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学西渐——匈奴王子的传奇人生》
第23节作者:
我心向月 下山的路上,羌师卢问孙才:“孙壮士一路之上十分熟悉,包括这崆峒山也是如此谙熟,难道孙壮士原本就是中原人氏吗?”
孙才答道:“回少城主,小人原本就是长安人氏,很小就在中原和西域之间贩马。二十年前,一次在西域贩马的时候,在康居和乌孙国界,遇上了一股十分强劲的马贼。力斗之下,小人的父兄皆为马贼所害,只剩下小人奄奄一息。幸遇米大人率队出巡,这才救了小人一命。小人回到长安后,老母亲经不住接连噩耗,当夜就撒手人寰。小人也有些心灰意冷,这才重返康居,从此就在米大人手下效力。”
日期:2012-03-15 13:13:19
93、
“原来如此,倒是我不小心触到了孙壮士的心伤之处了,还请孙壮士见谅!”说着,羌师卢在马上一拱手。
“少城主不必如此,事情已经过去了那么久,没什么的。”孙才在马上还礼。
众人回到客栈,吃过晚饭,羌师卢把自己关在上房内,让都成点上了两只蜡烛,然后从包裹内取出了随身携带的《道德经》。这本《道德经》出自洛阳东林书肆,是羌师卢最珍惜的一本书。所谓最珍惜,原因有二,一则是因为这本书是羌师卢为数不多的纸质手抄书之一;二则是因为《道德经》让羌师卢感到内容十分博大精深,尽管羌师卢在这本书上花了很多功夫,但却始终有一种云山雾绕的感觉。
羌师卢随手翻开,恰好是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联想起自己昨晚还一直在想着的《庄子?在宥》中的这个“目无所见,耳无所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里岂不是已经给出了答案?目无所见是因为“夷”本身就是视而不见的。耳无所闻是因为“希”本身就是听之不闻的。可是这样的答案岂不是又陷进了一个怪圈了吗?老子自己都说了“此三者不可致诘”,这些是不能问的,问也没用,没法告诉你,告诉你了你也听不懂?
可怜的羌师卢看来又要彻夜难眠了。
日期:2012-03-15 13:18:45
94、
再看后面两章,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字面上理解倒是很容易,譬如第十五章大概可以这么解释:古代那些善于运用“道”的人,见解微妙而能洞察幽隐,其心灵深不可测。由于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为之作个比喻——他谨慎小心,仿佛在严冬跋涉冰河;他犹犹豫豫仿佛提防所有的邻人;他庄重严肃,仿佛在做客;他散漫无形,仿佛一块涣解的冰。敦厚象一块顽石,空旷像一座山谷,混沌仿佛一道浊流。谁能由混浊中,而静静地得到澄清?谁能由安祥的运动中,而徐徐地化生?保持这种“道”的人从不会自满。正由于不自满,所以总能不断地从陈旧中创新!
但是,第十五章开宗明义就指出古之善为“道”者是如何如何的,可是什么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不是和没说一样吗?
日期:2012-03-15 13:21:00
95、
羌师卢纠结了很久实在是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倒是因为今天在“轩辕问道处”的碑前的沉思,让他对第十六章的内容有了一点新的认识。这里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否是一种自身修炼的方法呢?就好像广成子告诉皇帝的那样,“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道”的极致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一种似睡非睡、既看不见也听不见?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那么“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不是说世间的万物各有其生命运行的方式,而我只守着我自己的方式,我在我的“静笃”状态中观察其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但最终都要各自返回它的根本。身在天地万物中的我也不例外,这个根本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后的生命就叫自然,明了了自然的真谛就叫做通达、智慧?
或许这个解释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了。
羌师卢在一种释然的心境下,沉沉的睡了过去。
……
日期:2012-03-15 13:24:46
“致虚极,守静笃”是否是一种自身修炼的方法呢?就好像广成子告诉皇帝的那样,“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
“道”的极致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一种似睡非睡、既看不见也听不见?或者说这就是所谓的“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日期:2012-03-15 17:05:14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不是说世间的万物各有其生命运行的方式,而我只守着我自己的方式,我在我的“静笃”状态中观察其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但最终都要各自返回它的根本。身在天地万物中的我也不例外,这个根本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后的生命就叫自然,明了了自然的真谛就叫做通达、智慧?
或许这个解释是最接近老子原意的了。
羌师卢在一种释然的心境下,沉沉的睡了过去。
日期:2012-03-15 18:01:34
“正所谓世事无常,当年先祖以布衣而封侯,之后又被夺爵;到了贫僧这一代,白手起家,妻贤子孝,原本也不会想到出家。可是没想到老妻和长子竟然一年之内相继病亡。次子似乎是承受不了如此打击,竟然一夜之间走失,独剩贫僧一人。”说道此处,羌师卢看到面前这个出家人,脸上竟然划过两行清泪。
众人不知如何安慰那和尚,只好沉默。
日期:2012-03-15 18:02:58
羌师卢忽然对《道德经》有了新的认识。上善之人,是否也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因为不争而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好像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之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才是乃至仁至善的啊!
或者这就是对“思先哲之攸叹兮,何水德之难量”一句的最好的注解。
日期:2012-03-15 23:49:4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