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27节作者:
非洲小童 日期:2012-04-18 08:58:57
好,现在更新。
第四章赵盾专政(前627年-前601年)
1、崤之战(上)
前628年冬天非常不同寻常,霸主晋文公谢世了,其子姬欢继位,是为晋襄公。
按照春秋之世的外交礼仪,一国元首的丧葬向来是军国大事,友邦要带着厚礼前来吊唁,仇国也不应该趁人之危,向有丧事的国家开战,所谓“礼不伐丧”。
可是邦国之间的友谊与理解总是稀缺的,早在前628年春天晋文公健在之际,中原就发生了一起“伐丧”行为。
其时,曾经冷落过重耳的郑文公刚刚过世,流亡晋国的大子姬兰即位,是为郑穆公。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一河之隔的卫成公因为嫉恨郑穆公亲近霸主晋国,所以不惜在居丧期间南下讨伐郑国,并一度攻占数个城池。
霸主近在咫尺,卫国只是一介小国,竟敢拿霸主的小弟开刀,莫非吃了豹子胆了?说到这,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在晋文公的压迫下,卫成公曾经被迫流亡;曾经一度被打入京师天牢,身陷囹圄。坐牢期间又差点被晋文公的人毒死。最后,多亏了亲信出尽死力,卫成公才得能回到卫国继续当国君,只不过这番折腾下来,就跟晋文公就结下了血海深仇。
卫成公虽然咽不下这口气,可是胳膊扛不过大腿,不能直接向霸主开战,于是就曲线救国,向霸主的小弟郑国开战了。
无奈重耳根本不生气,郑国虽然亲晋,但同时也接受秦国的保护,秦国既然不出面,晋国又何必多事呢。
两个国家同时收保护费,却同时不提供保护,这下可苦了郑穆公。郑国何去何从,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站在郑国的立场,自然希望秦晋两只老虎干起来,它们两败俱伤最好,倘若一个毫无发损,一个输了,那就只向一个国家交保护费。总之,比两头出钱,两头都不沾要好得多。
谢天谢地,老奸巨滑的晋文公重耳终于不在了,郑穆公似乎从中找到一线生机。
紧接着,我们熟悉的一幕出现了:郑国为了防范卫国再度南侵,就下令加强北门的防守,并将看管北门的重任托付给秦大夫杞子。
秦大夫杞子非但没有承担“保护之义”,反而给千里之外的秦穆公写了一封密信,请求派遣秦军偷袭郑国,自己充当内应,然后一举灭掉郑国。
日期:2012-04-18 09:03:36
继续
郑国这只皮球就这样踢到秦穆公脚下。
毋庸置疑,秦穆公是一个非常有进取心的国君,但是秦国的短板也很明显:不是姬姓;建国时间短;偏居西陲,发展空间有限,因此一直备受中原主流的轻视,也难以吸引优秀的外来人才。
为了改变落后闭塞的局面,秦穆公前655年推行晋秦之好的策略,并从中得到不少好处,一是借晋国之手间接得到外来人才,大夫百里奚就是穆姬陪嫁过来的奴隶。二是搭上霸主晋国这辆便车,顺道去中原看风景。
便车搭惯了,久而久之,搭车的不心存感激,把别人的人情当义务,这是常见的;一旦时机成熟,把别人的车抢来自己开,这事也是有的。秦穆公应该有类似的心态。
除此之外,秦穆公多少有些心里不平衡,想当初重耳为了求我出兵,给我下跪,尊我为救苦救难的霸主,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霸主,而我仅能自由出入中原,就要感谢重耳吗?为什么我就不能弄个真霸主当当?
习惯成自然、心理失衡,加之大脑发热,秦穆公就决定跟霸主晋国叫板,在郑国驻军,只是没想到这一出手,就如同一个人骑到老虎背上,下不来了。
原来,霸主不是人人能当的,得有实力。晋国能够控扼秦国往来中原的必经之地河曲,就是有实力的体现。反之,秦军拿不到河曲,就是没有实力。
自在郑国驻军的两年多来,秦穆公真是进退两难,由于必经之地河曲有晋军严防死守,秦国既不敢随便向郑国增兵,也不敢擅自从郑国撤兵。倘若向晋屈服,请求退兵,又将颜面无光,权威受损。这个时候,秦穆公总算领教到重耳的老奸巨滑。
谢天谢地,重耳不在了,他那个儿子姬欢深宫大院长成,缺乏历练,应该不值一提,重耳一颗要做霸主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其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可能不在人世,秦国还有两个外来人才,一个叫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一个叫蹇叔,是百里奚在中原的朋友。
秦穆公想到蹇叔见多识广,又熟悉中原的山河地理,就特地前来请教伐郑之事。
蹇叔这个人是有见识的,知道灭掉一个国家从来就不是小事一桩,霸主晋国虽能战胜强大的楚国,也不能从地图上抹掉曹国、卫国、郑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
更重要的是,蹇叔清楚秦穆公的处境并不太妙,为了冲出西部,打造权威,秦穆公排斥同姓,选择跟外来人才合作,已经让不少贵族们心生怨望。一旦失利,后果就很严重。
蹇叔因此就直言不讳地告诉秦穆公,讨伐郑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劳师袭远的军事行动难以成功。一旦不成功,容易招致国内贵族们的怨望,国君权威就会受损,秦国的外来人才也会受到排斥和打压。
秦穆公正在兴头上,哪里肯听蹇叔的劝告,回过头就命令孟明为帅,率师伐郑。
下一集节目预告:2、崤之战(下)
呵呵,更多精彩,值得你我关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