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39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朝廷没采纳这个建议,但是消息不知怎么的传开了。
  陕西的老百姓顿时慌了神,都争先恐后抛出铁钱,抢购日用品——这破铁钱,过期就要作废,还留着干什么?
  可是商家也不是冤大头,都坚决不收铁钱。一时间长安城内惶恐不安,百姓议论纷纷。好多店铺见势不妙,就上了门板,愿怎么的就怎么的,生意我不做了。

  陕西出现乱局,朝廷忧心忡忡,众朝臣就请求宰相文彦博采取非常措施,制止混乱。
  但是文彦博不同意——不成!政府越说往东走,老百姓就越往西跑,这是有过教训的!
  他心生一计,召来了一些丝绢行业的商人,拿出家中数百匹绢卖给他们,且特别交代,只收铁钱,不要铜钱。
  消息传出,陕西民众知道铁钱不会废了,人心大定,商店也恢复了营业。
  ——这就是文彦博老先生著名的“铁钱回春”故事,史有明载,绝非传说。据说后来秦桧也向他学了这一手。
  文彦博,是北宋一代名相。
  从小就聪慧过人,也像司马光那样砸过缸。

  他先后伺候过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帝,出将入相50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
  北宋人民摊上了这样一个聪明果断的宰相,真是大幸福。

日期:2009-02-02 09:46

  第十一篇谁最应该为纸币的诞生而欢呼
  人类史上第一张纸币在四川诞生
  有人要问了,宋朝的货币怎么那么乱哪?一个典型的文官政府,怎么连货币都管理不好?
  别急,听我慢慢说。
  这是由于历史的必然(套话了)。
  上面说了,北宋的商业空前发达,总结起来,优点就太多了——

  商品构成丰富(看得人直流涎水),商业分布合理(开店不再受地点限制)、商业分工精细(卖什么的都有)、商业管理水平提升(雇工少的10多人,多的有40余人)、配套商业形成(吃了饭可以到院街洗脚)、行会组织发达。
  这一切,都意味着营业额的提高。营业额体现的就是资本运作,就是钱在滚动。
  宋朝商业的这种大好形势,自然就对货币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它的数量更多、制度更完善、信誉更权威。
  可是宋朝在这方面先天不足。
  在它以前,唐朝钱绢并行、金银货币兼用;五代是铜铁钱兼用;这都是由于铸币的铜料不足而采取的应对办法。
  宋代的商业更精密了,像唐代那样的货币制度就行不通了——买一包酱肘子,谁还能用绢啊?可是宋朝又没有能力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
  都用铜钱,那当然好。不过唐朝时铜料就不够用了,现在就更不行了。

  因此,宋朝只能沿用五代时的老办法,在某些地区采用铁钱,以缓解压力。
  这就潜藏着一个麻烦:铜钱区和铁钱区,这区域之间的贸易怎么进行?怎么结算?怎么汇兑?
  麻烦大了!
  这也算是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吧。货币的现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这问题在唐代就有,到宋代终于该突破瓶颈了!
  上一章我已经提到过,宋朝货币形态的突破,就发生在巴山蜀水地界。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这话有一定道理,四川是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但人们的思路却往往敢为天下先。
  四川是“天府之国”,老天一向比较照顾,在宋代就是大宗农副产品集散地,它的盐业、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可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全宋唯一的“铁钱区”,这就有点尴尬了。
  当时川人用的铁钱,小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1贯。

  而大钱1贯,重12斤。到市场做买卖,如果带的大钱有2、3贯,就累的直喘了。
  商人不是特种兵,这可怎么吃得消!
  当时买一匹布要多少钱?2万钱,那就是20贯,重120斤。
  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只要进行一匹布的交易,就得“赶着你的马车来”。
  钱太重,这成了引发货币革命的直接导火索。

  一般金融学书籍上都讲,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货币的改革。
  可是商品经济到宋代起码已经发展1000多年了,也没引起过什么大变革,所以商品经济发展这个“一般性前提”实际上并没有意义。
  凡是导致一种变革的诱发因素,必然是一件极端荒谬的事。
  四川人实在是背不动这狗日的铁钱了,这就是诱发因素。
  于是,世界上第一批纸币诞生了!
  用纸当钱,怎么样?这下子就不需要特种兵的身体素质了吧。

  宋朝最初的纸币,叫做“交子”,是一种早期的信用货币。
  这又是一个新概念——什么叫做“信用货币”?
  请记住,现代的信用货币有三个特点:1、国家法律予以保障;2、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独立发挥货币职能;3、人们对它有信心。
  比如说什么支票、汇票、纸币、钢镚(辅币)、你的银行存款,一直到最时髦的电子货币等等,都是。
  它是货币,可以用来买东西,但它的物质载体本身,基本就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点,与金、银、铜等本身就有价值的金属货币很不同。
  举例来说:你的银行卡,你的网上银行账号,那是钱吗?那上面不就是一组数字吗?
  可是为什么你相信它是钱呢?因为有银行信用为你担保。

  懂了吧,这就是信用货币。
  其实我们国家在宋代以前,早就有过信用货币。
  在西周,有过一种信用货币叫“里布”。其形态就是一块布,长二尺,宽二寸,上面写有币名、金额、发行者签章。持有人拿着这布条,就可以买货物,也可以转让。
  在春秋战国,也有过“牛皮币”,专用于牛的买卖。买家支付了买牛款,先不把牛牵回家,而是从卖家手中拿回一块牛皮,上有卖家的姓名或者特殊符号,持有牛皮币的人,随时可以向卖家兑换牛。
  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鹿皮币”,价值40万钱,也可以沾上信用货币的边儿。
  但是这些信用货币,都是在一定场合下才使用的,不可能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它们和铜钱的功能还不大一样。

  这次宋朝的交子就不同了,顾名思义,它就是用于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交子跟现代的纸币很相似,也是采用特定的纸张,铜板印刷,有版式,有图案,有花纹,有面额,有发行者签章,可以流通,可以转让,可以从发行者那里兑换铜钱。
  这不就是钱吗,它跟钱有什么区别?
  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它只能在发行者的信用范围内使用。比如出了四川,就是废纸一张了。因此它还不能完全等同于金属货币。
  你看看,我们古代宋朝的人,多能耐!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多少发明创造啊!
  什么时候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也能这么聪明,就好了!


日期:2009-02-02 16:32

  据权威史书记载,交子最早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说:当初四川的邛、嘉、眉等州,因为闹起了李顺起义,停止了铸钱,民间的钱不够用,所以才用起了交子。
  这个说法,不大通。
  李顺起义是太宗时代就闹起来了的,不至于大宋开国不久就闹起了钱荒。
  真宗景德二年在四川铸大铁钱,才有可能是交子产生的真正原因。不仅宋人有不少是这样认为,就是《长编》也说“蜀人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铁钱太重,商家搬不动,就搞代用券,这是有先例的。前面说过,五代十国马殷的楚国,就有过商人嫌铁钱重而“指垛交易”的事。

  交子的流行,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开始是由商家出具收据式的“楮券”,这就是最早的交子。就一张纸,两面都有出具人的印记,有密码花押,字色红黑相错,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各家的样式也不统一。
  这就是所谓的“私交子”。
  商家的这个灵感,来自唐代的“飞钱”,两者在功能上很相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