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与海中地】从地缘视角看待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
第51节

作者: 晓木曰兮历史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2-12-26 23:38:09

  第二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楚人陈胜的这句话无论是煽动人心还是振奋士气都是很有震慑力的,在古典时代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定胜天的观念,而对于人定胜人还是有疑惑的,毫无疑问,陈胜的这就话成就了他的起义地位,在有史以来华夏大地上的第一次起义就这样拉开了帷幕,而楚人作为当中的佼佼者成了起义大军的第一人。
  实际上,楚人的第一次起义也是也是有他的历史根源的,秦灭六国最难得就是楚,而反抗程度最激烈的也是长平之战后的楚。楚人的文明底蕴和秦人的完全不同,而作为地缘角度的治理来看,统治难度最大的就是南蛮之地——楚。
  楚人就像是突兀的走进黄河文明的政治板块一样,处处都透着不搭调的味道。来自北方的匈奴的确是华夏文明的最大威胁,因为北方高原上的游牧部落就像是一把利剑,而始皇帝嬴政在对待南方山地的态度上也是非常的明确,从用兵的规模可见一斑,五十万秦军南下就是为了摸清南方山地的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黄河文明代表的秦始皇对长江文明未知的恐慌,就像是引而未发的弩一般,黄河对于统治长江或者说二者合并处理是有着谨慎的态度的,毕竟长江流域的文明分布也是非常的广,文明的高度也很高。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姑且不论谶语的真假,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浪头已经风起云涌,风声必然是存在的,存在即合理。战国的格局在秦始皇手中打破,而在秦汉交接之际,破局的关键就在楚地,也就是荆楚山地的后人,武陵山区的继承人。在秦汉之间,中国历史的舞台一直就在黄河流域,而荆楚山地的楚人一直都是化外蛮夷的存在,对于国家的向心力不大,从波澜壮阔的楚人起义中就可见一斑。

  从巴蜀向东,跨过长江三峡,便是荆楚之地。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带。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任何一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统计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

  而在楚人祖籍的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长江流域也真正的和黄河流域的文明开始了融合,曾经的华夏文明也华丽变身成为了更加庞大的汉文明。而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汉正式成为了东亚大陆的文明象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黄河流域一脉相承的文明主体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了太多的瓶瓶罐罐,而打碎这一切的就必须由外来的文明,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在之后的历史中,三国魏晋汉文明的桎梏积累的越来越多,而曾经的长江流域文明都已经彻底的和汉文明汇聚到一起,有了全面的汉家风采。这也是魏晋风流名士衣冠南渡的原因,所以打破桎梏的力量就变成了来自北方高原的鲜卑力量。

  有汉一代就是长江流域文明彻底与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一个剧变期,这样看来楚虽三户的力量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的。那为什么不是长江流域上游的巴蜀和下游的江东呢?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巴蜀盆地的文明主体更加适合做一个割据一方的群雄势力,北山和东出都被崇山峻岭紧紧的包裹着,即便是汉丞相诸葛孔明也是六出祁山功亏一篑,就可想而知巴蜀的文明属于防御内向型的。下游的江东本来就比中游的荆楚矮了一头,又在齐鲁丘陵的南方,北上西进的势头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势力的打压,兵家至圣孙武和白发魔男伍子胥合起来都只能维持一时之间的军事优势,一旦外部的力量开始恢复,等待江东的命运就是无情的碾压。

  而荆楚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二者之间,挟持一个就足以保住江淮一线,而巴蜀盆地的千里粮仓也和荆楚之间的联络更加紧密,最起码守住了交通要道和江河防线,巴蜀不足以对荆楚构成威胁,这也是在东晋时,把第一个搞独立的巴蜀第一个摧毁的地缘优势,大巴山和武陵山区之间的长江主干流就是巴蜀唯一的唯一的东出路线,守住了,巴蜀就是悲剧了。
  连接岷江沱江嘉陵江的长江流域上游在东出大巴山脉南麓之后就和荆楚山地的湘江云梦泽汇合,之后随着三级地理态势继续东出,顺着彭蠡泽进入江东的核心区,或者通过赣江南下武夷山脉,罗霄山脉。巴蜀和荆楚之间的通道是少的可怜,而荆楚与江东之间的水路交通线就是多的可怕。而江东平原的地理优势就是水网纵横,能挡住来自北方的陆军战马却拦不住来自上游中游的荆楚战船,而仅仅江东平原一家是万万难以独守的,正所谓守江必守淮,长江以南的江东平原是一马平川的土地,必须守住更加偏北的淮河,而守淮的的重点就是荆楚山地以北的襄阳城,以及北边的桐柏山大别山。想一想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坚持和努力就明白了。虽然郭靖是虚构的,不过镇守襄阳城真正的神雕大侠荆襄刺史吕文焕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在秦汉还是唐宋,守江必守淮的道理是人人皆知的。

  守淮的关键在荆楚山地,换句话说守整个南中国的关键就在荆楚。而荆楚的核心区江汉平原跨过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就是伊洛盆地,而二者之间的随枣走廊和方城夏道就是最好的交通线,这也是中国南方北方沟通的两条道路。在早期河流交通线堵塞不发达的时候,陆地上的交通线就是唯一的联络渠道。同样的山谷小道,山地居民肯定会比平原居民更加的适应,实际上这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地理就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来改变不同地区人们处理对待问题的方式的,而这些细微的差别就是通过人群放大后来变现某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的,而地理情况和人的行为思想结合在一起就是地缘的意义。

  这一系列的优势加持在一起就形成了荆楚山地的人们对于周边地缘板块的绝对压势,而这种地缘压势随着楚国的经济水平逐渐就会转变成强烈的地缘政治诉求。这也解释了长江流域文明中荆楚山地的先发和强势,而这一切都是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地缘根源所在。
  在汉朝之后,四百年的过程让荆楚山地成为汉文明的南部边陲。在汉文明收到威胁之际,荆楚的位置就会显示出来。北方的游牧渔猎力量南下时,遇到的最大的阻碍就是守江必守淮的荆襄地区。而背靠武陵山区的稳定性让荆楚在直面南方战马时也能多几分坚定。这就是靠山的重要性,而荆楚山地或者谁武陵山区一旦失守,守淮成了空谈,长江一线也就是通衢了。
  在跨过荆楚之后,整个南中国也就是被动防御状态了,直到中国在元明清之际消化的岭南百越云贵之后才有所好转。在古典时代荆楚的地位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就是人们对这一地区的肯定和信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