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这样残忍》
第22节

作者: 周慕白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16 16:58:15

  同样的例子还有明成祖朱棣。朱棣并非开国皇帝,按例是不能称之为“祖”的,但朱棣一生文治武功,很有作为。在这些功业面前,人们似乎都忘了,忘了他也曾是一个暴君,他曾诛灭方孝孺十族。由于诛十族未有先例,朱棣便突发奇想,将方孝孺的师友也算在内了。这样,一大批无辜之人,统统都死在了变态杀人狂朱棣的屠刀之下。但朱棣干过最令后世发指的事情则在于活刮了三千宫女。所谓活刮,指的就是凌迟了,是要被刮上几千刀的,这一个个拥有花朵一般容颜的宫女们竟被朱棣处以极刑。

  以上都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例子,史家们在写史时总是浓墨重彩地讲述那些英雄,大书特书他们的光辉战绩。不知道那些无辜的亡灵们是否会感到某种悲哀。可怜这些被冤杀的亡灵们不仅要被正史所忽视,甚至还要被演义小说所轻视,也成为了奸雄、英雄们赖以成名的资本。就拿最为后世民众所津津乐道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来说吧!期间不仅充斥了各种无视女性的观念,甚至也轻视普通人生命的存在。

  武二郎,武松,行者,人言“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也是那梁山之上一等一的好汉,也是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景阳冈徒手打虎、血溅狮子楼、醉打蒋门神,这等光辉事迹令后世的青少年们热血沸腾,直到今天,依然让那些想当好汉的少年们心生敬仰。殊不知这位打虎英雄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物,先是割杀潘金莲,后又在狮子楼上大战西门庆。
  关于这一事件,可谓妇孺皆知,潘金莲是何人物?古今第一淫妇,偷汉子、杀亲夫,似乎是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不良女性。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未必吧!不错,无论是站在当时的角度还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潘金莲都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似乎这是司法部门的事情,与你武二郎又有何干系呢?那轮得上你动手杀人呢?后世的人们只觉得潘金莲杀亲夫实属大逆不道,那么武松杀潘金莲又算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司法黑暗,武松无处说理,眼看那西门庆逍遥法外。可以说,武松斗杀西门庆实属无奈之举,那么只杀西门庆便是了,等这靠山一倒,官府自然会秉公办理了,该杀便杀,该浸猪笼便浸猪笼,岂不两全齐美?既捞不着滥杀无辜的罪名,也能报哥哥被杀之仇。更何况潘金莲不过一弱女子,你武松作为有武艺的汉子,何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了她(武松将潘金莲的心用刀活活给挖了出来)?但是在武松的眼里,如若官府不管,他自便可以处置一切,甚至包括滥杀无辜,也就是说,武松的脑海中是没有尊敬生命的意识的。说白了,其实是施耐庵先生没有这样的意识,因为在后面,施耐庵要让武松杀更多的人,当然他还是认为这并非是在滥杀无辜——

  武松自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之后,自然吃了官司,刺配孟州。在孟州道,马下武松很是威风了几回,先是威镇安平寨,后又醉打蒋门神,赶跑了这厮,帮助施恩重霸了孟州道快活林。只是蒋门神这厮又岂会善罢甘休?他找到了张团练,张团练又嘱咐他的结义兄弟张都监,结果设计一出栽赃嫁祸的案子来,将武二郎打入了死囚。只是因为他们这哥几个没有给知府太多的银两,最终没能在牢中了结武松的性命,而是刺配恩州。要把事情做绝的蒋门神几人决定在路上将武松了结,哪知武松早已警惕,只一会便将那押送的四人都送去见了阎王。

  ——这便是水浒中“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故事了。
  杀了这四个人,自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游戏,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容得别人说他滥杀无辜呢!退一万步讲,那也叫正当防卫。可接下来武松可就真正的大开杀戒了——
  武松独自携刀来到张都监家,先将马槽的佣人杀害,接着上得楼去,连杀了蒋门神、张团练以及张都监三人,大仇得报。按理说,武松应该离去了,谁曾想武松这时早已杀红了眼,再加上一壶烧酒下肚,早已不分青红皂白了,竟将那张都监一家老小统统杀掉,无论是刷屎盆子的还是倒尿壶的,都成了武松的刀下之鬼,就连那唱小曲的玉兰武松也没有放过。杀人时的武松当时竟还有兴趣玩起了行为艺术,非要将那人的脑袋割下来才罢手。你要想知道这位武二郎何以一下子杀了这许多人,武松竟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

  ——这就是水浒中著名的“血溅鸳鸯楼”的故事了。施耐庵为了凸显武松的英雄气概,不仅运用了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以及当时细致的场景描写,无一不是为了渲染武松的英雄主义,仿佛这一大家子人都是罪有应得的。
  按照现在的角度来说,武松杀了蒋门神三人时,都算是绝对的防卫过当了,是要吃官司的。至于后面杀红了眼,则我实在不知道要传达什么精神给后世的读者。都说轻生死重大义乃是男儿本色,诚然这是你们梁山好汉的本色,你去行你的大义去,去替天行道,但你何故轻易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呢?在西方社会中,崇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何况是人命?
  至于《三国演义》,那更是视人命于草芥,说谁谁谁,都是万夫不当之勇,进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都是手起刀落,一刀斩于马下,等等。此等描写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比比皆是。枭雄如董卓者,先是血洗东都,后又滥杀无辜,继而袁绍、曹操等无不如此。让青少年朋友们最为喜爱的莫过于赵子龙单骑救主了,于曹营五十万军中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最终救得草包刘禅。其中,唯独有生命意识的只怕就是诸葛亮了,在七擒孟获中,诸葛亮一直叹息,吾杀人太多,恐折寿矣。

  这是诸葛亮的觉悟,自然不是他罗贯中的想法,罗贯中想在《三国演义》中无限拔高诸葛亮,必然要让他具备能力、智慧以及高尚的人格。
  当然,在中国的古时,最为残忍的莫过于人殉与人祭了,这才真正的是漠视人的价值,漠视生命,生命尚且如此漠视,何况自然乎?关于人殉与人祭,则是我们后面要着重讲述的内容了。
  总之,在古时的专制主义政权下,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那种完全视平民百姓于不顾的事情比比皆是,加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治的社会,君主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不惜滥杀无辜,何谈法制,所以中国的古代史是无比血腥的。说得难听点,它就是一部惨无人道的反人权教材。不过话又说回来,西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其黑暗的中世纪长达几个世纪。
  让我们以莎士比亚的一段关于“人”的名言来结束——
  “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