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宰辅的交游行谊》
第21节

作者: syetsen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万历七年(1579年)十二月,王国光以考成绩加太子太保,后又进光禄大夫。王国光位高权重,身体多病,多次上书乞归,皆不获批准。
  两年后,王太宰揣摩首辅心思,考察京官,把反对首辅夺情受杖的吴中行、赵用贤等五人削籍,永不复用,大小臣工私下纷纷议论王太宰为讨得首辅欢心,尽斥异己,太宰的声名一度受损。

  日期:2012-04-14 09:48:21
  马上,南京赵世卿讥讽时政,引起张居正不悦,首辅有意重处小赵,而王国光则劝慰首辅:重加惩处正好成就他的名声,还是让我来为先生任怨。
  于是,贬赵世卿为楚王府长史。明代王府官不易升调,一入王府就等于禁锢其中,这是一个严重的处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善鸣的吏科给事中张世则奏“王国光餐官默货,自职私狼藉”。
  王国光奏辩:“张世则因为被臣外派到地方,所以挟私论臣,且所指通贿者皆在,可以把他们叫过来对质。”

  万历将张世则降级以谢王太宰。
  日期:2012-04-14 09:49:28
  然而好景不长,王国光的晚年岁月也和已经死去的张居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辅身死未几,新一轮的权力斗争此起彼伏,云南道御史杨寅秋弹劾王国光六罪,皇帝一怒之下将王太宰革职。后来又念其功绩,令恢复原官致仕,十年后,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辞世。(野史有说王国光善房中术,因此高寿)
  崇祯年间的吏部尚书张慎言在王国光墓表上如是追忆张、王合作,同心辅佐小皇帝的往事:

  “万厯甲午七月壬午,故太宰王公卒於里第,越崇祯癸酉,外孙慎言始克表其墓时,去伝谒氖T矣。
  舆议清肃,物情皦怡,天下追诵故相江陵之烈,录用后裔。惟我公戮力三朝,郁跂人望,古有祭桥之冢。求魏徴之笏而不於我公,公遗冲圣,统均之任十年四易,独公典铨六载,百官洗心涤虑,大法小廉繄谁力也?往者辄訾江陵,夫江陵救时相,诸大臣协衷毕智,谁曰不然?”
  日期:2012-04-14 09:51:12
  理财高手张学颜
  张学颜, 字子愚, 河北广平府肥乡县人,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授曲沃知县, 而后升任工科给事中, 历河南金事、山西参议、永平兵备副使、巡抚辽东, 万历五年十月升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 六年七月升户部尚书, 十一年四月改兵部尚书, 十三年三月受到倒张风波的影响因病乞休回籍。
  张学颜起初也受到高阁老的青睐,隆庆五年二月,高拱欲用张学颜巡抚辽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才干,高拱手捋胡须,一本正经告诫部下:“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适逢兵部侍郎魏学曾至,高拱询问他辽抚人选。魏学曾因与学颜有同年进士,又曾共事辽左,素知学颜的才能,毫无保留地推举张学颜。
  张学颜本人既才略恢弘又熟谙边事,他既了解九边情况,又能把握朝廷的治边政策。尤其是其曾任宁前兵备,比较了解辽东状况,加之蓟镇任职的经历,又有助其更好地执行“蓟辽一体”的防御策略。 这时的张学颜,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日期:2012-04-14 09:53:44
  隆庆五年(1571年)二月,张学颜晋升右金都御史,巡抚辽东。新官上任三把火,张学颜整军经武,内修战备,外示羁糜,逐步推进辽东改革,坚持张阁老“于怀柔之中, 寓羁糜之术” 的方针, 和李成粱、杨兆等人配合, 招抚了王台,俘获了王呆, 恢复和发展了关市, 使“ 开原、抚顺、清河、媛阳、宽奠并有市, 诸夷亦利互易。自抚顺以北, 清河而南皆遵约束”,充分显露了他善于总揽全局, 施政理民的才能。

  在辽东,张学颜初步展现了其能力,其仕途似乎也一片大好。
  张学颜多才多艺,不仅通晓兵事,还深谙生财之道,正是如此,颇得知人善任的张居正的器重。
  张学颜在江陵柄政期间,顺利升任户部尚书,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好平台。
  张学颜也从军事家摇身一变,成了著名的理财家。
  户部掌管出纳天下钱粮的重任,“皆民膏国脉, 以佐仁俭之德, 富庶之治, 其职视诸曹独繁难焉”。
  庆幸的是,张学颜不仅君子爱财,更难能可贵的是,身处要职,仍能做到洁身自好。

