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节作者:
北极豪客 圜钱圜(huan)钱也叫“圆钱”,这个钱型来自纺车上的轮,样子基本上与后世的铜钱一样了。
圆形的,中间是圆孔,后来演变为方孔。钱的边缘,原来是秃的,后来有凸起的边儿。
这些钱上面都有字,有的是国名,有的是产地名。
此外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质货币,样子最为奇特,这就是——
蚁鼻钱这钱的体积非常小,只有西瓜子或者衬衫纽扣那么大。样子呢,实际上就是微型的铜贝币。
为什么人家的铜钱样子都变了,楚国的单单不变?这时因为,楚国离海南近,贝币来得容易,还在广泛通行,因此铜币必须做成贝的样子,才有权威性。
不过楚国的造币部门也很聪明,把铜币造得小小的,节省成本啊!
这种小钱,上面也有字,不过却是“阴文”,也就是凹进去的字。花里胡哨的,像人脸,因此俗称“鬼脸钱”。
另外,其中有一种上面写着篆文“各六朱”,写得像个蚂蚁,又像人脸上两个大鼻孔,因此称为“蚁鼻钱”。
那时候楚国的疆域非常大,最大时占有现在的川、鄂、湘、赣、皖、苏、浙、豫、陕、鲁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几乎是半个中国了。所以它的蚁鼻钱发行得就多,分布得也广,今天还能经常从地下挖到。
楚国真是个浪漫之国,不单是楚辞写得好,连钱币也做得这么漂亮。
所以我老早就有个想法:楚国没有统一华夏,那是华夏民族的一大遗憾!
日期:2008-12-05 08:49
“黄金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一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把东周之初到秦灭六国的500年,写得波澜壮阔。
春秋战国时代,也确实如他所写,群雄辈出,思想活跃,人性和人的能量充分释放,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如果说,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黄金时代”,那春秋战国就是咱们的“黄金时代”。
而且黄金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登场,也是在这个时代。
——名副其实,怎么论都是!
在春秋晚期,最早用黄金铸币的,就是浪漫的楚国人。
楚国是南方大国,从西周时候算起,到它被秦国灭亡,一共雄踞南方800年。
它的影响到现在也没消失,起码咱们现在还有个民族节日,就是发源于楚国的——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不过如今四川巴中市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有点闹不清端午节跟中秋节有啥区别了。这也不奇怪,年代实在太久远了。
楚国地大物博,盛产黄金,所以由它来开创“黄金时代”,是理所当然。
楚国的金币成色相当足,为93%到99%。形状有的是金饼,有的是一整块金版,可以切割,估计就跟巧克力似的,用一块就掰下来一块。
金币上一般都有方形印记,写的是“郢爰”两个字。郢是楚国的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爰(yuan)”是重量单位。因此,现代金融学界就把这种金币叫“楚爰金”。
在《战国策》里,曾多次提到过黄金,说是“多少多少金”,或者“多少多少斤”,这俩概念是一样的,都是指一斤黄金。不过古时候一斤没现在多,大概有五两的样子吧。李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只花掉了五百两。
楚国的黄金矿藏很多,不亚于现在山西的煤藏量,一直就没挖完。在楚国亡国1100多年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被贬到楚国旧地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镇,还能看见有淘金女在忙活。他写的诗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写的就是淘金。
不光是那时候,就是现在,也还有剩下的金子。在湖北宜城县有个“散金坡”,一下暴雨,土坡上就能捡到金屑。据说这里原来就是楚国制造“爰金”的作坊。
看来到了春秋战国,金子就比“宝贝”更牛了,后来凡是好时代都叫“黄金时代”。
不过要注意的是,金属货币特别是黄金,虽然流通的历史远比贝币流通的时间长,但是贝币流通时,正是汉字形成期,因此汉字里带“贝”字偏旁的,大多都跟“财产”、“财经”有关,而带“金”字旁的,多数只跟冶炼、武器和金属有关,跟财产反而没多大关系。
这就叫文化传承,不管你再怎么拜金,也不能把文字都改了!
至于在全球范围内,究竟是哪个国家最先铸造金币的呢?
一般公认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546年)。
这个古国早就灭亡了,要不是咱们太爱黄金了,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它。它位于今天土耳其的西北部,就在爱琴海边上。
吕底亚国是一富国,首都萨第斯宏伟壮观,富得流油,堪称远古“第一牛”都城。
这个古国大约在公元前660年开始铸金币,可是咱们的楚国,大概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铸金币的。因此谁是“金币老大”?还不一定呢。
这,有待你们大伙去考察吧。
日期:2008-12-05 15:15
秦始皇究竟是谁的代表?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春秋战国时代,钱币的形制“百花齐放”固然是好,符合自由精神,但是,这里面隐含着一个极大的不便,就是币制太复杂了。
你们看,光是铜币,就有四大类,有的两三种在同一个地区平行使用,互相间就要有个兑换率。
不同国家的的钱币,也不能自由流通,又要兑换。
这时候除了唱主角的铜币之外,同时流通的,还有珍珠、玉器、贝币、金币、银饼、锡块,它们和铜币之间,都要有严格的兑换率。
战国时期,甚至还出现了少量银币。
在河南省扶沟县的古城村,就发现过18枚银质的布币。虽然出土银币的案例极少,但说明那时候已有银币。
同时布匹也作为实物货币在继续流通,诗经《卫风•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的就是拿布匹去买东西。
而且各国的布匹多宽多长为一匹,都不统一。
这样一套复杂的兑换率体系,恐怕仅仅长一个脑袋都记不住!
那时候的国君,甚至也有在货币兑换上做文章的。魏国著名的改革家君主魏惠王,在首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后,就发行了一套特殊的“外贸币”,比国内发行的铜币分量要轻,专门用于“国际贸易”和边境贸易。
这种特殊的外贸货币,不仅重量比面值要轻,而且含铜量也低。
大梁那时候是商业中心,商誉很好,不怕各国商人不来做贸易。魏国在进口商品时用外贸币支付,货币成色不足,就等于压低了人家的价格,占了人家的便宜。
这样混乱的货币状况,再加上关税壁垒、战争频繁,那时候做国际贸易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赔个底朝上!
历史证明,凡是经济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出面来解决。
最后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的政治人物,就是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现在一般都把他的动机解释为代表“地主阶级”,想建立大一统帝国,以促进生产力。
其实,他不消灭六国,“地主阶级”也照样从事农业生产,而最急于打破诸侯分割局面的,莫不如说是商人阶层。
早在春秋时,商人就已经很有政治影响力。《左传》上说,晋国的商人“能用金玉装饰车辆,衣服上有好看的花纹,能向诸侯行贿”——官商勾结,早已有之!
越国的范蠡在弃官经商之后,“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当时人都尊称他为“陶朱公”,后人更把他尊为商人的祖师爷——这是商界的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贡,往来于齐鲁之间经商,所到之处,国君都和他行平起平坐之礼——可见有钱就是大爷。
那时候的群众,也就是所谓的“小人”经商的更是遍地都是,连孔子都肯定了他们脑袋瓜聪明,说“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喻”,是通晓之意,他是说:“人民群众真懂得赚钱哪!”到后来,不知怎么的,人们竟把它理解成一句贬义的话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