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战争路线图》
第2节作者:
花街时场 后来东欧排犹,又有不少犹太人跑到美国。虽然这些东欧犹太人跟早到的那些犹太移民不论语言、相貌甚至教义都差别很大,但老犹太移民依然自发出钱出力来安顿他们。做小买卖的德国犹太移民就雇佣东欧的犹太难民,算是帮他们找碗饭吃。当时这么一帮小业主小伙计给人家WASP提鞋都不够格。
后来有的小贩小店主就改行开了银行。现在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那时候银行门槛很低,亲戚朋友凑些钱就可以开,比现在浙江人凑钱去炒房子搞小水电小煤窑还容易。当时很多所谓银行就都在银行家的背包里,跟现在的皮包公司差不多。当时贩棉花的莱曼兄弟毅然从南方搬到纽约开了银行。而卖服装勒伯和高盛出于惧怕赶时髦的老婆,也被迫搬到纽约开起了银行。怕老婆怕出两个银行世家,也算一段佳话。他们的银行的主要客户基本上也是那些小商贩 。因为当时银行门槛低,倒闭的也很多。犹太银行在美国当时还不成气候。
19世纪30年代,美国就象中国现在一样大搞基础建设。但美国当时很穷,需要向欧洲银行借钱。当时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就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一样,属于投资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大部分欧洲银行都在观望。德国犹太银行家和本土的德国犹太移民“银行家”却觉得是个机会,大力支持美国的铁路和运河建设。结果当然是获利甚丰。罗斯柴尔德银行纽约分支机构的奥古斯特•贝尔蒙,约瑟夫•赛利格曼(Joseph Seligman)和莱曼兄弟公司的菲利普•莱曼(Philip Lehman),朱尔斯•贝克(Jules Bache)和高盛公司的马卡斯•高盛(Marcus Goldman),还有库恩勒伯公司(Kuhn, Loeb & Company)的雅各布•希夫(Jacob Schiff)是这次投资或者说投机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犹太人和犹太银行都在这波投资中发起来了。虽然这些人有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外围,有的是小商小贩出身,但据说这些家族在这次风险极大的投资中结成了生死联盟,以后一直抱团打天下。接着南北战争爆发,犹太人Judah P. Benjamin先后出任陆军部长和国务卿 。这几家子自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很快都发了大财。平心而论,这几家银行发的战争财还不算太黑。而通过这次战争崛起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等人根本就是抢劫南北两个政府发的国难财。经过又一次合伙发财,高盛等这几家犹太人关系更密切了,就象大部分联盟一样,他们很自然的互相联姻来巩固关系,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犹太网络。这个不断膨胀的财阀家族联盟叫做“咱们一伙”(Our crowd)。
(斯蒂芬•伯明翰所著《咱们一伙,纽约犹太金融大家族》的封面,纽约犹太财阀的家族聚会合影。照片上的人即使是孩子,日后都对世界金融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期:2010-07-20 10:33:49
四、伞状、树形、网络
这些家族很多开始都直接或间接的为罗斯柴尔德家族打工。事实上当时多数美国像样的银行都有老罗家的投资,甚至摩根家族都要看老罗家的脸色。不论在南北战争和战后的铁路大战中,老罗家都给了“咱们一伙”很大的财力支持。当时老罗家很有点西方金融界总瓢把子的意思。
不过日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打得一塌糊涂,老罗家损失惨重。再加上老罗家太封闭,坚持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封建教条,生怕家财外流,连女婿都信不过。家族内部由于近亲结婚,孩子质量不高,又多纨绔子弟。1901年的时候,居然因为没有男继承人,兴盛了一个多世纪的法拉克福罗斯柴尔德银行居然关门了 。须知不光二十一世纪最值钱的是人才,什么时候做事都是靠人才的。随着老罗家人才凋零,手下有才华的小弟很多都投了“咱们一伙”,其江湖地位逐渐削弱,最后只剩下个空架子。
不过“咱们一伙”之所以可以崛起,并不是他们比老罗家和摩根家厉害或钱多,而是他们的组织形式比较独特。
老罗家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伞状”模式。即老罗家自己的银行为中心,以投资的方式向外辐射。所有投资的企业都直接跟中心打交道,以保证老罗家的控制。这很像中国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
摩根家族的发展模式则很有WASP特色。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扩张是一种典型的帝国模式改进型。早期的帝国是链式发展模式,都是先征服一个地方,然后利用这个地方的资源武装这里的精壮再去征服下一个地方。这样滚雪球一样的不停征服下去,直到打不动为止。
这种链状发展模式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改进了。借助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武器的代差,大英帝国先是沿着几条链路进行扩张,然后再从这些链条的节点发出一些叉来,形成树枝状的发展模式。
摩根家族为代表的WASP财团,也是以这种树形模式来扩张。即先是通过自己的公司控制一些子公司,然后这些公司再继续分出孙公司或者收购、控股一些孙公司。就这样象树枝一样蔓延下去。这种模式显然要比伞状模式发展的快。不论“伞状”模式还是“树状”模式,都有个核心来控制分支机构。而分支机构之间联系较少,相互持股的现象更是少见。这样便于核心控制各个分支。
但“咱们一伙”则是个很松散的家族联盟,不象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摩根家族那样有个核心。这个网络里每个家族别说跟人家老罗家比,就是跟摩根家比,都差了老辈子了。但老罗家就象老虎,很厉害,但只是单打独斗,太封闭。而“咱们一伙”是家族联盟网络,他们相互之间有婚姻和经济关系。整个网络就象鸟群和鱼群一样。并且他们这个网络不断扩张,不断吸收新人。虽然没有一个大龙头指挥,但是由于利益悠关,整个网络可以自动对外界产生反应,每个家族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集体行动,就像鸟群和鱼群一样。
日期:2010-07-20 10:47:36
虽然单个家族甚至单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共同的利益、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集体认同感和文化传统会让整个网络集体行动,就象一个生命体一样。如果那个人或者家族试图逃避,就会受到周围的网络成员的压力。简单的说,就象村里有个人在村头被外人殴打,如果村里哪个人不上去帮忙,就会面临其他村民(多是亲戚)的压力,以后就很难在村里混了,甚至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排斥他。“咱们一伙”这个网络的触角遍布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犹太社会中上层。一个成员如果不为网络所容,那就只好跑到中国来教英语了。
这个网络能够一直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歧视。由于其他民族对犹太人的排斥和迫害,导致犹太人非要抱团来自保。如果这种外在压力消失了,这种模式就很难继续存在下去。比如以前在中国也有犹太人,由于没歧视,外部没压力,大家就没有那么抱团,很快就同化为汉人了。
“咱们一伙”的社会网络由很多基点构成,规模庞大。他们有时候叫自己“这一百”(the one hundred) 。这些基点之间会由一些交际活跃分子来联系。交际活跃分子们开始以这些家族的女性为主。后来逐渐变成家族外围的一些人,而且大部分是男人。这些人并不富裕,或者开始并不富裕。他们通过联系这些家族,提供商业信息甚至投资项目,发掘新人来获利。
一般来说,“咱们一伙”的人把人分为两种:“值得交往的人”(people we visit)和“不想交往的人”(people we wouldn’t visit) 。“值得交往的人”当中除了原来网络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新人。这些新人就由交际活跃分子们引见。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外围基点。如果认为这些外围基点有潜质,就会通过婚姻关系把他们发展进来,并进行资金扶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