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旺解『了凡四训』》
第15节

作者: 末法凡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每天都要发现自己的错误,每天都要改错,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错误,了凡先生是不是说得太过了?当然不是!举例来说,孔子到了七十岁了,真真实实到了“耳顺”地步了,但他还要学《易》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即使凭空去想,以孔子的道德修养,也不会有什么错误,但为什么越是有修养的人就越是要改错,反倒是我们觉得自己的错误很少,已经不需要改错了。但转念一想,孔子是圣人,万人师表,自己的道德修养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得上孔夫子的,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列子》中有有一段记载:有个人问孔子,你是圣人吗?孔子说:我不是。接着孔子说:我听说西方有圣人,不为而治,不思而得,我不是圣人。依照孔子的指向,孔子所说的西方圣人应该是说释迦牟尼。孔子在《论语》中说:“我七十岁就耳顺了”,但是孔子到了七十几岁就去世了,所以“耳顺”可以看做是孔子最后所达到的境界。耳顺,这个境界在佛家中仍然是菩萨的境界,仍然不是圆满佛果。当然,孔子的真实目的,可能是为了劝导后来者,故作此说,但就其所显现的迹象而说,耳顺并不算是圣人的极致境界。

  在儒家中,有圣人,有贤人,有君子等等,即使单就圣人来说,又有清圣、时圣等等之分,根据个人的道德修为差别,分了很多等级。而在佛家中,这种等级更多,有阿罗汉、菩萨、佛,单单只是菩萨一个等级,就有五十三个位次,有信位菩萨、有住位菩萨、登地菩萨、等等,根据个人的修为不同,分列到不同的位次上。但是,不管是菩萨,还是阿罗汉,还是佛,都称之为圣人,即使没有达到阿罗汉境界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都称之为圣人。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而论,圣人也有所不同。圣人尚且有如此多的位次分别,何况芸芸众生?天道绵远,想要用一生来达到穷理尽性,想要一生来圆满佛国,绝非易事。我们看历史上的很多人,他们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用功,虽然一生努力修持,最后都无法彻底达到圣人的极致境界,能够位列圣人之列,就已经非常难得了。正是因为天道如此深远,因此袁了凡要自己的儿子务必要每天都要进步,每天都要努力用功,以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圣成贤,原因就是天道实在太深远,即使一生一世发愤图强,努力修持,也极难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

  世上许许多多的人天赋很高,慧根深厚,但因为都得过且过,任意放纵,结果大好的年华白白浪费掉了。我们看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了凡先生所说的“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成了一代伟人。不管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门心思,一辈子用功,不管天赋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样,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打,不挪动地方,不见水誓不罢休,一辈子去用功,一定出水。但是,如果是这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那一辈子都在换地方,到头来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改造命运也是如此,天天都在改错,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努力,那这个命运就一定能改,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就要做命运的奴隶了。

  日期:2012-03-25 18:30:21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段的大概意思是:云谷禅师传授给我的命自我立的学说,实在是至精至邃、至真至正的道理,你要细心玩味而后勉励去做,不要荒废了。
  这一段是了凡先生对立命之学这一章的总结,也是对儿子天启的再次劝告。了凡先生之所说立命之学至精,是因为这个学说不掺杂任何杂质,最为简单,最为精炼;说立命之学至邃,是因为这个学说中蕴含着极深的天道规律,深奥莫测,即使用一生来研究都不能洞晓其皮毛;说立命之学至真,是因为了凡先生自己亲身验证过,是真真实实的东西,没有一丝一毫的错谬;说立命之学至正,是因为这个学说不偏不倚,没有过,也没有不及,它是中庸之道,是上天所赋予人的本性。至精至邃、至真至正,这是了凡先生对立命之学的总评,所以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立命之学的思想,希望天启能够“熟玩而勉行之”,可谓是苦口婆心,殷勤劝导,体现出一种浓浓的父爱。

  日期:2012-03-26 13:16:43
  第二篇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这段的意思是说:春秋时候有智慧的大夫,他们看到他人的言行举动,通过分析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所能遇到的吉凶祸福,没有不应验的,这在《左传》《国语》等等史料中随处可见。
  春秋时候的大夫,大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先王之道非常精通,他们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的。从春秋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春秋时代的人如果和现在的人相比,他们的悟性要高得多,具有极高的天赋,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儒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墨家等等,整个文化界百花齐放,这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时代,如果系统的划分,它仍然属于周朝,属于东周,天子依然是周天子。周朝的礼乐制度非常完备,有着非常系统的理论,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但比起以后的朝代来,依然要好很多。春秋时候的大夫,大多数官位都非常高,所以他们有机会读到上古时候的典籍,他们有这个能力。我们现在读到的上古典籍少得可怜,除了《尚书》、《周易》、《诗经》几本之外,几乎是没有了,非常少,但春秋时代这些典籍都存在,秦始皇还没出现,没有经过焚书坑儒,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典籍。因此,这些大夫们,身居高位,见多识广,加上好学,天赋又极高,所以他们的智慧就高深莫测了。

  因为智慧深厚,所以只要看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他们也能判断出这个人吉凶祸福来,虽然他们没学过卜筮,但丝毫不受影响。我们看《左传》,里面有一则这样的史料:鲁隐公三年的时候,卫庄公非常宠爱他的一个小妾,小妾给卫庄公生了儿子,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任其所为。这时候,石碏看不下去了,就劝告庄公说:“喜爱孩子,就必须教育他,不让他走入邪路上去。暴戾、奢侈、荒淫、放荡,走上邪路上去,大都是从这四个地方开始。”石碏为此讲了“六逆”和“六顺”给庄公听,六逆指的是“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这六逆,州吁占全了。六顺指的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石碏建议卫庄公一定不要溺爱州吁,要疏远他,赶快疏远,否则一定招致大祸。但卫庄公听不进去,依然对州吁宠爱有加。结果呢?果然被石碏言中了。后来卫庄公去世,他的儿子桓公继位,州吁就阴谋杀害了卫桓公,自己取而代之了,州吁也成为了春秋时代以臣弑君的第一人,结果造成卫国大乱,民不聊生。

  是不是我举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州吁只是被石碏偶然言中了呢?很巧合,州吁篡位以后,鲁隐公问他的大臣众仲,说:“州吁到底能不能立?”众仲却说:“州吁好战不得民心,安忍无亲,众叛亲离,必将玩火自焚。”结果州吁在位还不到一年时间,因为不得民心,就被杀了。
  石碏和众仲都没用学过预测,他们没看过《梅花易数》,没看过《柳庄相法》,他们怎么判断吉凶祸福如此准确呢?原因就是他们学过先王之道,他们懂这个道理,符合先王之道的,他们通过推理判断,就得出吉祥的结论,不符合的就得出大祸的结论,比如“六逆”,这就不符合先王之道,上古先王讲“六顺”,他不讲悖逆天道的事情,所以石碏和众仲都能判断州吁不会有好下场,原因是州吁做得都是悖逆天道规律的事情,这是取祸的根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