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索罗斯凭经验和直觉对大的机会进行把握,不能复制;彼得。林奇因没有实现投资量化,40多岁即宣布退休,我判断是因为没有量化从而过度劳累所致。
国内专业投资界之所以业绩大起大落根本原因就在于没研究到量化的水平,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也实在处于试错无法定量阶段。
日期:2011-07-02 10:10:10
投资投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是量化,投资界的代表巴菲特应该是量化了价值判断要素,虽然连他的搭档副手芒格也不能得知他的量化系统;技术派的代表应该是西蒙斯,他所管理的大奖章基金,从1989到 2006年的平均年收益率高达38.5%,净回报率已超过股神巴菲特,西蒙斯将他的数学理论运用于股票投资实战中,同样是一个基于模型分析的量化投资。
其他如索罗斯凭经验和直觉对大的机会进行把握,不能复制;彼得。林奇因没有实现投资量化,40多岁即宣布退休,我判断是因为没有量化从而过度劳累所致。
国内专业投资界之所以业绩大起大落根本原因就在于没研究到量化的水准,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也始终处于试错无法定量阶段。
无论对大盘和个股赢利模式的研究,量化是有志于通过投入股市改变人生命运的最好技术。
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尊重原创。
日期:2011-07-02 16:41:49
投资者,至少要面对以下3个方面的考验:
1、情绪波动。
决定投资结果的,或许不是投资技巧手段,甚至也不是市场分析能力,企业发现眼光,而是投资者的情绪。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的理论,是保证投资者情绪稳定,心灵平静的很好的工具。功利世界,股价上上下下,身家起起伏伏,要让情绪不被左右,需要定力,需要修心,甚至修行。既然把投资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太关注自己的投资,执迷而不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生活的艺术,或也可成为投资的境界。如果说40岁以前,无所畏惧地把交易等同于投资,那么,40岁以后,投资的本真应该得到回归:投资就是投资,每一天,每一刻,股市中,波动的是情绪,不动的是价值。心静如水,风动幡动,又有何妨?
2、商业驱动。
公募基金与价值投资没有交集。这倒不是诋毁风度翩翩,衣着光鲜的基金经理们的认知水平。整个行业大家都心知肚明地从事着,几乎相同却意义不大的事。如果他们中有人或有公司跳出来,声称自己10年或5年内就只进行这一次投资决策,那么,他们存在的必要性必定得到质疑。芒格曾经说过:现在一般基金的管理系统要求人们假装去做他们做不了的事情,假装喜欢他们其实不喜欢的事情。这种生活方式很可怕,但它能得到很多薪水。
以盈利抽成模式生存发展的阳光私募信托基金,同样也不适合采用价值投资。还是芒格,同样说过:如果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像伯克希尔.哈撒韦,那么很难获得他们现在所获得的报酬,因为那样的话,他们将会持有一批沃尔玛股票、一批可口可乐股票、一批其他股票,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坐着等就行了。客户将会发财。但是,不久以后,客户将会想:“这家伙只是买了一些好股票,又不需要做什么,我干嘛每年给他千分之五的报酬呢?”
美国市场,和咱们的没啥两样,贪婪是人类的共性。商业利益驱动,导致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在价值投资领域的缺失,甚至迷失,他们所腾出的空间,正是拥有自有资金,自主投资,不受干扰的个人投资者的馅饼。
3、宏观干扰
许多投资人太辛苦,关心的东西太多:总理操心,官员担心,老板揪心,民工痛心的事,一样都不省心。特别是所谓的宏观数据,许多投资人将其奉为圭臬。但是,价值投资,投资的是企业,不是形势,不是股市,也不是牛市。如果能知道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那傻瓜才长期持股呢,呵呵。谁都知道两点之间,曲线的长度比直线长。用宏观数据,指导个股投资决策,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唯一的用处是,帮助价值投资人,评判一家企业是否真正优秀。许多人用“覆巢之下,岂无完卵”来说明宏观对投资的重要性,但是,有人研究了美国过去100家大企业的成长规律,结论是企业能否增长的因素,87%是内在管理,外部因素只有13%,而宏观因素只占4%。这就解释了在同样的宏观条件下,春兰和格力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命运。
有人问芒格:为了理解宏观的经济环境,你通常关注哪些宏观的统计数据呢?或者说你觉得哪些数据比较有用呢?
回答:我觉得都没有用。
来自:张永鹏博客
这篇文章的结论和我上面文章的结论差不多,那就是现在投资界做的不是真正的高水平投资,我批评他们不等于我一定要做的更好才有资格,当然我自信我会做得更好。
日期:2011-07-03 09:03:52
我再阐述一下股市的量化规律,对上面的朋友也许会有所启示。
量化规律从获利幅度来说,分大利规律和小利规律;巴式投资和大行情法(暂时列入,至少理论上是一类)属于前者,西蒙斯属于后者,但西蒙斯的赢利成功是凭借计算机的强大系统支持,它的特点是:每次赢利幅度不大,通过频繁赢利真正实现了积少成多的效果,这个方法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因为普通投资者即便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因为人性弱点的原因,加上精力有限,是不可能象计算机那样始终机械执行系统的,只要出现一次松懈麻痹就会前功尽弃,而且因为频繁大量紧张的机会盯盘捕捉活动,也可能导致未老先衰,明显不利于健康,所以这个方法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从出现频率来说,分低频规律和高频规律,以年为单位,一年内出现有限几次的规律属于低频规律,以月或为周甚至天为单位,多次出现的规律属于高频规律,大部分投资大家把握的都是低频规律,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捕捉的都是高频规律,也就是短线机会。
通过上面来看,如果想在股市出人头地真正大赢,就要去总结把握大利规律或低频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必然是大部分人没有掌握属于少数人股市提款的规律,无论基本面还是技术面,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日期:2011-07-04 09:11:44
最近几天写了几篇文章,略加系统整理,希望对阅者有益。
股市顶级提款术
一、普通投资者未成熟之前的通病
能犯的错误都会犯过,赢利模式稳定成熟之前属于小品中所说“犯了改改了再犯”的恶性循环状态。
这些错误有个共性:一是把看到的书里讲的和自己没认真考证的所谓规律绝技当做了具备实战价值的规律马上付诸实践,也就是一直在试错中而不自知,这里面也有书籍误导的原因,市面上凡是讲方法和规律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经不起实践推敲,都不能称其为规律,一定不能见方法就用;二是到了一定阶段后,有了一定正确认识但不能解决操作太频的问题。
所以股市操作,一是掌握真正的顶级规律,二要不折不扣遵守。
二、要总结发现掌握顶级规律
所谓顶级规律,我认为要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为少数人所发现掌握;二是符合高确定性赢利概率,就是一旦符合这个规律90%以上的可能是赢利或者正确。
大盘有顶级规律,个股也有顶级规律。现在也正在尝试完善一个独立的个股走势规律,这个规律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研究总结,现在也基本定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