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39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咦,这跟《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啊。
  对啊,《左传》就是这样认为的啊,认为郑国这次主动派使者来表示修好之意啊。杜预注解《左传》到这的时候,也是持这个观点的,他说:“渝,变也。公之位公子,战于狐壤,为郑所执,逃归,怨郑。郑伐宋,公欲救宋,宋使者失辞,公怒而止。忿宋则欲厚郑,郑因此而来,故《经》书‘渝平’,《传》曰‘更成’。”
  杜预也认为鲁郑之间的旧怨在于狐壤之战。但是郑人伐宋,隐公因宋使者言辞失礼而不救宋,让郑国看到了鲁国在宋、郑之间更偏向郑国,于是乘此机会派出使者来修好。
  杜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先贤,他的政治眼光和文学素养都非常人可比。他对于此条的解释我是非常认同的。此前宋、卫、陈、蔡等国结成同盟,反复跟郑国过不去,郑庄公不可能还给自己再拉敌人。鲁国虽然参与了一次伐郑(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且不说那不是隐公同意的,即使当时同意,这次不救宋已经表明了鲁国的态度,此一时彼一时,说明鲁宋之间已经有了裂痕。郑庄公一世枭雄,当然知道借机逐个击破敌人联盟,所以他怎么可能在面临长葛被围的同时还去鲁国挑衅?

  综合三传的解读,这一条上,我对《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持反对态度。我还是认可《左传》的观点,认可杜预的解读,不仅能解答我对《谷梁传》和《公羊传》说法的疑惑,也更符合郑庄公做事的风格。
  在解读完这条之后,《左传》插了一条晋国的记录: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
  翼,我们前面讲曲沃代晋的时候解释过了,是晋国当时的都城。九宗五正,是当时晋国的官职,按杜预的解释“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遂世为晋强家。五正,五官之长。九宗,一姓为九族也”。逆是迎接,这里的晋侯就是此前逃往随的那个翼侯。《左传》这句话是说当时晋国的九宗五正这个人名叫顷父,他的儿子嘉父从随地迎回了晋侯,把他安置在鄂,晋人称他为鄂侯。
  前面在说隐公五年春天如棠观鱼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曲沃代晋做了交代。在那条记录里我们提到《左传》插了一件事“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并且我们分析过《左传》的这条记录对应到《史记·晋世家》里就是“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后曲沃庄伯败回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隐公六年,嘉父迎回安置的这个鄂侯,显然是在鄂地新立的另一位鄂侯。按杜预的解释,“前年桓王立此侯之子于翼,故不得复入翼,别居鄂”,即这位鄂侯是哀侯的老爹,之所以没回翼住,就是因为儿子已经在那为君了。
  日期:2022-10-03 11:27:19
  [春秋]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这条很好理解,这年夏天五月辛酉日,隐公和齐侯在艾这个地方会盟。这里的齐侯,是齐僖公。艾,是地名。
  这条记录太符合规范的记事标准了,以至于《谷梁传》和《公羊传》都没有发挥的余地,因此默契的对此条记录沉默以待。倒是《左传》多说了几句: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平,上一节刚讨论过。按《左传》这条记录推测,此前齐鲁之间应该是有过龃龉的,双方关系并不融洽——大概率是邻居之间利益纷争引发的矛盾。这次的会盟,标志着双方关系修好。

  这是这位齐侯——齐僖公——在《春秋》里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隐公三年的冬天,“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齐、郑之间之前已经有了盟约关系,此次齐鲁双方修好,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鲁国和郑国的关系进一步得到缓和。所以这次齐鲁的会盟,后面是不是有郑庄公的推动,恐怕真不好说了。毕竟宋、齐、鲁都是当时的大国,宋国已经站到郑国的对立面了,如果能把齐鲁拉到自己一方,对郑庄公来说是收获大大。

  在解释完齐鲁会盟的背景后,《左传》又记录了一件事:
  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成,杜预注解说,“成,犹平也”,即也是口头达成友好协定的意思。悛[quān],悔改的意思。乡,通向。迩[ěr],接近的意思。乡迩即相向而行靠近的意思。芟夷[shān yí],即除草。蕴崇,是聚集、堆积的意思。殖,是繁殖壮大意。
  《左传》这个故事是说,五月的庚申日——就是齐鲁会盟的前一天——郑庄公率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
  之前,郑庄公曾主动向陈国请求交好,但是陈候——这个时候陈国国君是陈桓公——不接受郑国的好意。五父(陈国的公子佗)向陈桓公进谏说:“跟邻近的国家搞好关系,这对自己的国家是很宝贵的。您应该跟郑国修好啊。”陈桓公说:“宋国和卫国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难处(不能得罪),郑国又能怎样呢?”于是不愿意跟郑国交好。
  君子说:“不能丢弃善,不能助长恶,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啊!助长恶的一方而不知道悔改,他就会自取其祸啊。即使别人想救助他,也未必能有用啊!《商书》说‘恶的蔓延扩大,就像大火燎原,人想靠近都难,怎么可能扑灭!’周任也说了,‘治理国和家,遇到恶的事物,就像农夫看到草一样务必除去啊,把它们除掉后聚集起来,断绝它们的根,不让其再繁殖,这样善的事物才可以发展壮大啊。’”

  郑庄公此前能主动示好陈国,应该是想逐个击破分化瓦解宋、卫、陈、蔡联盟。四国之中卫国和宋国相对较大,双方之间的怨恨又更深一些(跟宋国有个公子冯的芥蒂,跟卫国有共叔段公孙滑的芥蒂),要突破的话陈、蔡显然是更好的切入点。但是,在这件事上,郑庄公的低姿态没有得到陈桓公的善意回应。五父的建议虽然陈桓公没有听,但《左传》借君子之口显然对陈桓公是持批判态度的。五父之所以能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是因为郑国切切实实是陈国的邻居——陈国的西边挨着郑国。而宋卫二国中,宋是陈的邻国,陈的北边紧挨着宋国。但卫并不是陈国的邻国,卫国的西南边紧挨郑国,东南边紧挨曹国,曹国南边紧挨宋国。也就是说陈卫之间要么得经过郑国,要么得经过宋国和曹国。我想五父之所以希望陈和郑能修好,一方面有地理位置的考虑,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郑庄公当时还是周王室的卿士,政治身份高于其他诸侯,某种程度而言,他能代表王室——即使王室当时已经衰微,但名义上毕竟还是天下共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