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42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是两淮盐税亏欠严重,库储几乎全空。年复一年之恶性循环导致亏欠上缴税银和朝廷借款多达五千多万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亿元),差不多相当于大清一年的财税收入。
  三是盐价昂贵,民不聊生。官商勾结抬高盐价,甚至在食盐中掺入污泥、灰土等,导致食盐质量奇差无比——“以致江广之民,膏血尽竭于盐。家贫小户往往有兼旬弥月坚忍淡食,不知盐味者”。
  意思是,很多贫民百姓几个月都不吃盐。盐是身体的必须元素,长时间不吃盐则导致身体健康问题频发、痛苦不堪。此时,两淮盐政已是巨型烂疴,都不想碰。烂疴意味着腐败严重,而腐败严重更意味着既得利益群体多,改革阻力极其巨大。
  众所周知,盐帮与漕帮均是史上存在长达几百年之大帮。且帮派与朝野间利益交织、关系盘根错节,乃封建社会所存之两个潜在“黑社会”组织。且两淮盐商富甲天下,是明清之际两大商帮。
  某种程度上,陶澍临危受命主持“盐政改革”之艰难性和重要性一点都不下于改开之初某(D)公赋予强人朱(zhu)宰辅时期之“国企改革”攻坚之难。

  魏源闻讯后,写与陶澍诗曰:
  今代麒麟阁 ,
  清秋鹤发翁。
  指挥当世事 ,
  质朴古人风。
  盛赞陶澍之人品 、名望和才干 ,对其擢升为两江总督 ,则表达了热烈祝贺和殷切期望 ,并明确表示:“每欲追风去 ,甘为汗漫游。”愿随陶澍轰轰烈烈大干一场。
  当时,淮南、淮北盐法凋弊,陶澍正欲彻改盐政,正需要人才,看到魏源之言,便邀请魏源入幕筹办其事。道光十一年(1831年)九月,通过与魏源、贺长龄等人的反复磋商,陶澍再次扛起盐政改革家的大旗,大刀阔斧地推出了《两淮盐务章程十五条》。
  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第一,大量裁撤盐政系统的冗员,降低运行费用,提升食盐质量。陶澍认为官盐成本高质量差并且竞争不过私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机制有问题,垄断性经营和人浮于事导致运行成本奇高无比。于是,他提出“非减价不能敌私,非轻本不能减价,非裁冗费不能轻本”的思路,向两淮盐政砍下了第一刀。
  第二,重商用商,把商业资本引入到盐政体系,打破垄断格局。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低下,但是到了明清之际,商人已经逐渐累积了巨大的资源和能量。陶澍高瞻远瞩地看到这点,开始重视和发挥商人的作用。他对两淮盐政推行“官督商办”的思路,顺势而为地引导商人成为新的获益群体,从而成为盐政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第三,他创造性地把盐税分为正赋和杂收,避免各种收支混杂不清的弊端。正赋用属于上缴国家的常税,而杂收则放在地方用于各种行政开支。传统的盐税制度是正赋和杂收一起征收,支出也在里面直接抵扣——这种方式导致盐政账目非常混乱,贪污腐败和亏空现象司空见惯,从而导致上缴国家的盐税严重不足。
  陶澍通过推动变革把正赋和杂收两项分开征收(后世的国税、地税分开即借鉴于此。朱公同为湖南人不知是否巧合,难道也是湖湘派传人?抑或也受陶公影响而出此妙计?还是朱金容基公本就有这一智慧,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做两套清晰的账务。“正赋”上缴朝廷户部,任何人不得中间沾手,而地方支出全部从“杂收”上走账。
  这种征税模式在充足地确保国家盐政税赋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账务不清、贪污挪用、借口亏空等现象。一个小小的改革措施就可拨云见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两淮盐税因此上缴充足,朝廷的户部官员更是大喜,道光皇帝再次赞誉陶澍为“国之良臣”。
  第四,大力推行“票盐法”,打破盐商的垄断格局。“废纲改票,招来民贩”——意思就是发行新的盐票,让部分私盐商贩开始公开卖盐。同时,老百姓可以自己任意选择去哪里买盐,而不是当初官盐完全被盐商所垄断。

  这个政策有力地培养了大量新的利益群体,以之对抗既得利益的盐商群体,在新生力量不断强大之后确保了盐政改革不会“人亡政息”。
  陶澍拟定章程十五条,逐步试行“废纲改票 ,招徕民贩”的方案,顿时引起朝野物议。
  陶澍、贺年龄、魏源等有着高度共识、不为浮言所动,坚决实行“改道不改捆,归贩不归商”的体制 。通过陶澍和魏源、贺长龄等人的艰苦努力,盐政改革取得重大成功。其中,魏源从头到尾参与了所有改革措施的顶层设计,发挥了陶澍首席幕僚的重要价值,自此一举成名。
  史载“自正月十一日起,截至七月二十九日,共销盐一千六百五十六万七千余包,计引三十五万五千九百有奇。销数之广,为历年所未有”。
  陶澍在事成之后专折上奏。
  道光帝看到陶澍的奏折后兴奋异常,立挥朱笔批示:“览奏,深慰朕怀。裕国而安民,通商而除害,汝为干国良臣,而朕亦获知人善任之美名,实有厚望焉。”
  道光皇帝一再敦嘱陶澍“实力讲求,破除一切积习”,希望能通过革新政治,帮助他改变国库亏空的困境。如今两淮盐务出现大好局面,不仅完成征收上缴国库的盐课,而且偿还了历年的积欠五千多万两(相当于解决了300亿元的地方债)。
  同时,新的改革措施利商便民,它既打破官商蠹吏的垄断,又保护了普通商人的合法利益,使得普通贫苦百姓能够买得起食盐,大大地减少了他们“粗茶淡饭”的日子。
  ……。
  日期:2022-06-06 10:57:35
  不一样的曾国藩(90)
  第十二章
  湖湘人才之喤引  大清陶澍第一人(上)
  救济灾民建立丰备义仓

  安徽南有长江,北有淮河,境内河、港、湖、汊交错;由于水利失修,因而水旱灾害不断。
  据《清实录》,嘉庆年间,安徽年年发生灾害(见附3)在嘉庆25年中,就有24年发生了自然灾害。到道光年间,灾害也是常发不减。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六月,安徽大雨兼旬,长江、淮河相继发水。
  一从梅子兼旬雨,
  暴涨连番浸大田。
  滚滚江潮翻不尽,
  汪汪堤岸竟无边。

  拍天恶浪奔铜渚,
  行地神州少铁船。
  谁识登临忧极目,
  人家傍午未炊烟。
  诗文取自《陶澍集》下册第556页(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
  陶澍乘舟深入灾区,勘察灾情,一方面申奏朝廷,请求蠲缓赈恤;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救灾。“以芜湖为总汇,羽檄交驰,寝食俱废。委员分赴上游买米十余石,劝捐数十万金;区处条画,纤细周至,流移、老疾、孩稚皆有所养,殍殣者有所瘞,民不知灾。”(《魏源集》下册第902页,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在陶澍等人的努力下,“民不知灾”,安徽人民平稳地渡过了大灾之年。

  通过总结赈灾经验,陶澍提出了建立“丰备义仓”的主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