  日期:2012-04-14 09:55:19
  尽管张学颜的仕途一片大好,但全国的经济情况却不容乐观。众所周知,万历初年, 上承嘉靖、隆庆之衰, 经济萎缩, 通赋数多, 弊孔百出, 国库财政匮乏。而国库干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屯粮的减少。
  面对日益减少的屯田,张学颜洞察时弊,如实上报首辅:“田没于兼并, 赋诡于飞隐, 户脱于投徙, 承平既久, 奸伪日滋, 其势然也。”
  张居正也深表赞同, 当今由于豪民为奸, 以致田赋之弊孔百出, “豪民有田无粮, 而贫民理子妻不能输纳, 则其势不得不行摊派。以致浮粮所在多有, 而天下尽受其病”。
  因此,两位张大人的见解达成高度一致:欲除积弊,非行清丈不可。

  说来容易做来难,历朝历代,制定一个好的政策往往不难,真正上行下效,将一个好的政策贯彻到底,则是千难万苦。
  日期:2012-04-14 09:56:58
  在全国范围内清丈田亩, 并非易事。而牵扯其中,不外乎一个“利”字。清丈所针对的都是勋戚大臣以及豪民的欺隐, 试想,既得利益者怎会轻易把吃进口中的肥肉吐出来呢,所以必然会引起他们的顽固阻挠和反抗。
  牵一发而动全身。
  回顾本朝历史,嘉靖年间顾鼎臣曾提出要“察理田粮旧额”,“履亩检踏丈量, 具开垦改正豁除之数”,户部也“令所司举行”,但结果是迁延好几年都没什么变化。不久以后, 御史郭弘化等人也提出“请通行丈量,以杜包赔兼并之弊”,但嘉靖帝怕麻烦,搁置了这些建议。

  连乾纲独断,无比果断的皇帝,都没能解决这一难题,两位大臣究竟又有什么灵丹妙招来应对呢?
  答案便是,开辟一片试验田。如果成功了,就推而广之;如果失败了,则及时刹车。
  日期:2012-04-14 09:57:54
  这片实验基地的选择很有学问,既不能是牵扯国之根本的主要产粮区,以免风险太大;又不能随便任选一个毫无代表性的省份,否则就失去了试点意义。
  选来选去,二人最终敲定了福建。

  看来,福建命中注定成为古今经济改革的先行地。
  福建有山有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且自嘉靖中叶以来,屡遭倭寇骚动,地方混乱,兵食不足, 所以被选为试点地区。万历六年, 福建巡抚刘思问也上奏指出该省浮粮赔累严重, 信誓旦旦要求丈量田亩。
  内阁、户部请得圣旨, 覆准福建试行。
  日期:2012-04-14 09:58:43
  搞定了战略大局,就要细心研究具体战术问题。如何实行丈量,两位张大人绞尽脑汁制定几条政策:
  一:查将浮粮州县逐一沿丘履亩丈量;
  二:如有历年诡寄隐偏及开垦未经报官, 许令自首改正免罪, 仍给本主领种纳粮”;

  三:如首报不实, 查出问罪, 田产人官”;
  四:有能洁告得实, 即以其地给赏”;
  五:丈里完日, 将查出隐匿田地抵补所遗浮银”;
  这几条都很明确, 第一条规定清丈的对象和范围, 即清丈不是全面展开,而只限于存在浮粮;即田赋征收缺额的州县,无浮粮的州县不丈,有浮粮的州县要“逐一沿丘”进行清丈。第五条规定清丈的最终目的,是要隐匿田地。
  镇国中尉廷王崖、潞城王府奉国将军俊梆等人就公然出来阻挠清丈。由于清丈遭到阻挠, 虽“屡奉明旨,有司通不遵行”。有的虽清出冒隐, 但也不敢追纳。

  面对强宗豪民的阻挠, 张居正、张学颜等人也不示弱。万历九年五月,他们请得圣旨,对阻挠者进行处治,把潞王府俊梆革为庶人, 其余各革罚禄米——“仍教各该抚按丈田均粮,但有违抗阻挠,不分宗室官宦军民,据法奏来重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