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43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10-09 19:54:41
  [春秋]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这年冬天,周桓王派凡伯来鲁国聘问,结果戎人在楚丘这个地方袭击了凡伯并抓走了他。
  这条记录的疑点无外乎以下:凡伯是谁?周桓王派凡伯来鲁国聘问是否有何特殊目的?戎人为何袭击凡伯?楚丘在哪?

  先看《公羊传》关于凡伯背景及这件事的解读:
  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其地何?大之也。
  这段话里,执是拘押的意思。不与,是不认可、反对的意思。认为凡伯就是周天子的大夫。按照我们前面的经验,一般能做大夫且称作“某伯”的,往往是诸侯国君,对应的后面都有一个封国,事实上这个凡伯对应的就是凡国。周初,成王封周公三子伯瞵在凡,建立凡国,爵位为伯爵,建都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从地理位置上说,属于周王室的王畿之国,所以凡国国君同时在王室担任职务(有点像郑国)。因此这次来鲁国聘问,就是以王室大夫的身份来的。既然这次是来代表王室对鲁国进行交流访问的,为何说戎人“伐”他?因为戎人事实上还抓走拘押了他。之所以抓走他却说“伐”他,是说明这件事性质恶劣影响重大(就像一国攻打另一国一样)。为何说影响重大?因为夷狄怎么居然擅自拘押我堂堂华夏的朝廷大员呢,我们强烈反对!为何要特意把楚丘这个地方记载下来,也是为了说认为这件事影响重大啊!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读到这里,我觉得一股腐朽傲慢之气扑面而来啊…这是啥理论?别说一个王室大夫,周幽王当年不也是被戎人弄死的吗?难道杀人放火还要讲究个身份对等?
  《谷梁传》关于这件事的解读跟《公羊传》相比有了明显不同:
  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也。楚丘,卫之邑也。以归,犹愈乎执也
  对于凡伯的身份,也是认为是周天子的大夫。关注了一下“伐”字,因为正常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战争才用“伐”字,这次是戎人对凡伯一人,为何也用了这个字,是因为体现出《春秋》作者对凡伯天子使者身份的尊重。戎,就是说的卫国。之所以说把卫国当做戎人看待,是因为攻击天子使者这种野蛮事戎人这样的蛮夷之族才干得出,因此贬低卫国称之为戎(卫国野蛮粗俗好比戎人)。楚丘,是卫国的城邑。“以归”,其实是委婉的说被抓走了。

  关于楚丘在哪,我查资料发现有两种说法,一说楚丘在今河南省滑县,这个楚丘确实也是卫国的城邑。《史记·卫康叔世家》里提到了这么一句:“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翟,为卫筑楚丘”,这句里的楚丘就是今天河南滑县的楚丘。作为卫邑,似乎也符合《谷梁传》的说法。但是,考虑到齐桓公“为卫筑楚丘一事”—注意是“筑”不是“修”—应该是发生“戎人伐凡伯”在这件事之后若干年,所以齐桓公筑的这个楚丘此时应该还不存在,这里的楚丘应该不是齐桓公筑的城。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楚丘在今山东省成武县一带。杜预在注解《左传》时认为“楚丘,卫地,在济阴城武县西南”,我是比较认可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既符合楚丘是“卫城邑”,而且离鲁国很近,符合凡伯来鲁国聘问的路线图。另外一点,按照杜预此前关于“及戎人盟于唐”一条对于唐的解释,认为唐在“高平方与县北”,这个地方在今天济宁鱼台县一带,则唐地离戎人的活动区域不会太远。而成武县也在济宁,这样的话唐和楚丘两地离的很近,则即使这次真的是戎人搞事,从地理位置上说,也是更符合一些。

  凡伯的身份没问题了,周天子派凡伯来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目的,就是正常的聘问(或许是《左传》记载的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一事,对鲁国此前帮忙表示一下感谢?),楚丘在哪暂时存疑不再纠结,攻击凡伯的究竟是卫国还是戎人,《谷梁传》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但都没解释为何戎人会攻击凡伯,倒是《左传》对此做了解释:
  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发币,就是送礼物的意思,按照当时的礼节,一国使者来拜见完君主后,要去拜访公卿大夫,并送上礼物,这个称之为“发币”,按照礼数,被拜望的公卿大夫也要招待并还赠礼物表示谢意和对对方的尊重。宾,在这里做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待之。连起来看,戎人攻击凡伯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原来,当初戎人去朝拜周王,给公卿大夫发币,应该是别人都按礼节对待戎人的使者了,唯独凡伯没有以宾客之礼待戎人使者(可能既没有招待也没有还礼,至于原因,大概跟公羊派的老先生嘴脸一样,认为自己是华夏正邦,戎人是夷狄,不屑于交往吧—总之是失礼了),双方就此结下梁子。刚好这年冬天,天王派了凡伯来鲁国聘问,回去的路上,戎人在楚丘袭击并劫持了凡伯。

  至于凡伯被劫持后命运如何,《春秋》及三传在这里都没有再做进一步的交代。暂时作为一个疑问留下吧,看看后面会不会提到。总之,如果是《左传》说的这样,嗯,这个人被袭击劫持,我觉得吧,活该。
  在这年十二月还发生了一件事,《春秋》没有记载,《左传》记载了下来: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郑良佐如陈莅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婚。
  这段话比较好理解。意思是说陈国和郑国达成友好协议。十二月,陈国的五父来到郑国代表陈国与郑国正式举行会盟仪式。壬申这天,和郑伯正式结盟,在歃血的过程中五父表现的心不在焉。洩伯说:“五父将来一定免不了(死于祸乱),因为在盟誓这么重要的场合他都不专心。”郑国的良佐代表郑国到陈国去参加结盟仪式,辛巳这天跟陈侯正式结盟,在陈国期间,良佐也敏感地发现陈国有要内乱的迹象。当时郑国的公子忽在王室为人质,陈侯请求把女儿嫁给公子忽,郑庄公答应了,于是双方举行了订婚仪式。

  还记得此前在隐公六年齐鲁双方君主在艾会盟的时候,曾经提到《左传》记述的一件事: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这次陈国和郑国能达成协议,估计一方面是去年五月郑国大胜陈国,让陈国尝到了挨打的滋味,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挨揍之后陈侯想起了五父之前的劝谏,终于悔悟过来了。于是这次赴郑国结盟的使者,就派的五父。双方举行完结盟仪式后,陈国还进一步做出加强双方关系的举动:陈桓公主动要求把女儿嫁给公子忽,与郑庄公结成儿女亲家。这件事对郑庄公来说是有利无害的,于是他痛快答应了。

  《左传》的这件事,其实提前透露了陈国后面会发生变乱,而五父的下场不会好且跟这次变乱有关。陈国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变乱,五父又是怎么死的,这些问题要等到鲁桓公五年,才有答案。
  隐公七年到此结束。这一年鲁国的叔姬嫁到了纪国,滕国的国君去世,鲁国修筑了中丘,齐国派来了高规格的使团,隐公为示好宋国攻打邾国,周天子派来的使者遭到了戎人的攻击。这一年郑国与陈国冰释前嫌并且好上加好,宋、卫、陈、蔡四国联盟中,宋国和陈国都被郑国搞定,此前针对郑国搞出来的四国联盟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来年,郑庄公还会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与鲁国之间的关系。具体事宜,我们来年再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