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岁时的一个星期六早晨,正为在贫民区中开店的秦克叔叔工作。那天生意清淡得很,但是我并没有闲着,因为我父亲告诉我:“你永远可以找到你能做的事,假如真的没事做,就拿抹布把货架擦干净。”所以我那天就拿着抹布擦置物架。叔叔看到我不必叫就自己主动找事情做,感动之余加了我薪水。
四五年后,我以同样的主动性赢得我当时的老板——一位营造商——的加薪。我不会用铁锤钉钉子,另外两名员工早就对老板指出这一点。老板对他们说:“随便你们怎么说,这个孩子的手从来没有停下过。他有敬业的态度,我要他替我工作。”最后,我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更学到了宝贵的技术。
要能说“我确定。”
只是“认为”这东西有价值,不能构成投资的理由,除非你能很“确定”这个东西有价值,不然不要投资。
在20世纪6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公司,股票非常值钱。一位分析师来到通用董事会对他们说:“日本人就要来了。”没人理会他,连问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都没有;而那些早就做功课的人,已经把他们手中的“高价”的通用股票卖掉,换成丰田汽车的股票。
直到90年代,西尔斯百货一直都是最贵的股票(西尔斯是最早用邮购方式直销的百货公司——译者注)。当时没有人注意到一家股票很便宜但一直持续成长的公司——沃尔玛,因为没有人愿意花功夫看一看美国的小镇上发生了什么事。那些肯花时间观察的人买了沃尔玛的股票,而不是西尔斯、JC潘尼百货(J.C. Penny)或其他“有价值”公司的股票。
当你打算在某个国家大量投资时,要先查一下这个国家基础制度的强度。它的人民守法吗?它抓贪污扫黑除贿吗?它的法律保障守法的公司吗?要做到这件事,并不只是读读报章杂志所写的东西,你必须亲自到那个国家看看,比如有没有货币黑市,假如有,你就知道这个国家有问题。黑市汇率只有在政府强制管制时才会出现。
政府汇兑率与黑市汇兑率之间的差异大小,显示出这个国家的问题有多严重。这是一个指标,就像人发烧的温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官方与黑市的汇率差异越大,这个国家的问题就越严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黑市上美元的汇率可以比官方的高出50%,因为当时中国有各种问题而且正在历经一段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几年之后,这个差异降到25%;到1999年,更只剩10%。这个事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明证,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投资这个国家。我不是“只认为”中国有价值,我是“的确知道”中国有价值。
在一个国家还有问题、尚未稳定下来时就前往投资,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但这唯有在看得见正向的改革即将来临时才可以为之。1991年时,秘鲁的股价非常低,因为当时在打内战,但是那些知道情况会好转的人后来发了大财。津巴布韦股价在千禧年时也非常便宜,但是那些非常低价的股市后来崩盘了,因为这个国家的情况江河日下。
日期:2012-04-02 13:30:08
老徐听后说:“董事长今天讲的内容,小张你整理出来,做为下周培训中层管理人员的内容,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是思想与意识上的指引,另外我们最近要办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本身对员工来讲是一种福利,是一种对员工的热爱,是员工享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想请董事长给讲讲,因为大家都很崇拜敬仰您”。“好吧,那我去就去说说”。
在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上王福顺说:“我看过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的退休感言?,他的看法与我要讲给大家的很近似,结合目前社会状况以及我们集团的实际情况,我谈谈以下几个内容:
日期:2012-04-02 13:32:58
一、关于工作与生活?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
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年,这好比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和真正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要知到,有很多人甚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刚进社会的时候如果进500强公司,大概能拿到3k -6k/月的工资,有些特别技术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计5k-10k了不起了。起点虽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后面的年轻人追赶的压力越来越大。?
职业生涯就像一场体育比赛,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的时候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努力一点认真一点很快就能让人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在聪明才智上都不成问题,这个时候再想要胜出就不那么容易了,单靠一点点努力和认真还不够,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看上去赢得复赛并不容易,但,还不是那么难。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赢得的仅仅是初赛,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大多数人都会骄傲自满起来,认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学习了,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能再进一步已经不是自己的原因了。虽然他们仍然不好对付,但是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更没有清晰长远的目光。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象斗牛士一样,不急不躁,跟随着自己的节拍,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当上了中小公司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主管着每年几千万乃至几亿的生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