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9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可是那时候国家太穷,皇帝的车驾连找四匹颜色一样的白马都困难,将相甚至有乘牛车去上班的,估计金子也不够用,铜钱也不够用。
  国家无力统一铸钱,怎么办,汉高祖就允许民间自由铸钱。

  ——这意味着什么?要是放在现代,就意味着大家可以自由印钱。
  那不眨眼就都成千万富翁了!
  可是别忘了,那是金属货币时期,造钱是要很高成本的。
  你得有一座含量丰富的铜矿、有一套冶炼设备、养一套技术班子,这不是谁都能干的。
  能造钱的,也就两大集团,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狂欢时代——不干白不干!
  造钱既然成了民间的一种产业,又没有监督,当然就有人偷工减料。

  大款们不会白给社会做贡献,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就造不足值的“小钱”。这种小钱,不是面额小,而是分量严重不足,小到像“榆树钱儿”,也是那样薄,用绳子串上,一不小心就碎了!
  因为它太像“榆荚”,所以老百姓都叫它“荚钱”。看来班固老先生鄙视商人也有一定道理,能把钱造成这个样,可见贪心到什么程度!
  钱一小,就不值钱。
  那时候买一石米(即汉代的120斤米、现在的60斤米),需钱5000枚甚至10000.枚。假如钱是足值的话,就等于1斤黄金只能买两箩筐米。
  随着经济复苏,钱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大家造钱都造疯了,什么铜亭子铜像,都给砸了铸钱。谷价最贵的时候据说达到十万钱一石!
  为了治理这种疯狂的通货膨胀,汉高祖以后的几个皇帝,在铸钱政策上几经反复,先后九次改革币制。
  汉朝的第二个皇帝汉惠帝,下令停止自由铸币,把民间铸币定罪为“铸伪钱”。
  吕后执政时期,由政府统一铸钱。可是到了汉文帝,又放开了口子,再次允许自由铸钱。

  汉文帝还赐给宠臣邓通一座铜矿山(在今四川荥经),让他铸钱牟利。
  地方上铸的这种钱,叫“郡国钱”。当时的吴王刘濞和邓通最能造钱,通过铸钱发了大财,并列富豪排行榜第一名,一个“富埒天子”,一个“财过王者”。两家的钱遍布天下,把中央银行都挤到一边去了。

日期:2008-12-10 09:24

  汉武帝一怒判了“自由铸币”死刑
  等到了汉武帝时代,休生养息政策见到了效果,商人也迎来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民间丰衣足食,国家就更富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因为久久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装不下的粮食就露在外面,任其腐烂。
  汉武帝财大气粗,就忙着开疆拓土。待到几场大仗打完,把这些家底也就给花得差不多了,财政上开始有点吃紧。
  他看地方贵族和富豪在铸钱上捞得太多,实在不像话,就决定搞货币改革,中央要铸新钱与民间竞争。
  先是发行了一种“三铢钱”,后改为“五铢钱”,铜钱的边缘上有一道凸起的边,一是能够防止钱上的文字被磨损,二是能防止不法分子把钱磨小了使用(磨下来的铜渣子用来铸新钱)。
  后来他干脆实行货币贬值,发行一种“赤仄钱”,面值以一当五,规定纳税和官府经费都只能用赤仄钱。

  这一下就把“郡国钱”贬值了五分之四。
  可是,这个办法也没能把私铸的浪潮压下去。汉武帝终于明白:市场是不讲仁义的,靠公平竞争,国家也竞争不过奸商,该垄断就得垄断。
  于是,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他下令,铸钱权完全收归中央,地方权贵和富商谁也不得私铸。
  中央新发行的钱还是“五铢钱”,这次是由“上林三官”,也就是上林苑的三个机构统一铸造的,非常标准。在工艺上采用了铜质母范(浇铸模具),比过去用泥模先进了不少,铸出的钱币大小、式样完全一样。
  这个“上林三官”,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比欧洲的最早的英国皇家造币厂(公元887年)早了整整一千年!它的遗址,据考古发现,就在陕西省澄城县坡头村。

