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5节作者:
非洲小童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此外,人们还常将中国古代文明与黄河文明等同视之。不过古代的中国人则认为,中国文明的范畴更大,为包括黄河文明在内的四渎文明。
据记载,在商周时代的华夏大地上,有四大河流由西到东,奔流入海不复还,她们分别是河水、济水、淮河、江水,史称“四渎”,四渎共同滋养着中国人,并孕育出古中国文明。
河水就是今天的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在今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附近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遂折向南流,奔腾于今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在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附近,汇集从东北而来的汾水,在今陕西大荔以东、今陕西潼关附近,先后汇集从东北而来的涑水与西来的渭水。
随后,河水为秦岭山脉之支脉华山所阻,在陕西潼关附近折向东流,历今河南灵宝、河南三门峡与山西平陆、山西垣曲、河南孟津,在河南孟县汇集西北而来的溴水,在河南荥阳附近(虎牢关附近),汇集西南而来的洛水以及南来的汜水,在河南武陟县汇集西北而来的少水,在今河南淇县附近,汇集北来的淇水。
然后河水一分为二,一支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今河北邯郸等县,在今天津注入渤海;一支经河南馆陶、山东德州,在今河北沧州附近注入渤海。
今人习惯上将陕西、山西以下的河水流域称作黄河中下游,(注1:)古人习惯于将黄河中下游大致细分为河东、河西、河曲、河南、河内(河阳)、河北。
日期:2012-03-13 09:30:59
上图是后稷像。
现附西周河水流域示意图(附济水流域)
其中,包括渭水下游在内的河水以西区域,泛称河西。河西就是周民族的发家之地,也是未来秦帝国的龙兴之地。
包括汾水流域在内的河水以东区域泛称河东,河东据说是尧帝陶唐氏的定居之所。
河水、汾水、涑水共同覆盖的流域泛称河曲,周民族的盟友芮、虞二国以及《诗经》所载古魏国就分布于此。
包括洛水、汜水在内的河水以南区域泛称河南。周朝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都城。
包括溴水、少水在内的河水以北、太行山以南流域,泛称河内,商都朝歌就在河内。河内孟津渡口周边区域又称河阳。
包括淇水在内的广大河水以北、太行山以东区域,称作东阳。河内、东阳均是古冀州的一部分。
总体说来,黄河中下游土地辽阔,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加之水运四通八达,所以很早就孕育了人类文明。其中河东、河内、河南三地更被视为天下之中的原野,也就是中原,分别是唐人、殷人、周人的定居之所。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黄河中下游固然宜居,也难免遭遇洪涝灾害,此外黄河沿线山川险要,通渡不易。比如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河南三门峡的底柱山,亦曰三门山,就是黄河中下游的两大天险,极大妨碍了水上通行。
基于山川地理,周人要想进军朝歌,讨伐商纣,还得大致遵循这样一条线路:自渭水东进,先走水路,经陕西潼关附近的风陵渡、三门峡附近的茅津;再走陆路,经崤山、渑池、新安,到达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汜水一带。然后在孟津渡河,进军河内。
日期:2012-03-13 09:46:51
四渎之二是为济水。河内有两座大山,一是太行的余脉,二是王屋。济水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今河南省济源市),以地下河的形式穿越黄河抵达河南,在今河南荥阳市北的邙山一带浮出地面,并形成两大湖泊,一为荥泽,殷时称作隞(áo)地;二为圃田泽。然后自西向东流经今河南封丘县、山东定陶县、巨野泽、山东济南,最后注入渤海。
淮河发源于今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县淮河镇的交界处,流经今湖北、河南、安徽,随后在今安徽淮滨以东、今安徽寿县以西汇集汝水、颍水,经今江苏汇入黄海。
长江时称江水,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今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在今湖北武汉汇集汉水,随后经今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
感谢上天的造化,四渎之间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高山阻隔。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子似乎认为四渎之间几乎一马平川的地貌,归功于人类与上天的共同作用。
日期:2012-03-13 10:06:56
列子的《愚公移山》是这样说的,冀州南面,河阳北面,有王屋、太行两座高山,方圆七百里,高达万尺。北山有个老人名叫愚公,年近九十,向着大山居住。
愚公苦于大山阻塞,出入要绕远路,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河南,到达汉水(长江支流)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颇为疑问:“凭您的力量,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况且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土石倒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来帮忙。
夏去冬来,愚公一行才能往返一次。
家住河曲的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毁掉山上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两座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愚公长叹一声道:“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怕愚公不停挖下去,就向天帝禀报了这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打动,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列子这段貌似荒诞不经的《愚公移山》很有意思 ,一是形象地描述了四渎以及黄河中下游的地理概貌,其中河曲、河阳、河南属于黄河中下游,河阳到汉水南岸一马平川,是为四渎流域。二是表达人们渴望在四渎流域之间无障碍往来。也正是在相互往来、相互影响中,四渎文明孕育了中华文明,并共同将中华民族培养成大河民族。
人们一度认为,大河民族相对大海民族要保守和循规蹈矩,只能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以农耕为生。然而在人类的早期,能够占有四渎的民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绝非温顺的羔羊,他们几乎是根据强悍的程度分布在四渎各流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