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古蜀、悬疑——----越夏古卷-寻找成都—》
第31节作者:
武夷渔父 2010-6-28 18:44:00
“怎么回事。”南清衣皱眉道。
“殿下,想是那摄像机在水下拍摄了许久,没电了,所以没能将之后的画面摄录下来。”
“罢了。”南清衣长叹了一口气道,“康督认为那会是什么东西。”
康长生一愣,旋即明白南清衣问的是画面上那根柱子似乎的东西,那个东西刚才也引起了他的好奇,现在听得南清衣问起,立即回答道:“依下官看来,那似乎像是一座山。”
“山。”南清衣只说了一个字,便即沉吟不语,许久才开口道:“费先生,据小王所知,成都自2000余年前张仪筑成都城以来,城址未变,城名未易。你可知是何原因?”
“成都两千余年来城址未变,城名未易的原因,草民略知一二。若殿下有兴趣的话,草民自当详为解说。”
南清衣点头道:“好,还请费先生为本王详细说说。”
“诺!”费鸡师道,“殿下想必知道成都龟画城一称之由来。”
“嗯!这是秦国张仪筑成都城时的传说,小王来蓉之前,曾听大师父说了。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吗?”南清衣虽然口中这么问着,但心下却已经开始转动着无数的念头,结合刚才康长生所讲的绿毛巨龟的传说,他自然联想到龟画城这一传说可能与海眼也有极大的关系了。
果然,费鸡师继续道:“张仪筑成都城屡筑不成,当然其间有张仪是来自北方,在不了解成都地势环境的情况下,想要筑出北方式城市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有人不想让张仪把城墙筑成那样。”
“是谁?”
“是那些布下海眼阵石的人。”费鸡师道:“他们希望张仪按他们的要求来筑成都城,所以屡次破坏已筑成的城墙,并弄出巨龟现世的把戏。”
“那他们目的何在?”
“加持海眼阵石的力量。”费鸡师道,“据草民所知,阵石与成都城墙互成一体,使海眼之力加聚了数百倍。正因为成都城墙对海眼的重要性,那些布下海眼阵石的人,2000余年来,一直盘据成都,从而保证了成都2000余年来城址未易,纵然其间经历过两次毁灭,但均奇迹般在原地重建。”
“那成都之名不易,又是何种原因?城墙对此海眼意义非凡,难道城名对海眼的意义也非同寻常吗?”
“这个,请殿下恕草民无能,这一点草民的确不知。”费鸡师惶恐不安地道。
南清衣摆了摆手,示意费鸡师无需惊惶,道:“费先生何需自责,小王只是好奇,随便问问而已。对了,费先生可知这成都得名的原因吗?”
费鸡师松了一口气道:“这个,草民倒是略知一二。”
南清衣端起了眼前的茶杯,喝了一口道:“那就请费先生为小王解说解说。”
“诺!”当下费鸡师缓缓道来,“成都得名于何时,已不可考。成都一名,学者一般认为见于传世文献最早的是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而在出土文物中,成都一名至迟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四川青川出土的吕不韦戟的戈面上有“成都”二字铭文 。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亦有关于“成都”的记载:“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至于“成都”的意思,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但这只是一家之说,另有学者认为成都之成,是一个以成为族名的部族名称,至于‘都’字之意,则说法众多,有以为是都城之意,有以为是水泽所聚之处,还有以为是藏语中两条河的交汇处之意,更有人认为都仅是地方之地,‘成都’即‘成’这个部族的居住地。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u du”,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du”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意思就是蜀都。”
费鸡师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南清衣却问道:“费先师,关于‘成都’还有其他说法吗?”
“回禀殿下,草民所知的仅有这些了。”
2010-6-28 18:46:00
第三十章:载天之山
南清衣听完费鸡师的话,沉吟了良久之后,才开口道:“康督,你吩咐众位兄弟都进来吧。”
康长生虽然不知南清衣所为何事,但还是“诺”的一声,转身走出。不一会儿,他便带着众人走了回来。可摆下七八张大圆桌的大厅,一时间也显得拥挤了起来。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刚才在池塘边第一次见到南清衣,刚刚才得知他便是位朝野皆知的,素以狠辣著称的齐王后。此时站在这位王爷面前,自是无一人刚开口,所有的人都默默地低头着,不知这位王爷会不会针对这几天的事情算一起总帐。
没想到南清衣却微笑着道:“诸公忠心体国,都辛苦了。小王这里有几件事简单交待一下,就都回去休息吧。”
众人不由得竖起了耳朵,却听南清衣道:“首先,诸公今日需得好生将息,养精蓄锐,以备明日之战;其次,防范工作不可放松,但也不必让敌人察查,不妨外松内紧;再次,有劳康督好生安葬这两日来殉国官员。”南清衣说到这里低声地叹了口气道:“好生抚恤。”紧接着,他的目光从众人脸上缓缓扫过,最后下定决心似乎的道:“康督,你再查明这这几天来殉国官员有无子女或兄弟,从每家中择其一人承继其职吧,不,在殉国官员原有职级的基础上,提升一级承职。若遇年纪尚幼无法袭职的,也须按月给足俸禄,直到他们可以承继职位。倘若明日决战,还有官员殉国,也依此例处理。你可听明白了。”
“这个,这个,下官当然听明白了。”康长生为难地道,“只是这些殉国官员身份卑微,按律均不足以由后人承袭职位,殿下你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