,也依然是欧洲贵族世界至高无上的称号和荣誉。
  由于当年最早加冕帝位的是德意志国王,这顶皇冠向来牢牢掌握在德国人(包括奥地利)手里。其他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诸国只有眼馋的份儿。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七、拿破仑等一代霸主曾经挑战过德国人的垄断权,但都最终失败;而英国人就更可怜了,即便强大桀骜如征服者威廉,千古英雄如狮心王理查,横行欧陆如亨利五世,君临全球如维多利亚,也从来无法企及欧洲的皇冠。

  到了187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尴尬来了。她的大女儿早年嫁给了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王子,1871年这位王子被立为太子,意味着大女儿很可能成为皇后。如此一来,母亲只是国王,而女儿却是皇后,女尊母卑的尴尬局面让英国王室坐立不安。
  精明务实的英国人想到了“曲线救国”之计:抢不了德国人的,还抢不了印度人的么?
  话说当年,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位于今中亚地区)崛起一位权相跛子帖木儿,此人东征西讨,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临死前甚至妄图征服明朝。他死后,子孙正式篡夺了察合台汗国王统。帝国灭亡于乌兹别克游牧部落后,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逃到印度,开创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直到1857年,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因为卷入反英大起义,被英国人废黩。

  印度的这顶皇冠,理论上的渊源可以靠上蒙古、帖木儿帝国这样的大腿,确实可以让英国人自慰一下。于是1876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皇帝”称号的君主。
  无论中西,尊卑有序、帝位唯一的观念都是相同的,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有着“天无二日,民无二帝”的“腐朽封建观念”。与德国人垄断西欧世界类似,东亚世界的皇冠传统上只能属于中国君主,其他统治者只能称臣纳贡、名为附庸。不同的是,中国的这顶皇冠比罗马还早了两百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正式称“皇帝”。
  日期:2012-04-19 12:04:24
  “皇帝”这个前所未有的称号是秦始皇自己的发明。当初议定尊号时,群臣认为上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大神,而秦王功绩已超越了三皇。主谋李斯是楚国人,楚人祭祀的最高天神叫“东皇泰一”,简称“泰皇”,李斯受此启发,建议嬴政采用“泰皇”的称号。
  泰皇?我又不是泰国人!
  嬴政很不满意,他知道上古明君除了三皇还有五帝,那咱就来个一锅端,把三皇五帝合并为“皇帝”一词,岂不完美?
  从此,这个称号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尊号,也是整个东亚世界的霸权荣衔。直到中华帝国终结、皇帝不复存在的近代,周边国家才敢打出“皇帝”旗号过把干瘾,比如朝鲜在1897年改称“大韩帝国”,越南甚至到1945年才从安南国王改称大越皇帝。当然日本人是个另类,在唐朝时就公开自称“天皇”,但这纯属仗着天高皇帝远、自娱自乐罢了。

  戴上了皇帝的帽子,秦始皇终于是天下第一人了。再和底下的天下人打交道已经没有成就感,于是他开始找“天上人”——神仙。
  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的故事大伙都知道,其他求仙使团还有许多。其中一人史称“燕人卢生”。但卢生这一找没有找来神仙,反而给秦始皇找来了烦恼。
  公元前215年,卢生自称从神仙那里带回来一本《录图书》,其中一句名言就是“亡秦者,胡也”。
  在中国历史上,卢生这样的人叫术士;在外国,这样的人叫先知。自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后,术士图谶之流就成了旁门左道,甚至成了骗子的代名词。纵然在天下混乱的时候还是有蛊惑人心、诱导舆论的能量,但终归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
  但秦始皇对卢生的预言非常重视。

  因为他记得,早在春秋时期,先王秦穆公也曾得到过图谶。据说秦穆公昏睡了七天七夜,醒后自述受到了天帝的召见,获知了秦国今后的命运,并叫公孙支记载下来,史称《秦谶》。《秦谶》是否也有“亡秦者,胡也”之类的说法,今天已无从知晓。但秦始皇还记得,秦国本就是靠抗击犬戎、护卫周室而以血开国的,赳赳秦风也是在与胡人的历代血斗中锻炼出来的。

  胡人,既然给秦国带来了开始,难道就不会给秦国带来终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