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理论博大精深,我们讲到的命运便是来自因果。如果没有因果,就不会有命运。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切的行为造作,甚至一个念头,它会带来一个结果。你的言行举止或是念头等等,这是你造作的因,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因为造业的原因所带来的结果便是你的宿命,也就是你的命运。这里必须要注意,这里的“你”不单单指你今生的业,更多的是指你前世的业。前世造善业(言行举止等等一切都善),果子熟了,你今生的命运就会好得无法形容,或是高官厚禄,或是富贵吉祥,或是健康长寿等等。如果你前世造恶业(言行举止等等一切都恶),那你就惨了,命运就会非常糟糕,穷困潦倒,短命多病,百事不顺等等,这都是因为前世造了恶业。《三世因果文》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用这句话来注解命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做好事,必然结善果,前程自然不会错,又何须一问呢?
从民国以来,信命的人少,不信命的人多,反对者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盗跖颜渊,认为盗跖行恶,竟然命也很好,而颜渊仁德,结果却夭折了,于是不信命了。事实上,这件事经不住分析,盗跖今生行恶,那前生他造什么业?必然是善业,只有善业才能支撑他今生行恶还能命运很好。虽然盗跖今生行恶,但恶果没熟,而前世他种下的善因所结的善果已经成熟了,他能不享受这个善果吗?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去年种下小麦,获得大丰收,收获很多,能够食用很多年,但是今年你种下的小麦却赶上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你会因为今年歉收而挨饿吗?不会!因为你去年的陈粮还有很多,足够今年食用,所以仍然可以安安稳稳度过这个灾年。盗跖就属于这种情况,前世种下的善因很大,故而收获极多,不会因为今生行恶就会缺衣少食,仍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到,盗跖因为今生行恶,必然会大大锐减他的福德,恶果会提前来临,恶果一来,那就只有受罪的时候了。还用刚才种小麦的例子来比喻,虽然去年获得大丰收,今年赶上荒年,但是你不但不知道节约,反倒浪费起来,觉得自己粮食多,没关系,那么你去年的陈粮必然会很快用完。陈粮用完了,就是挨饿之时了。
颜渊跟盗跖正好相反,他属于今生仁德,但是前生行恶地情况。(这里要注明一下,颜渊很可能是圣人为教化人民而故意如此的,鉴于圣人之意难测度,我只就表面事迹而论,至于说颜渊的本意,我就不得而知了。)颜渊因为前世行恶,所以才有今生短命之果。虽然颜渊今生仁德,但恶果已经先熟,他也不得不吃这个苦果。颜渊可以三个月不违仁,其修养已经近于圣人了,但圣人依然无法改变因果,如同佛陀的弟子大目犍连一样,虽然神通广大,在诸弟子中神通第一,但是因为前世恶因,竟然被几个普通的乡民用瓦块砸死了。大目犍连和颜渊一样,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神通敌不过因果业报。颜渊因为今生仁德,所以孔子屡次赞叹,等到颜回夭折的时候,孔子悲痛,但并没有怨天,原因就是孔子知道这是颜回前世恶因所致。其实可以试想一下,假如颜回不仁德,恐怕活不到四十岁,很可能二十岁就去世了,因为今生仁德的原因,才勉强到了四十岁。上天仁慈,看到颜回仁德,于是给颜回加了二十年寿命,等到颜回病逝,人们依然咒骂上天不公,让好人短命,这上天实在是冤枉极了。
日期:2012-03-12 12:57:03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先解释一下这段话:修改过错之后安心等待,这就是积德祷告上天之事。说修,就是说身体有有错的时候,一定要加以整治改掉;说等待,则一丝一毫的侥幸、企盼之心,都要立刻断绝。到这个地位,就可以直登先天境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修身以待天命,这是儒家价值观。修,修正的意思,偏重于改错。俟,安心等待之意。要想安心等待,前提是相信命运。相信命运了,你所有的企盼、侥幸之心都会荡然无存。
云谷禅师是禅宗的得道高僧,修为应当很高,但云谷禅师并没有对袁了凡说很玄妙的东西,没说什么大法,只是告诉袁了凡修身待命,这就是最实在的学问,如此而已。有人说了,云谷禅师这么有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谈大法秘要,偏偏一句“修身待命”就打发袁了凡了呢?我想有着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各位,我们要明白,凡是高深的学问,深奥的道理,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实在的。儒家学说,典籍浩瀚,如果将儒家经典整理成书,一间屋子不能装下,但如果归纳一下,这浩瀚的儒家经典只解释了“忠恕”两个字。《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有三百多首诗,但归纳起来只有“思无邪”三个字。云谷禅师不谈佛家义理,原因是说禅谈妙,大都是空话,罗嗦话而已,说之无益。况且,佛家义理高深,对于信奉儒家道统的袁了凡来说,他未必相信,这是云谷禅师智慧之处。往昔,明代的莲池大师参学遍融老和尚,遍融老和尚也只是对莲池大师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你不要被名利骗了。”此后,莲池大师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办道,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遍融老和尚这句话,终成一代高僧,被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在莲池大师参访遍融老和尚之前,很多人猜测:两位都是得道高僧,所谈必定是佛家义理,秘要精髓,什么“祖师西来之意”,什么“狗子有无佛性”等等,做了各种猜测。但是,遍融法师只是简单说了句“不要被名利所骗”,莲池大师就有所悟处,心领神会了。末学认为,两位佛门前辈,世外高人,所谈都是平易近人之语,正是给后学做示范,以教导后人不要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白白错过一生。
如果用心去体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修身待命”四字秘诀真的很容易做到吗?恐怕未必!各位,如果说“修身待命”简单,我们真的是看走眼了。读读儒家经典《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前一个步骤是什么?修身!理学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把《大学章句》放在开头,并标明后学修学的次第,第一本要看《大学》,盛赞其为入道的门径。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修身绝非易事!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才开始修身,开始立志从事大学之道,到了七十岁还在实践之中,以孔圣人的天资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因此,我认为云谷禅师所传授的“修身待命”四字诀,说起来简单,行起来却需要一番辛苦与磨炼。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有一天去拜访鸟窠禅师,问:“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的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岁的老翁做不到。”因此,天道义理不在于多么简单,而在于能不能真正的落实,真正的去做,我们常说的“难能可贵”,说得正是这层意思。继续看下边一段。
日期:2012-03-13 13:29:33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一段的大概意思是:你还不能做到无心,但只要坚持持诵准提神咒,不要记数,只要不让他间断,持诵的非常熟,在持诵中不持,于不持诵中有持。到了念头不动的时候,自然就灵验了。
这一段再次强调了准提咒的功用,并详细介绍了持诵的方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