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花影:七个故事连缀起一部日本版女人宫斗大戏》
第32节

作者: 无翼的天际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6 15:33:36

  第三篇 平安双璧 之 枕草絮语
  7.别时(2)
  月的光华在女房居住的小院内洒泻如银,赤着的脚,一步一步踏上屋室外的木头檐廊,轻得不能再轻。衣裳婆娑的声音在静谧的夜色中也成了很大的动响,接着响起“笃笃”的声音,那是来人正以扇子骨轻叩门扉。
  笃,笃,笃。一声声直叩到了她的梦中。
  笃,笃,笃。
  久叩之下,见屋内并无回应,来的人缩了身子移到木格窗子外。月光勾勒出他的身形,每一寸线条都是她熟悉的。她披衣坐起,身子却颤抖着,心中纠缠着而无从做出选择。窗外响起了低低的歌语:
  月色清溶,孤鸣的杜鹃如何消磨永夜?
  那本是多情又婉转的调子,却从压抑着的低沉嗓音里缓缓流出,透过窗纸吹进她耳朵里。心里又是气又是埋怨:但凡夜访的男子,若是门没有上锁,谁不是推开门便进来的?哪有这般周折?但到底,他晓得她与旁的女子不同,不肯唐突了。
  两边踌躇之际,她却不小心碰翻了屋内的几帐,睡在隔壁的女房似乎是被吵醒了,听到衣被悉索的声音,窗扉外那熟悉影子很快消失不见了。
  有些事大约朦胧着才是好的,知道得的太清楚,反而会发现并不如心中所想,也许会失望的。她这样安慰着自己,眼中却早已蓄满泪了。
  虽然不曾有任何表示,女人的直觉却告诉她,他对她是属意的。

  就是这位能够维系她心念的藤中将,在这一年也离开了宫廷、离开了平安京,到辽远的地方去了。据说,“花下湿衣”那件事发生之后,担任大纳言藤原行成曾很不屑地在天皇面前说,“做和歌能做成这个样子,真是个痴子!”藤中将得知后耿耿于怀,又早已看不惯藤原行成的狂傲,有次在清凉殿上狭路相遇,竟一时气盛,摘下藤原行成的帽子丢进庭院中。行成自然盛怒,向殿上的一条天皇状告,天皇也大为不快。不久,藤原实方被免去左近中将的职务,左迁远在东北的陆奥国当国守去了。

  离京之前,朝中众人多向实方表示惋惜之意,实方自己却一点也没有悲戚的神色,反说他早厌倦了宫内的浮华日子,离开正合了他的意。那段时间,曾经的藤中将写下多篇别离的酬唱,只是那些诗篇再也不曾送到女房们居住的内侍府来。
  (待续)
日期:2012-04-19 17:46:53

  第三篇 平安双璧 之 枕草絮语
  7.别时(3)

  藤原实方离开平安京那一日,清少纳言整日伴在中宫定子身旁,未曾加入送别的行列。这段在一个人心中铭刻至深的情绪,就这样了了终结。很久之后她听到这样的传言,说是实方自己厌倦了宫中的权谋倾轧与悲哀的情爱,主动向天皇请求远离京都,到偏远的陆奥国去过那无拘无束的行吟日子。就算是传言,也多少能安慰清少纳言悬着心,或许这才是他的本意吧,却为什么不肯给她留下只言片语的逗漏呢?

  三年之后,任期即满的藤原实方因堕马而客死异乡,消息在月余后方才传回京城。
  长德二年(996年),一架凤辇缓缓从大内里驶出,帘子遮得严严实实,车后一队仆从悄无声息地跟随着。宫中的臣僚仆婢通过凤辇的纹饰雕绘、以及帘子下面露出的华丽衣袂判断,车里坐的一定是某位尊贵的娘娘。
  未能坐上关白之为的藤原伊周怀恨在心,竟一时昏庸做出诅咒一条天皇之母东三条院皇太后的举动。天皇大怒,将伊周流放至山阳道的播磨国。伊周的鲁莽之举不仅断送了他在京中的前途,还牵连了他的妹妹定子。不久,定子因兄长犯事负罪出宫,后又削发为尼,暂居佛寺。清少纳言无以依附,亦打算离开。因为她的才名早已在宫内传扬,适时有好几位女御许以重金,希望清少纳言到自己的殿阁出仕,清少纳言念及定子对自己的情谊,又不愿陷入宫中不同派系的纷争,到底离开了。

  这堂皇的宫中,原本已没有值得她牵挂之事。
  (待续)
日期:2012-04-20 16:46:44

  好久没有奉上的【背景分享】:《枕草子》为什么要叫做“枕草子”?
  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绘画,一位在榻上歇息的皇后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亦可写为“枕草纸”或“枕册子”。这个书名非作者所题,而是后人所取。平安时代并不见此书称谓。其后则有“清少纳言”、“清少纳言记”、“清少纳言抄”、“清少纳言枕草子”、“清少纳言枕”、“枕草子”等不同称谓。约在室町时代以前,书名并未统一。
  然而,“枕草子”其实本来仅是个普通名词。“草子”为“卷子”、“册子”之意。又由于日语拼音文字的特性,使取汉字谐音时可能产生多种同音异字的情况,所以也有“草纸”、“双纸”或“双子”的记法。至于“枕”字之意则众说纷纭,有些解释如下:
  1.备忘录之意。

  2.珍贵而不愿示人之物。
  3.日语的枕词。(“枕词”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饰语,亦称“冠辞”。每一枕词,与特定的被修饰语发生联系,起着丰富联想及调整音调的作用)
  4.枕头(为什么会和枕头产生关系??)
日期:2012-04-20 16:53:40

  好久没有奉上的【背景分享】:《枕草子》为什么要叫做“枕草子”?(2)
  《枕草子》篇末的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年,内大臣对于中宫进献了这些册子,中宫说道:
  “这些拿来做什么用呢?主上曾经说过,要抄写《史记》……”
  我就说道:“若是给我,去当了枕头也罢。”

  中宫听了便道:“那么,你就拿了去吧。”便赏给我了。我就写了那许多废话,故事和什么的,把那许多纸张几乎都将写完了,想起来这些不得要领的话也实在太多了。
  ……
  为什么“史记”会让清少纳言联想到“枕头”?难道仅仅是枕着睡觉?(以清少纳言的审美脾性,应该不会说这样的冷笑话。。。)有一种说法是:“史记”发音是“siki”,与鞋底的“底”同音,所以清少纳言才机灵地说出“枕头”。中宫听毕,极为赞赏她的幽默感,便将所有纸都赏给清少纳言。
  但是楼主觉得这个说法也实在让人费解,所谓的“幽默感”更像是让人不得要领的冷笑话。“史记”、“鞋底”和“枕头”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还要求教于高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