  汉武帝明令,“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也就是说,其他的钱一概禁用。从此以后,历朝历代都把铸币权归于中央,大家随便造钱的历史就此结束。
  汉武帝这一次铸的五铢钱,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钱币之一,成色足,币值稳定,市场很认可,一直使用到了西汉末年。
  而且五铢钱的模式,后来更一直延续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堪称长寿货币。
  这钱现在在古玩市场还买得到,大概也就两、三块钱一枚。

日期:2008-12-10 19:40

  (豪客继续!继续前一帖)
  在这儿,我们还要普及一下古代的重量知识。五铢钱的这个“铢”,是重量单位。古人为了精确起见,大约把144粒小米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
  24铢为1两,16两为1斤。到唐代以后,“两”以下才不用“铢”了,而改用十进制的“钱”。
  在秦和西汉,1斤等于258.24克,1两等于16.14克。
  那么,一枚五铢钱仅重3.36克。

  这一算就明白了,“五铢钱”本来就很轻,如果要偷工减料的话,那就不知要轻到什么程度了。
  商人会敛财,汉武帝也不示弱,他还发行过“白金币”,也就是银锡合金币,分量比较重,有4两、6两、8两的三种,非常值钱。
  8两重的一枚就值3000钱。
  可是不法分子也不是吃素的,你铸大钱,我就仿造,民间盗铸的多如牛毛。白金币流通五年间,仅盗铸判刑被赦免的就达几十万人,没被赦免的更不知其数。
  汉武帝这回又明白了:垄断就要做得公平,不公平人家就让你垄断不成,最后这钱只好停用。
  汉武帝还发行过一种“白鹿皮币”,有一尺见方,四边有彩绘,一张就值40万钱。这实际上是定向发行的有价证券,专门卖给王侯贵族的。

  规定他们在朝见时,要用这种皮币垫在玉璧上——你不买,就违反了朝廷礼仪。
  这种皮币,有点类似纸币,价值是完全抽象的,但不能流通,因此不能算是货币。
  顺便说一句,在西汉,我们的老祖宗就发明了纸,也就是纸的老祖宗——麻纸。
  不过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中国的出现,还要再等1000年,也就是宋仁宗时代才有世界上第一张纸币。
  把西汉的钱币史看下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出来,钱币发行的过程,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富豪阶层的博弈,看谁最有本事以钱捞钱。
  西汉货币发行的混乱,经过了93年才最终稳定下来,而且用的还是秦始皇的老办法——中央统一发行。
  看来,聪明的统治者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好政策,蠢笨的统治者要几辈子才能搞明白。至于那么迟钝吗,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长的?所以说这世界全靠聪明人在撑着,不服真不行。

日期:2008-12-11 08:24

  中国最早出现的私人银行家
  西汉的货币成熟了以后,金融业的另一方面——政府的赈贷功能也完善了,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制度。
  从西汉的古籍上,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有“振贷”这个词。由此可知,赈贷一词的“赈”字,最早是写作“振”字的,振,就是“使之重振”、“让人挺起腰板来”之意。
  当时的政府还鼓励富豪以私人身份赈贷,借钱给贫民发展生产。《汉书》上记载,汉武帝为了表彰私人赈贷的典型,曾要求地方上把有关名单报给他。
  那时的赈贷,主要是口粮和种子,有时政府也贷给贫民耕牛和农具。
  农业大国的君主,多少还知道一点农民的疾苦,有的会适当免除穷人的债务,规定凡是贷了种子但没有收获的,“皆赦之”;凡是因灾害收成不好的,“勿收责(债)”。

  看来那时候的穷苦农民,偶尔也有贤明的皇帝给罩着。
  民间的高利贷专业户,在西汉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