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30节作者:
北极豪客 有一种方国的“唐”字篆法尤为独特,非常秀气,与普通品完全不同,是“唐国通宝”中的极品,存世极少。
诸位如果有幸得到一枚篆书“唐国通宝”,请务必找可靠的专家辨认,否则,很可能把极品当成普通品,而错过了稀世珍宝。普通品在现在的钱币市场上,价格是4元钱一枚,而极品则是4000元一枚。
日期:2009-01-08 09:25
(呵呵,有人不耐烦了,不耐烦怎么能赚到钱?豪客不管那些)
说起南唐,大家一准儿都不陌生——李后主的国家嘛。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后主的那些事儿,现在几乎家喻户晓,这里无须多啰嗦。可是在南唐,还有一个人,其传奇色彩、其知名度、其才情,一点不亚于李后主。
这人就是——这次铸钱中的重要角色韩熙载。
他是南唐著名的大官僚、大书法家、大作家。原是北方的青州人,为避祸逃到南唐,从政后,一步步做到了高官的位置。
他原本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所图者甚大,入仕南唐后曾多次进言,都能切中时弊。南唐君主要是按他说的办,没准儿能跟宋朝弄出个“南北朝”来,起码也能多出几十年寿命。
但是到了后主李煜执政的时期,南唐形势岌岌可危,李后主却顾着享受风花雪夜,不想有所作为,反而对韩熙载有所猜疑。
韩熙载知道自己命不好,这一辈子的报负,都泡汤了不说,弄不好还要倒大霉。
为了避免李后主猜疑,他便纵情于声色歌舞之中,以颓废来表示自己并无野心。
纵情声色,那是需要钱的,韩熙载恰恰就不缺钱。
他本来家财就厚,另外还有大宗的灰色收入。
由于他文章写得好,江南的贵族、士人、和尚、道士,都带着金帛来求他撰写碑碣(墓志铭),甚至有以千金求写一文的,再加上皇帝的赏赐,就更不得了啦!这些财富,让他成了南唐大臣中罕见的超级富豪。
有了钱,要想挥霍,那还不容易?
韩熙载在家中蓄养了伎乐40多人,广招宾客,终日宴饮歌舞。
五代的大画家顾闳中,曾经去他家领略过那盛大场面,回来后画了一幅超级长卷《韩熙载夜宴图》,那画面——极尽辉煌,气势非凡!
顾闳中当时是南唐的画院待诏,也就是李后主的美术顾问。据说,他是受李后主的秘密指令,去韩熙载家里刺探韩是否有异心的。等李后主看到这幅《夜宴图》,才对韩熙载彻底放了心——领导还是信任腐化一点的下属啊!
待到韩熙载的家财耗尽后,仍不改旧习,照样供养着歌舞小姐。
每月一到发薪,就把钱散发给各位小姐,以至于搞得自己囊中羞涩。
每逢这时,他就会换上破衣烂衫,装扮成盲老头,手持独弦琴,让自己的门生用铜板伴奏,敲敲打打,逐房向小姐乞食,众佳丽都不以为怪。
有时碰到哪个小姐正与来他家凑热闹的知识分子私会,韩熙载就不进其门,在门外笑道:“不敢打扰你们好兴致。”
一个国家重臣,精神虚无到这种程度,南唐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日期:2009-01-08 12:48
第九篇唐代官场经费靠“捉钱”来解决
赈济贫民就相当于父亲救儿子
现在要来说一下隋唐至五代的信贷情况了。
唐朝立国,“民为贵”的调子是唱得最高的。那么它究竟是唱高调,还是确实办了实事呢?当然是办了实事。
古代有史官,有史书,做好做歹都有后面一朝的人给你下定论。皇帝不畏天、不畏鬼神,甚至不畏民意,但总还要考虑后世名声;因此高调只要唱出来,一般都会落实。
在唐朝,对灾民的赈贷,是完全制度化了的。
其实从隋文帝开始,政府就建立了一种“义仓”,由政府管理,在每年收获季节动员富户捐出稻谷和麦子,存入义仓。灾年时就发放出来,“赈给”灾民。
所谓“赈给”,有专家指出,这应该就是无偿提供,跟现代的情况一样了,不需要返还。
义仓,也就是建在乡间村社的粮仓,所以也称“社仓”。
到了唐太宗时代,各州县又普遍建立了县级以上的义仓,存粮实行摊派,按每亩土地收取粮食2升,对无地的商人按不同等级收粮,但对贫困户和少数民族不征收。
