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传说》
第30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4-18 21:51:47

  言归正传。
  且说羸婴称臣以后,刘老三不知道怎么处置前朝亡国之君,便召集会议,进行专题讨论。
  与如今官场中人拿不准怎么办就请示领导不同,刘老三的作风是,拍不了板的事问下属。

  这,算是在躬行孔夫子提倡的不耻下问吧。
  会上,众将对秦朝政权,多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恨不能扒光羸婴的皮,抽掉羸婴的筋。
  张良表示反对,给的理由是:
  杀投降的对手,只会让后来的敌人对抗到底。
  这样,我方势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不划算。

  何况,羸婴并不是我们受苦受难的罪魁祸首。
  刘老三一听,大呼有理,因而拒绝杀死羸婴。
  秦朝政府,正式关门大吉。
日期:2012-04-18 21:52:20

  我们回头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刘老三的杂牌军,强不过秦朝政府军,更弱于楚地崛起的项羽军,为什么直接亡秦的偏偏是他而非项羽?
日期:2012-04-18 21:52:42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当时,因为胡亥、赵高等人接二连三的折腾,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已经民心尽失,沦为天下公敌。
  希望它长存的人,屈指可数。
  上帝要它灭亡,所以先让它疯狂。大秦帝国的丧钟,是由秦朝统治集团自已带头敲响的。
日期:2012-04-18 21:53:12

  同时,项羽在关外,牵制并消灭了秦军的绝对主力,客观上为刘老三大大减少了正面敌人的数量。
  这,让刘老三没有遭到腹背受敌的危险,是其成功夺取关中的最为关键的外部因素。

  如果没有项羽的孤注一掷浴血消灭秦军主力,秦朝政府势必荡平起义,重新一统江湖。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汉朝开国领袖是刘邦,所以领导农民推翻秦朝工作的也是刘邦。
  其实,决定性的灭秦之战,主战场在河北而非关中,消灭秦军绝对主力的领导人不是刘邦而是项羽。
  所以,结论就是,在推翻秦朝的农民革命战争中,项羽的功劳远远超过刘邦。
  灭秦,项羽才是最大的革命功臣,刘老三不过是抓住机会发了一笔横财而已。
日期:2012-04-18 21:55:10

  我们不能因为二人的最终成败利钝,而抹杀悲剧收场的项羽的革命功劳,也不宜夸大缔造前汉王朝的刘邦的反秦之功。
日期:2012-04-18 22:01:00

  当然,刘老三本身,是其率先入关的重要原因之三。

  他的学历几乎为零,并且喜欢出口成脏。
  说白了,这是一个匪气十足的粗人。
  叫他刘老三,算是尊敬;喊他刘老粗,最为贴切。
  然而,正是这个貌似粗人的人物,却能够敏锐地分辨他人建言献策的是与非,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地坚决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有积极效果的他就坚持到底,结果不对头的立即改过,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智我雄。
日期:2012-04-18 22:01:27

  灵活机变,异于常人。

  这,正是他,一个近似于文盲的小角色,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内在因素吧。
日期:2012-04-18 22:15:15

  10.人心归向
  刘老三的麾下,能人辈出。
  比如故人萧何。
  革命队伍雄纠纠气昂昂,跑步进入咸阳。
  进城的目的,不是反秦,而是趁火打劫。
  因此,众将就像急于抢到馒头的乞丐一样,无不争先恐后直扑中央银行金库,抢钱抢物,忙得不亦乐乎。
  萧何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直奔国家档案馆,全部接收秦朝政府的各类文件资料。
  这些东西,将前朝政治、经济情况全面记录在案。
  拿到它,好比漆黑一团的夜晚,找到了电筒一样。
  总之,萧何的先见之明,让刘老三得以了解基本国情。
日期:2012-04-18 22:16:10

  然而,他们的刘大老板呢,因为是暴发户,不差钱,所以没有经过大脑,直奔富丽堂皇的宫殿。
  人,在饥寒交迫时,容易产生做强盗的心思;在生活富裕时,容易想入非非。
  如今,刘邦心中想的,是进宫当美女们的新老公。
  面对秀色可餐的宫女群,他意乱情迷,打算留宿。

  张良本来想要像以往一样立即劝阻,但他有顾虑:
  违背对方本意的建议过多,可能引起刘老板不爽。
  可是,为了共同的事业,不能闭口不言。
  所以,他转而与猛将樊哙作专题研讨,详细分析刘老三的举动对革命前途的危害性:
  革命尚未成功,就如此放纵,成功了还不闹上天!
  并且,我们如今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帮助刘三哥就是帮助你自已。
日期:2012-04-18 22:16:42

  樊哙点头,故自告奋勇找到刘老三:
  “三哥,你是要江山,还是要美人?”
  刘老三不假思索:
  “你废什么话!没有江山哪来美人,老子要江山!”
  樊哙温馨提示对方:
  “富丽堂皇的宫殿、成群结队的美女,正是前朝被俺们扁下台的原因,难道俺们想做因此而亡的秦朝第二么?”

