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
第39节

作者: 7号风球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篇报道占据了整整一个版面。一看标题,郁风就知道,报道的内容肯定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郁风快速地将那篇报道浏览了一遍。
  尽管这篇报道没有使用郁风夫妇的真名,他们的网名也没有提到,编了一个化名。但是,关注过那篇帖子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篇报道的主角正是安琪。
  这正是郁风极力回避采访的原因。上了新闻媒体,就没有遮盖得住的事情。一旦大势渲染开来,其方向与结果就不是当事人所掌控得了的了。他们还算平静的生活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打乱。当然了,如果爱出风头,想借炒作出名,就另当别论了。
  看完那篇报道后,郁风进了厨房,给安琪打下手。得抓紧时间做饭,吃饭,好早点休息。
  两个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聊聊天,郁风问安琪:“那篇报道你看过了吗?”
  “下午的时候,我已经在网上看过电子版的了。”

  “刚才,我大概地看了一下。记者写的与我们期望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记者关注的是大众所关注的,并非当事人的切肤之痛。所以当时我不赞成你接受采访。”
  “其实,是否接受采访,是否见报,我也有些犹豫。我并非是想借此机会出名,而是在想,如果上了报,会不会有人给我们捐款?如果有人捐款了,也许你父亲的病就有救了!”
  “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记者是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写的,他写出来的东西得符合大众的口味。目前的高房价是一个热点话题。你看看这篇报道,对我父亲的情况只是一笔带过。它所反映的是整个“80后”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困境,重点是房子。它想将大家的注意力带到当前的高房价上去。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达到群体效应。看的人多了,产生了共鸣,这篇报道才算成功。你不要指望记者会将报道的重点对着我父亲的病情,呼吁市民捐款以拯救我父亲。因为我父亲不是小孩,也不是年轻人,并非最受关注的同情对象。达不到记者所追求的那种热点效应。就算是记者呼吁捐款,肯定会有人说,他们有一套房子,为什么不卖房子救人?这个事情一旦被渲染开来,要不了几天,你爸妈,你们家的亲戚就都会知道这个事了。到时候,不但我们所希望的没有达到,反而把你爸妈平静的生活也打乱了,让他们也为难,也跟着着急。”

  郁风是外地人,宣扬开来,对他的影响不大。但安琪是南京本地人,一旦曝光,她的父母,她们家的亲戚很快就会知道。安琪的父母是下岗职工,经济也不宽裕。当时,这两个人走到一起时,安琪的个别亲戚很不赞成,要是知道了这个情况,肯定会埋怨安琪的父母。徒添安琪父母烦恼。这一段时间以来,郁风夫妇的压力很大,日子过得很苦,却未向安琪的父母提起片言只语。安琪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总是笑呵呵的。

  安琪说道:“是哎,是哎!所以我回绝了几家报社的采访。”
  “这篇报道,有些地方写得还是蛮真实的。记者又没采访过你,她怎么会知道的呢?”
  “肯定是看过我这一段时间以来所发的一些帖子了,而且给我飞语过好多次了解情况。”
  “噢!”郁风明白了,继而又说道:“不过,有些细节完全是记者凭想象臆造出来的!”
  安琪那篇《家里已经没有钱买菜了》的帖子,在西祠的首页上一直挂了四天,其中大多数的时间处于首帖的位置。直到第四天的下午才慢慢地沉了下去,直至从首页上消失。
  看帖人数为人次,跟帖人数为925人次。
  因为安琪原先的手机号不再用了,也不再以“失落与永远”的网名发贴了,帖子风波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十来天之后的某一天下午,郁风正走在厂区道路上,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

  “你好,你是‘失落与永远’的丈夫郁先生吗?”
  郁风觉有些奇怪,怎么还会有人知道他是“失落与永远”的丈夫呢?
  “是的。”
  “我是‘婚后空间’的版主。‘失落与永远’获得了版里的50元话费奖励。是她将你的手机号码飞语给我的,让我将话费打到你的手机上。我就是跟你确认一下。”
  安琪原先的手机号码不再用了,新的手机号码还没有买,所以这个奖励的话费只有打到郁风的手机上了。

  不一会儿,郁风就收到了充值成功的短信通知。虽然只是50块钱,但毕竟是一笔额外的正当收入,也算是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帖子风波的看得见的收获吧!郁风的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大礼拜的周六,郁风一个人在家里也没什么事,他会带上小商品,骑上自行车,往东山方向去寻找适合摆地摊的地方。
  郁风在一些小区的门口,一些学校的附近,都摆过地摊,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往往是站了半天,也就做成一两笔生意,挣个三两块钱。弄得郁风对白天摆地摊一点信心也没有了。
  天气渐渐地变冷了,手套、口罩明显地好卖了一些。
  郁风总是在知觉与不知觉之中,观察着小广场上众位摊贩的生意,留意着哪一家的生意比较红火,什么东西比较好卖。
  “地摊王”的生意一向不错,她的地摊,一向是货品最全,包罗万象。她是职业摆地摊的,时间比较充裕,哪一家的东西卖得比较好,第二天晚上,她的地摊上就会出现同样的东西。
  一直稳坐钓鱼台的“毛线大姐”,坐在那边,不紧不慢地织着围巾,也不见她卖出去毛线。最近,她的生意突然就火了起来,每天都会有不少年轻的女孩围在她的周边。
  “毛线大姐”不但卖你毛线,还可以现场教你织围巾。亲手织一条围巾,留给自己,或是送给男友,比买一条现成的围巾,有意义多了。
  “毛线大姐”数日的现场针织,已经潜移默化地打动了许多经常经过这个小广场上的女孩子们的心。
  郁风知道“毛线大姐”所卖的毛线比大市场里的毛线贵得多。可是人家不仅是在卖毛线,还如交包会,传授你织围巾的技能。
  当然了,你要是嫌麻烦,或者实在是学不会,“毛线大姐”织好的围巾也是可以卖的。
  最近,小广场上的地摊又出现了一个小伙子,每隔一个晚上来一次,推着一个半人高的小货架,货架上全是棉袜,一块小牌子上写着:10元四双。生意好得很。
  整个小广场,就数这三家的生意最好。
  出来摆地摊,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否则谁又愿意冒着严寒顶着酷暑,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啊?郁风在琢磨着为什么这几个人的生意这么好,而自己的生意却一直不见起色呢?
  “地摊王”,是不能比的,人家是职业摊主。“毛线大姐”有一技之长,也比不了。新来的这个“棉袜小伙”,倒是可以效仿的。冬天已悄然临近,手套可以不买,但棉袜是一定要穿的啊!
  有了这个想法后,郁风与安琪尽量将自己的地摊与小伙子的货架靠得近些。没什么事的时候,主动跟小伙子套套近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