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根据蓟州的地理环境与作战的特点,又建置车营七座,分别驻扎在建昌、遵化、石匣、密云、三屯、昌平等地,并配以骑兵、步兵,进行混合训练,以积累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
另一方面,他派部下胡守仁到浙江招募鸟铳手三千人,来蓟州听用。
蓟州军一开始训练,就接受了优厚的财政接济以购买军马、制造火器及战车。这种和其他军镇的不平等待遇,惹来了外人的反感。
接着,又有一连串的矛盾接踵而至,诸如北兵和南兵的磨擦、军职的继承者和其他出身者的争执、因循守旧和锐意革新的冲突。张居正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在写给谭、戚两个人的私人信件里,他再三叮咛务必谦恭退让,不要居功自傲。
强化防守的紧迫性,在九边之地尤以蓟门最为突出,这是国之堂奥,必须由辽东、宣府、蓟州三州统一行动步骤,形成坚固的防线,以拒敌于国门之外。
戚继光提出过建筑敌台的动议,但由于预算过大而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好在张大学士鼎力支持,他清醒地知道这是设险阻、守要塞的善法良策,立即予以批复,并致书谭纶,一再表明建筑敌台,设防固守,实行以防御为主的战略主张。
其实,今天蓟县的长城,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齐。大同、宣府一带的长城,在嘉靖朝翁万达、杨博任总督时曾经修过,建起许多烽火台,较好地发挥了防御功能。
蓟州地区的长城虽也修过,但没建过墩台,边墙又低又薄,天长日久,大都倒塌,难以成为阻挡北方少数民族蒙古骑兵入掠内地的屏障。
三十九岁的名将戚继光与他的好友蓟辽总督谭纶一起主持蓟辽防务,整修长城,加固关城,增设"敌台"。
戚继光熟悉蓟州一带,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就曾戍守蓟州五年之久,但几十年眨眼过去,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重新对这一带的防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写出了《练兵条议疏》、《上军政事宜》等奏章,提出一系列增加蓟州边防兵力、加强练兵、整顿军纪的设想和建议。
他还亲自沿线巡察,发现蓟州一带防御性城墙低薄,有些地方虽然极为险要,但仅有单墙一线,甚至还有圮塌间断不接之处,而且都未建墩台,不能有效阻止敌方攻势。
戚继光向朝廷提出"修各路边墙"的奏章,得准后,他亲率士卒,一边加固加厚城墙,在墙两面均设垛口,外墙下修筑短坡,以屏障墙垣。又在黑峪关等要冲之地,增筑重墙。同时在长城上骑墙创建了“空心敌台”。这种空心敌台和过去城上的砖石小台大不相同。
从前那种小台,相互间不联络,也无法贮存军器火药,况且士兵露立台上,敌来居高放箭,兵卒无处藏身,一攻即溃。
而空心敌台共三层,中层空,四面设箭窗,上层建楼橹,四面是垛口,用以敌;下层发火炮射敌。根据地势险缓不等,或数十步、百步,或一百四五十步,建为一台。
空心敌台威武雄壮,巍然屹立,各台之间相互声援,有效守御,并能有力打击来犯之敌,在当时以冷兵器为主的条件下,真可谓是“金汤之固”了。
今天的蓟县境内还存有这样的空心敌台50余座,而黄崖关扼守要冲,高筑城墙,城墙大部分就地取材,用石块筑城,石块大的重约两三千斤,小的也重几百斤,垒砌平整,缝隙很小,使敌人无法攀登,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与之对应的还有实心敌台,实心敌台高与城墙顶平,其他与大敌台相同。
敌台在敌人进攻时,举烽火报警,并登台迎战,用弓箭、鸟铳、火炮、石头等居高临下打退敌人;即使敌人攻破长城,敌台守军依然可以稳固防守,攻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敌台之下,另有屯田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不让敌人拆墙进犯。平时在敌台附近驻军屯田,解决军粮问题,遇有敌情,以烽火为号,群起抗击。同时在长城沿线植树设险,有效地阻止了敌人来犯。
经过两年多紧张而又艰苦的施工,到隆庆五年秋,全部边墙敌台修筑完毕。
