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
第23节

作者: 扬光RC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么一两次,反让杨甫瑞觉得子城好欺负。于是,就更加变本加厉的挑战与撩拨他。又一次课间,在子城又被老师批评后心情不好,引起癣疥发作大痒,难忍之时又跑到室外的僻静处伸进衣内抓痒,恰巧又被杨同学看到。这下,杨甫瑞好像发现了秘密一样的兴奋起来,一边向子城挤眉弄眼做鬼脸,一边大声喊叫:"看啊,曾子城身上长了癞蛤蟆皮,好恶心啊
  曾子城听到后气愤地制止杨甫瑞别乱喊乱叫。越是这样,杨氏越是来劲儿,偏又大叫:"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有人身上全是癞蛤蟆皮呀…"此时,曾子城己是恼羞成怒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棒,就跑步过去举起双手用力往杨甫瑞身上抡去!
  或是用力过猛,反而动作迟缓了,或是正好遇到赶来看热闹的同学看到这紧急情况,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说不定会出多大事儿呢。在那一霎那间,子城举起的双手被几双手紧紧地抓住了,手中的木棒也被人夺去。不但没打到杨甫瑞,还看见这小子已是溜了好远,还在那儿伸舌做鬼脸呢!子城不肯罢休,正要挣脱抓他手的人,还要去追赶杨氏时,到了上课的时间,被老师制止了方才作罢。要不然,子城真的是非要动手才会解气了。

  这些屈辱,对一个天资不够聪明的人带来的压迫感是可想而知的。求学之路本就艰苦、艰难,科考又多坎坷不平,心里又要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与愤怒(恨),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力早就崩溃了。在当时,苦于弱势无助,虽然对历练坚韧的品格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伤害,且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日期:2022-05-14 00:06:22
  不一样的曾国藩(67)
  (文接上文)
  第八章 恩师妙计成佳偶 没齿难忘第一堑(六)
  学台"悬牌"没齿难忘第一堑
  说起子城的求学受辱之事,确实较一般人艰难一些。除了被人诟病笨小孩外,被陈雁门师辱骂斥责,还为汪师羞辱为"赶牛屁股"之人,且被同学欺负嘲笑等,可谓是忍辱负重。可这些,都让子城默默忍过,唯独一事终生放不下,被其称为"四大堑"之第一堑!

  这是怎么回事儿?又是哪个所为呢?一起先看看应考之事:
  对于锐意功名的学子来说,最在意的肯定是科考,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以及那时他人的嘲笑讥讽。
  曾国藩自幼自尊心就很强。头两次赴考虽然失利,但他并未感到特别难堪,一两次不中也很常见。然而第四次、第五次的落第,使曾氏父子渐为湘乡科场所知,这让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因此在第六次赴试时,曾麟书父子都要背水一战一样,若是再考不中,两人实在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压力越来越大,但压力也是动力。县试和府试,父子俩居然都顺利通过。
  接着就是院试,父子俩都感觉发挥得不错。出场后,虽觉极为疲倦,但精神都极为亢奋。
  院试发榜这天,一大早父子俩就满怀期待地赶去看榜。
  这次,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在榜!曾麟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简直堪比范进中举。此年,曾麟书已经四十有三了。

  老曾家破天荒,五六百年,终于出了一个秀才!“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可是,曾子城在榜上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煞是失望的曾子城垂头丧气,也就再无希望地随意观望。此时的曾麟书虽然心中满满地兴奋,但当看到儿子的神情时,也努力地压制着自己的心情。正想着如何安慰儿子时,父子几乎同时看到榜单边上的另一张告示牌上,有曾子城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曾子城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按照惯例,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作为范文。当然,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典型。曾子城的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批示:”此文是文理欠通,文笔尚可,道理没通,要引以为鉴。”
  按照大清顺治九年(1652)的规定,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
  “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所以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下,曾子城不仅在湘乡出了名,更是在全省出了名。
  虽然文理欠通,但通过文字亦能看出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为安慰曾子城,主考官让其“发充佾生”。按说,给予佾生也是一种荣誉;祭孔时的充当乐舞生致礼,且在下次考试时可免考县试和府试。所以,其门生黎庶昌后曾氏编年谱时,干脆不提主考批语,只说:“公从应试备取,以佾生注册。”

  曾国藩于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二日,在给其胞弟曾国荃的信中,回顾了自己平生遇到的“四大堑”:“…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没考中但还算成绩不错),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将“壬辰年发佾生排在第一位,可见受辱之深、之痛。所谓“发佾生”这段公案,另有《星庐笔记》记述:“学使廖某斥曾生‘子城文理欠通,罚充佾生......”
  学台?此学台何人呢?
  所谓“学使廖某”,“学使”是真,“廖某”是讹。史载嘉道年间湖南学政无廖姓,所谓“廖某”,可能由《星庐笔记》作者口音而误。
  道光十三年(1833)湘乡县试时的湖南学政是谁?是:岳镇南。岳镇南从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上任,到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离任,中间没有第二个湖南学政。

  岳镇南(1787-1844),字文峰,号衡山,山东武定府利津县北岭庄(今属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人,岳飞后裔,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第二甲第五名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以江西道监察御史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八月留任湖南学政,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离任。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云南布政使任上,享年58岁。
  而“岳”姓,山东利津方言中读作“yào”。或许岳镇南自称“yào某”而被听成了“廖某”,关键是道光十二年(1832)的提督湖南学政(学台、学使)就是岳镇南。这在《曾文正公年谱》中也得到印证:“〔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公二十三岁。本年科试,入县学。时公名子城,提督学政为岳公镇南。”
  按说,被安排担任“佾生”还是对高分落榜生的一种关照呢;但,这次安排,是通常情况下的关照,还是有意的羞辱?从曾子城这边讲,肯定就是对他自尊心的无情践踏,这就是令他终生难忘的奇耻大辱!由此,他知耻而后勇,更加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愈挫愈奋、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