  刘老三思想美女心切,哪来心思搭理樊哙。
  为防江山得而复失共同利益受损,张良被迫出马。
  他游说刘老三听从樊哙的金玉良言,理由:
  在你的领导下,我们替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将该死的秦朝关入太平间。
  秦二世已经滚进悬崖,我们别拿他当学习榜样。
  樊哙的意见,好比有利于病的苦口良药,接受他的逆耳忠言吧,这对你本人的锦绣前程,会是利大于弊的。
日期:2012-04-18 22:17:55

  刘老三发现文官武将都反对自家享受眼前的幸福,确实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但是,丢掉江山的危险,迫使他率领十万大军,恋恋不舍地撤到灞上。

  张良寻思:
  秦朝政府遭到百姓唾弃,不只因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和草菅人命,也是因为维护统治秩序的法律严厉苛暴。
  法律,并不排斥人情,而秦朝法令,没有一丝人性,只有兽性,成为戴在人民头上而人民急于摘掉的紧箍咒。
  趁刘老三还听得进我们这帮难兄难弟的正确意见,得趁热打铁建议废除秦法,简化法律条文,争取民心归向。
  张良找到刘老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刘老三听完张良的分析,认为有道理:
  “当年,若非秦法不近人情,老子怎会冒死进山?”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张良提议修订国法,那他心中一定有数,这一重任,自然是非张良莫属。
  因此,刘老三委派张良负责制定新法。
  张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目前还是战争时期,没得必要搞些让刘老三和老百姓头晕的长篇大论,故拟定:
  杀死无辜平民的,一律处死;
  伤害无辜平民、盗窃公私财物的,按罪行轻重定罪处罚。
  刘老三听完张良的简要说明以后,拍手称快。
  他寻思:
  “天大的惠民好事,得由本人亲自运作,可不能让张良老弟抢走我的风头。”
  十一月。
  刘老三亲自主持干群大会,公开宣布破旧立新。

  他认为:
  法律,贵在有用,而非多多益善。
  老子饱尝秦法的苦,所以,老子宣布,从今天开始,废除害得死人的旧法,只实行新法三条。
  尔后,他派兵在关中四处张贴新法公告。
日期:2012-04-18 22:18:41

  完事,为了进一步争取民心归向,刘老三又和关中大户人家中的老年人也即所谓的家长举行茶话会。
  会上,刘老三作深情的自我表白。
  鉴于他的粗口太多,现整理如下:
  按上级指示,我刘某应做关中王。

  但是,我来这里,是想为民除害,而非祸害关中。
  我不是走一方黑一片的土匪,大家都不要躲着我。
  同时,我带队回到灞上军营,是打算与其他兄弟部队一块儿,制定崭新的规章制度,共同维护关中地区和平。
  关中富地主们,对刘老三的真诚粗话,感到由衷的高兴,纷纷向他的军队送粮送钱表示支持。
  张良建议:
  “应表示感谢,但不要接受,以进一步笼络民心。”
  刘老三照办,地主们更加信服,唯恐其调往他处。
  其实,地主们的想法情有可原。
  反政府武装多是泥腿子穷光蛋出身,妒的自然是腰缠万贯的地主或者商人。

  所以,如果人要劫财,受到最大损失的不是平民,而是他们这些良田千倾广厦万间的地主。
  如今,刘老三公开宣布新法,并且表明不把富人当成革命对象,一定会带头维护社会治安。
  换言之,他会全力以赴保稳定。
  而社会稳定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有钱有势大富之家。
  所以,地主们打心眼里,希望选举刘老三出任关中王。
  同时,久经战乱之苦的穷苦人家,也希望关中社会能够迅速实现持久的安定团结。
  宁做太平狗,不当乱世人。乱世,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保障,何况其他人权。
  所以,义军的新规定,一方面有利于富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禁止富人富官继续欺负我穷人。
  因此,穷人们也真诚希望刘老三能够长期坐镇关中。
  于是,刘老三借新法三条,赢得关中人民一致拥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