从此,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2000里边防线上,屹立起一道钢铁防线,数以千计的坚固雄壮的敌台,随着蜿蜓曲折的地势,高低相间,参差突兀,崇墉密雉,蔚为壮观。
日期:2012-02-24 11:48:33
这些人,那些事
万历初年,张居正荣登首辅,更是总揽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谭纶长张居正五岁,而他和张居正早已是推心置腹的知交。
在翰林院读书时,张居正就钦佩谭大哥的才华和勋业,经常找他谈古论今,咨询国家大政;谭纶也十分喜欢这位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的小弟,与他情同手足。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野史笔记记载谭纶擅长房中术,起初也是从方士陶仲文处学得宫中秘方,运用起来颇为灵验。后来,谭纶把这种春药和房中术秘诀都献给张居正,因此两人交情笃厚,才获得兵部尚书一职。
谭纶用此药二十多年,一天晚上御妓女而败,预测到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临终遗嘱张居正,告诫他慎用此药。
小说家笔下的相爷和国防部长这些桃色绯闻是否属实,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任由读者浮想吧。
但是说谭纶仅仅是通过春药和房中术获得首辅的信任纯粹是胡扯,张居正和谭纶都是不世出的贤臣能将,英雄惺惺相惜,把握历史机遇共建伟业。
在张居正的极力推荐下,谭纶升任兵部尚书。
谭纶在给另一位边防重将吴兑的信中,心怀感激地说道:我这次之所以能够出山担任兵部尚书的重任,诚为君相一德。小皇帝聪明伶俐,有尧舜之君的才智;元辅刚毅稳健,有伊尹、周公的雄才大略。我们要趁此大好时光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谭纶、戚继光对边兵进行了精心的整顿,创立了车营,修整和配备了许多精锐武器,积储了钱粮,淘汰了一批庸碌的将官,创立了车兵、步兵、骑兵联合作战的新战术。蓟州边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大提高。
天妒英才,万历五年(1577年),尚未走到花甲之年的谭纶身患不治之病,张相爷前往谭府探望。在谭尚书的病榻前,一向深沉稳重的张相爷看着憔悴的朋友,不禁失声痛哭。谭纶不久离开人世,国家痛失良臣,居正痛失知己,日理万机的首辅还亲自为谭纶撰写了感人肺腑的祭文。
谭纶死后,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关系更为密切。第二年张居正返江陵葬父,短暂的离职也令相爷惴惴不安,生怕戚继光发生什么三长两短。所以特地私下通知戚继光,接任蓟辽总督的将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梁梦龙。
信上说:“孤之此行,甚非获己……到家事完,即星夜赴闽矣。蓟事已托之鸣泉公(梁梦龙),他乃孤之门生,最厚;谅不相负。”还叮嘱他“自处,务从谦抑。凡事关利害,宜直披情愫,虚心商榷而行。”
梁梦龙是张居正步入仕途六年后,平生第一次主持会试所取的进士,和他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他在万历一朝的事业,也赖张居正的提拔为多。
首辅这样倾肠相告,自然使戚继光更加感恩戴德,于是,戚大将军挥挥手,立刻派出了整整一个连的鸟铳手,护送首辅返乡。
盛情难却,为承大将军的一番好意,表示首辅和蓟州戚帅的友好关系,张居正选择了其中6名随行,作为象征式的仪仗。
戚继光始终对相爷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他自称是相君“门下狗”,张相公父亲七十大寿,戚继光为了表示敬意还特意邀请文坛领袖王世贞为之作寿序:
“张翁年七十矣,相君之门下士戚帅某者,念无足以报相君而一当翁。谓不佞世贞娴于辞,且习相君,故互有祝。
翁之启相君,贤也,先天者也。相君之成翁,而翁食报也,后天者也。
翁第安里,相君当自安。相君安于国,百辟兆庶安远近,而边徼亦安八荒之外。夫翁能无意乎,加匕箸哉!”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戚继光在中央政府的最大靠山张居正去世了。无论是对当时整个政局还是戚继光本人的命运来说,这都是极其不幸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