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23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四十九年, 鲁隐公即位。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平王一共在位五十一年。前四十九年的经历《史记》可以说是一笔带过,前面我们也讨论过不再赘述。平王五十一年——这一年是鲁隐公三年——三月,平王驾崩。他的儿子洩父本来是太子,但早于他去世(“蚤”即通“早”),于是洩父的儿子林即位,就是周桓王。
  对于平王驾崩这件事,《左传》里的记录跟《春秋》有些不同: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赴,就是讣告的意思,即王室派人到诸侯国报丧。按照《左传》的说法,平王驾崩的日子其实是壬戌日,而非庚戌日,之所以《春秋》记载是庚戌日,是因为王室报丧的讣告上写的是庚戌日,《春秋》就这样记录下来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为何王室会有意去修改并告知诸侯,《左传》没有解释,倒是杜预后来对此解释为“欲诸侯之速至,故远日以赴。《春秋》不书实崩日而书远日者,即传其伪以惩臣子之过也”,意思是说王室希望诸侯都能早点去参加平王的葬礼,所以把驾崩的日子往前写了几天。《春秋》之所以没有按照平王真实驾崩的日期记载而是故意把驾崩的日子提前了几天,就是为了彰显诸侯不尊重王室没有迅速奔丧——我觉得这个解释很牵强,按照“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的标准,较之于七个月而言,提前十来天(庚戌到壬戌之间十二天)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对于平王驾崩到底是庚戌日还是壬戌日,无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春秋》记录的没问题,就是庚戌日;另一种,则如《左传》说的平王实际驾崩日期是壬戌日,孔子写错了写成了庚戌日,而且《左传》为孔子找了个借口说是“赴以庚戌”来解释孔子为何写错——但是这里就引出我前面说的问题,就是《左传》没有继续解释王室为何要在讣告里修改平王驾崩的日期,所以杜预后来又给发挥了一下来强为解释以证明孔子的春秋笔法——我其实觉得《左传》和杜预的解释都很牵强。王室在讣告里修改平王真实的驾崩日期可能性无限为零,所以,我更倾向于《春秋》确实把日期写错了。

  去掉对平王驾崩确切日期的纠结外,我们看看《谷梁传》对平王驾崩这条记录有何见解。《谷梁传》的阐释如下:
  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故崩之。其不名何也?大上,故不名也。
  这段话先是解释了一下“崩”的字面意思,然后阐述了一下为何《春秋》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用了“崩”字,整段话意思很好理解,大致意思是说,高的(倒了)叫“崩”,厚的(塌了)叫“崩”,地位很尊贵的(人死了)叫“崩”。说天子去世为“崩”,就是因为他地位尊贵。《春秋》记录天子崩,是因为他在万民之上。之所以没有记载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身份最尊贵的一个人,所以不用记录他的名字(大家也知道是谁)。“大上”的“大”通“太”, “大上”就是“太上”,即(身份地位)最高最尊贵的意思。

  《公羊传》跟《谷梁传》关注点差不多,也没有去纠结平王哪天驾崩的,而是继续抠字眼:
  何以不书葬?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存,不得必其时也。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公羊传》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春秋》没有记载平王下葬的信息,是因为对于周天子只需要记录驾崩的时间,不用记录下葬的信息,(因为周天子)必定会按照规定的礼制来下葬的(按规定天子死后七日入殓,七个月下葬)。而诸侯之所以去世要记录具体时间和下葬的信息,是因为有周天子在上,可能会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导致诸侯的葬期不得不调整(例如周王室给的谥号一时半会确定不下来导致葬礼延期),诸侯就不一定能按照规定时间下葬(所以要特意记录明确)。然后解释了一下,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人去世的不同称谓:天子去世了用“崩”,诸侯去世了用“薨”,大夫去世了用“卒”,士去世了用“不禄”。天子的例子,本条就是;诸侯的例子,前面夫人子氏就是(虽然她不是诸侯,但是作为诸侯的夫人或者母亲,享受同等待遇);大夫的例子,前面提到公子众父就是;士这个阶层去世了叫“不禄”——我猜因为士是服务大夫而领取俸禄的,“不禄”意思就是不能再领取俸禄了,以此委婉的表示人去世了。士虽然比平民和奴隶高,但在《春秋》这种档次的史书里,还是不够资格被记载的。低于士的社会阶层去世了怎么说呢?《公羊传》没有说,因为就《公羊传》的受众群体来说,不会是低于士以下的阶层。我们今天一直说“死”,应该就是对应平民阶层的去世。但是我老家的方言里,还残存着一些古汉语的字词,对于老人去世有一个字“殁”,我觉得比直接用“死”好像更文雅些。

  东周第一位天王就这样驾崩了,驾崩后还留给我们一个谜团就是他具体哪天驾崩的——回想起这一年二月己巳发生日食,不知道是不是就暗示了三月平王驾崩这件事呢?对了,我查资料的时候还看到一条信息,就是从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起,我国有记录的干支纪年法一直延续了下来。
  日期:2022-09-18 11:07:57
  [春秋]夏,四月,辛卯,尹(君)氏卒。
  这条仅就字面意思来说也很好理解,这年夏天四月辛卯日,有个叫尹(君)氏的人去世了——之所以这里有一个括号加个备注,是因为《三传》对这条记录的说法不一致。《谷梁传》和《公羊传》对于这一条,都认为《春秋》原文应该是“夏,四月,辛卯,尹氏卒”,而《左传》则认为《春秋》原文应该是“夏,四月,辛卯,君氏卒”。所以这段话其实就一个疑点:死去的这个人到底是谁?

  三传中有两家持“尹氏”说,那先看看这两家的观点。《谷梁传》对此解释如下:
  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
  《谷梁传》认为这位尹氏,是周天子的大夫。嗯,大夫曰卒,身份和字是匹配上了,但又惹出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春秋》不应记载鲁国之外的大夫去世这种事,为何在这里破例了?《谷梁传》解释说,“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因为这位大夫尹氏,跟鲁国是有点交情的,在周平王去世这件事上,这位尹氏是专门负责对接鲁国的(可能赴鲁国报丧的就是他,后续如果鲁国使团来参加葬礼,估计负责对接的也是他),所以鲁国人为他这时候去世觉得哀伤,因此记录了下来。“隐而卒之”的“隐”,不是隐公的意思,而是哀伤、痛惜的意思。嗯,似乎也说得过去,平王的葬礼还在继续,结果全权负责对接的人死了,作为被服务的一方,表示一下哀悼好像也能理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