遇到灾年,由县级义仓发放救灾粮,并贷给灾民种子,等到秋后偿还。
后来,义仓粮食改为按户征收,最上等户要出粮5石,以下各等级根据富裕程度递减。
富人不仅要先富起来,也要比别人多承担义务。这在古代是很朴素的道理,并非政府“仇富”或“绑架富人”。
若富户中有恬不知耻的铁公鸡,那就是铁公鸡,那时候也没有自由主义理论可以做掩护。
唐朝的这个赈灾机制,就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做支撑的联合体。赈灾的事,有人出钱,也有人管理了。
百姓不都是富得流油的商人,因为收成不好而穷困,不是他们的罪过。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这不是什么恩典,而是职责。
隋唐五代,民本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在皇帝身上也是一样。
比方,百姓日子过得苦,隋文帝就会思考:“我怎么这样无能?”
百姓日子过得穷,就会有柴世宗这样的皇帝出来说话。
显德五年(958年),淮南发生大饥荒,柴世宗下令州县发放赈灾米。有臣下说:“民贫,恐怕无法偿还,如何办?”
柴世宗就说:“民,吾子也。
怎有子倒悬而为父者不救解之?”
他质问臣属,怎么就非得让他们还贷呢?
——不错,柴世宗只不过是个“封建”皇帝,但他说的不是真理吗?
我看现代官场大概都缺了一课,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当然,唐代也有“歪嘴和尚”,把唐太宗的经给念歪了。到唐玄宗时,义仓的粮食经常被挪做他用。到了该赈灾的时候,却拿不出粮来。
老百姓饿得没法,只好去向商人借“倍息”的高利贷。
唐玄宗也知道了这情况,专门发了圣旨说:“贫民都去借‘倍息’,致使贫者越贫,富者更富。”于是他下令,在各州设立农桑官员,各县要负责审查农民的粮食和种子情况,不够的就要贷给,还规定了赈贷口粮的标准。
几年后,他又重新规定了义仓粮的征收办法(见《册府元龟》)。
玄宗,《长恨歌》里的唐明皇,看来这人也不是心中只装着杨贵妃啊!
唐朝的好经验,就是政府把慈善事业纳入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主动管了起来,发挥了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而不是将慈善事业向民间一推了之。
再一个是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建立赈灾保障体系,使得慈善事业有了强大的实力做后盾。
在史籍上还记载着,在特殊情况下,唐政府也曾动用过国家粮仓的粮食进行赈济。也有过免除民欠官债的大量记录。
日期:2009-01-09 09:16
有这样一群奇特的“捉钱”专业户
前面所讲的唐朝的货币情况,都还没超出我们的常识,而说到这个中国古代最好的王朝,在放贷方面,却就有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举措了。
那就是所谓的官营高利贷。
官营高利贷,最初是出现在隋朝,隋朝时叫“公廨钱”,到了唐朝,把这个制度继承下来,称为“公廨本钱”,凡从事官营高利贷的种种活动,都叫做“捉钱”。
古人的形象思维,真是不知比现代人发达多少倍,比起现今常说的“捞钱”来,“捉钱”——是何等虎虎有生气!
怎么捉钱?当然还是由朝廷发给本钱。
从唐高祖李渊上台的那一年起,就在京师各部设立了公廨本钱,这就是放贷基金了,每个司都有。由各司出几位“科级秘书”来管理,这些人就号称“捉钱令史”。
也有一些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来干这项工作的,则称为“捉钱品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