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8节作者:
非洲小童 政治就是一场博弈,一方面,没有绝对的权威存在,也不会有常胜将军,谁能得众,谁能得势,谁就主动。另一方面,如果可预期的收益足够大,纵然有人头落地的风险,也是值得一博的。
这场博奕,周公旦可谓得势,周武王虽名为盟主,但外忧东夷、淮夷叛乱,殷商复辟,最怕的就是功臣与王族闹事。更要命的是,周公旦绝不孤单。
这轮分封,召公、太公、周公同时遭遇排斥,还有更多王族成员颗粒无归,如果有人出来跟周武王理论,他们应该会乐意吧。既然又得势,又得众,周公旦为什么要选择做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诸侯呢?
周公旦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又做了一个异于群子的举动,拒绝深入济、淮流域建立鲁国,愿意继续辅佐武王。
不从王命,这自然是对王权的公然挑衅。周武王恨不得杀人,一泄心中之愤;却又不能杀人,一杀人就是自乱方寸。
何去何从,周武王姬发一时忧心忡忡,彻夜难眠。
一个不眠之夜,周公旦来找周武王姬发来了,这个时候来,周公旦应该是来试探姬发的意向,如果对方愿意合作与妥协,那是最好的结局,如果对方不肯让步,那就只能走着瞧了。
周公旦问,“为何还不睡呢?”
周武王还是只字不提太王、王季、文王三代之功,只谈受命于天,“告诉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从我姬发未生到今已经六十年了。小人在朝,君子见弃,上天不再保佑殷朝,所以我们才能成就王业。殷朝起初奉天命建立国家,任用三百六十位名贤,虽不能让殷商之家更加显赫,也不至于灭亡,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尚不能使周的国运永昌,哪里顾得上睡觉呢?”
话不对路,周公旦也就不作回应。
武王又继续大谈天命,“为了能让周的国运永昌,我遵从上天的意志与启示,找出所有不顺周家、不知天命的恶人,象惩罚商纣一样惩罚他们。我夜以继日,安定西土,期待做出显赫的大事,建立不朽的功德,并且施教四方,才可以稍事休息。自洛水湾至伊水湾一带,地势平坦无阻,为从前夏人定居之所。我南望三涂(嵩山),北望太行、恒山周边的边邑,察看黄河,审慎洛水、伊水地区,以为这里距离天室最近,是建都的好地方。”(注1:)
周公旦还是任凭周武王唱独角戏,不作回应。
唱独角戏是最累的,如果不能向对方妥协,也就换不来合作,就得继续将独角戏唱下去。就这样,周武王独角戏总共唱不到两年,终于不堪重负,病倒了。
日期:2012-03-14 13:24:27
各位好,因为明天要出去一段时间,可能未来一段时间的更新得会断断续续。今天下午会将西周一段更新完,晚上再更新第二章晋国部分的两至三节内容。
今天内容很丰富,大家要给点掌声呵。
--------------------------------------------
11、摄政王周公旦的分家方案
周武王病倒之后,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相互较力,各不相让,但最有话语权的还是周武王的三公:召公、姜太公、周公。这三个人虽然一致抵制了周武王的打压,不去领地就封,但是冲突还是很大的。
没办法,周公打着尊王命的大旗,推崇三王的不世之功以及尊尊亲亲的分配理念,强调的是周公旦等一介亲兄弟的利益。姜太公是异姓,召公是族人,要争权力与财富,就只能打着尊天命的大旗,推崇周武王的权威以及论功行赏的理论。
伴随周武王病重,两派的冲突与对立加剧了。
召公、太公提议马上占卜,向天请命。
上古时期,每有军国大事,王公贵族们就会灼烧龟甲,根据裂纹来定吉凶,这种做法称做占卜。由于可以任意穿凿附会,所以占卜就成为贵族们攻击异己、引导舆论、争夺话语权的利器。
周公旦自然反对向天请命,要求向三王请命,“不敬三王,会让他们在天之灵忧虑悲伤的。”
说时迟,那时快,周公旦连忙令人建造大王、王季、文王三个神坛,又亲自捧璧持圭,向三王的牌位默默祷告。史官负责宣读周公旦所作的祷告书,这封祷告书后来藏于金縢,史称金縢。(注1)
内容是这样的:“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但周王发受命于天,佑助四方,能让你们的子孙生活安定,四方人民也无不敬畏。如果能救他的性命,先王也就能永享奉祀。现在我准备了大龟用来占卜,特别来向三王请命,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就献上圭璧,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起来。”
最后,周公旦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吉卦。
于是乎,一份情真意切的祷告书,外加一个吉卦,就等于三位先王之命,等于对周公旦能力与品德的认可,对周武王疏远兄弟、不能事三王的暗讽与否定,假如时机成熟,以为周公旦摄政甚至是称王的法理依据也未尝不可。历史的那扇门,就这样向周公旦敞开了。
再次出现在周武王面前的周公旦与上次深夜来访的周公旦显然判若两人,他告诉形同废人的周武王,“大王没有灾祸,姬旦刚接到三位先王之命,令你继续行天子之事,别无他虑。”
或许是为了表明自己基本控制了周王室,周公旦当着周武王的面,命令下属将祷告书收进金縢柜中保存,还告诫守官不得泄露。
此一时,彼一时,这对兄弟,一个曾经风光无限、不可一世,但当下已是英雄末路,处于半睡半醒状态。一个自小材艺超群,以仁孝闻名,但当下已是神灵附体、近乎颠狂,肆意折磨兄长,历史的这一刻,实在过于残酷荒谬。
几天后,周武王解脱了,太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周公旦或许深信可以控制朝局,就以成王年幼、天下未定为由,南面称王,是为摄政王。(注2)倘若严格按照正统的观念来讲,周公旦这种行径就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管叔等一介在外兄弟们愤怒了,纷纷谴责周公旦的不臣之举,又准备占领成周,联合武庚、淮夷、徐人一同讨伐周公旦。
周公旦明显棋高一招,一边指控管叔勾结外来势力,图谋颠覆周王室,一边向姜太公、召公二人发出告知函,希望大敌之前,共同对外。
周公旦说,“三王(太王、王季、文王)之忧劳天下久矣,於今而后成。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早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委实说,这番调调凸显了周公旦的困窘,不这样说吧,周公旦摄政称王找不到依据,就是大逆不道;这样说吧,又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僭越与不臣,总之,周公旦左右为难,心虚不已。
为了获得姜太公与召公二人的支持,周公旦也拿出了实际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暂时离开摄政王的位置,改辅佐成王,又赶紧让长子伯禽赴鲁国曲阜就封。
尽管狼狈不堪,周公旦还是强作镇定,精心了准备一番高调的训戒以为伯禽壮行,“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一位贵族认为周公旦是在自说自话,就写了一首诗来讽刺他,把他比作一只举止失措、进退失节犹强作镇定的老狼。这首诗就是《诗经.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公孙硕肤,赤舄(xì)几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