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6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被发现的甲骨文所处的时期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几千个字的规模可不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三五天能搞得定的,而是无数人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慢慢攒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文献中的夏王朝甚至更早的时期,是一定有文字的。
  这一阶段虽然没有发现甲骨文,但已经发现了类似于甲骨文的符号(只是暂时还没破解),所以,如果要讨论,那就不是讨论这一时期有没有文字,而是文字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咱就不讨论了。
  当证明文明史存在的其他因素都已具备,却唯独没有出现大规模文字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否定这段文明史呢!?
  当然不是,只是此时我们对文明史的界定就要更倾向于城市的形成和其他因素,再加上这一阶段也属于文字形成的过程,所以,答案是:

  这一阶段不但进入了文明史,甚至比夏朝更早。那么吵了几千年的夏王朝到底存不存在?
  夏王朝存不存在或有没有,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一定要纠结这个问题,那还不如讨论一下这个传说中的王朝是不是叫“夏”,两个问题似乎相似,但立场却完全不同。
  前者讨论的是有没有这段历史,而后者讨论的只是这段历史的名称问题。那就简单了,当还没有证据证明有其他的政权来取代夏王朝时,就别老想着去推翻老祖宗的结论了。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 那个神秘的王朝就是夏王朝,因为我们是华夏。
  假使以后有证据来证明这个王朝不是夏……以后再说吧!
  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实物来证明那个王朝就是夏,但是夏已经深入人心,深入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灵魂,所以我们对夏王朝这一阶段的考古,都是为了寻找曾经的那个华夏,所有的成果也都应该称为是夏朝的某某时期或夏朝的某某遗址……

  至少前面要加上“疑似”两个字,而我们所有的努力正是为了去掉这两个字。
  上世纪挖了几十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和后来发现的新砦遗址(所处年代早于二里头),都有过不少惊喜,尤其是二里头发现的大型宫殿的地基,其规模在当时非帝王不能有,经测定二里头遗址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按时间算相当于夏代晚期,从遗址和出土的文物来看,此时的文明程度已经不低。
  所以很多学者就以此认为,我们的文明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约3700年左右。
  站在学术的角度,没有足够的证据,态度严谨是可以理解的,却是不让人认同的,因为这种说法并没那么严谨,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很双标。

  首先,二里头也没有发现文字呀!如果认为二里头就是文明史,那就是对文明史的界定已经抛开了文字因素,而是倾向于城市的形成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果是这样,那3700年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在这之前的城邑多了去了。
  再一个就是那些遗址本身,首先可以肯定,如此规模的建筑肯定不是女娲娘娘捏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文明成果,那在3700之前的发展阶段就可以忽略?
  就比如一栋建筑,我们确定它是哪一年建成的,难道就认为是那一年才具备的建造技术吗?这不扯嘛!
  话说回来,除了这栋建筑,就没有其它的了?没发现可不代表没有,文明的发展可不能这么算,而3700年之说就是这么算的。
  在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的这个阶段,华夏文明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暂无定论,也可能永无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认为二里头已经进入了文明史,那在此之前的若干年也属于文明时期,这若干年自然也包括夏王朝那几百年。
  而且既然已经证明了商朝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王权国家,那么在商王朝之前的包括二里头在内的几百年,即使没有商朝的文明程度那么高,那至少也是一个类似于商王朝的王朝。
  这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夏王朝。
  所以,请不要怀疑夏王朝的存在,而且,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王朝还有别的叫法,请称呼夏。

  还有,也请不要怀疑我们的文明史,虽然加上夏王朝也是4000年左右,但随着证据的不断出土,5000年文明只是个比较谦虚的说法
  好了,对夏朝的争吵就到此吧!接下来就进入故事阶段。
  日期:2022-05-21 21:26:03
  『往事如烟』
  都知道世界上的大部分古文明都离不开水,特别是洪水,咱也不例外。
  不过例外的是,洪水在其它文明中是灾难和魔鬼的代名词,在我们的文明中,也是灾难,但是……最终还是被我们征服了,不但被征服,还被我们变成了财富,因为我们乃至人类都离不开水。
  洪水除了造就财富,还会成就英雄,比如禹。
  禹可能不是征服洪水的第一人,但却是第一位治水英雄。
  其实他是逼不得已成为的英雄,逼他的人就是他爹鲧。
  作为水利部的官员,鲧负责去治水,当然是责无旁贷,奈何兄台水平有限,治了九年,洪水被他治成了洪灾。
  当时管事的是舜,舜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你治不了水,那我就治你。然后将鲧流放,最后兄台死在了流放之地。
  人虽然死了,水还得治,于是众臣就向舜推荐接了老爸班的禹,舜本来是不愿意的,但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将信将疑的同意了,禹也诚惶诚恐的上路了,禹的传奇也开始上路了。
  至于禹是怎么治水的,或者说是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咱就不讨论了,我们只需知道,禹的治水之路很苦很累,而且时间还很长——十三年。
  当然,他这十三年并没有白忙活,不但把自己忙成了英雄,还忙成了一个权臣。
  因为这些年,他不但在治水,还在治理天下,顺便还治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

  禹很风光,舜却很尴尬,当初尽全国之力治水,如今却治出了一个权臣,让人头疼的是这个权臣的老爹还是死在了自己手上。
  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能安享晚年,舜就跟禹商量:咱们以“禅让”的名义来个权利交接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禹同意了。
  走完流程后,禹就用当初舜取代尧的方式取代了舜。
  若干年以后,等到禹该考虑后事了,禹也准备按照传统把位置让出去,但是很不幸,他的儿子启是位高手。
  禹借鉴了舜成功的方式,但却不想拥有舜失败的结局,所以他在启的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知是禹培养的很成功,还是启本身就是一位上进青年,在经过学习和积累之后,启已经具备了接替父亲的能力。

  但程序还是要走的,禹先将王位传给曾经的老战友皋陶,结果皋陶没那个命,死在禹的前头去了,后来就传给了另外一个战友───益。
  老规矩,益在为禹服丧三年期满后,就程序式的将王位传给了启,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地盘,静等各诸侯的朝拜。
  诸侯们确实朝拜了,但并不是朝拜益,而是直接找启去了。
  益面对的就不是尴尬了,而是悲催,史书上对益的结果说法不一,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新任天子曾经的政治对手,想要善终,真的很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