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战争:寻找最适合你的城》
第12节作者:
十七进制 这几年深圳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很多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也开始“见异思迁”,外迁已不仅仅是少数行业个别企业的异端行为,而是呈现有组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出逃深圳,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企业的共同默契。2007年6月,由深圳贸工局牵头展开的一项企业外迁调查表明,深圳市共有119家工业企业已经或计划外迁,涉及工业总产值90亿元。其中,共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情况,其中机械、玩具、仪器仪表、塑胶四个行业外迁企业数量较多,合计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迁往地点省内集中在东莞、惠州、中山、河源等地,省外则多往湖南、江西、江苏等地迁徙。2007年6月,最新的调研显示,到今年6月,仅罗湖、南山、宝安和龙岗四区,已经和计划外迁的企业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的499家。到了2008年,由于经济大环境再度寒冷,企业的生存愈发艰难。
又有许多“专家”为深圳辨解: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有一点不明白,深圳的产业到底应该如何升级(这可不是玩电脑游戏):是不是深圳只剩下产业链最高端的“创意与思想了”!深圳真牛,低端产业都被赶去上海与江浙了,你信吗?到底是深圳这几年经济举措方面有缺陷,是配套与服务不到位,还是深圳的经济大环境出了问题,或者深圳真的到了“质变”的地步——要从工人转变为“知识分子”了。即使深圳真要“超伦敦赶纽约”,产业真的从“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核潜艇+航母”,但产业“空心化”的危险仍然值得担心,仅仅依靠“软实力”就能够征服世界市场?当年香港也是“砸锅卖铁”搞服务,相当多的有识之士对产业转移造成空心化忧心忡忡。果然不出几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其它科技产业结构完整的“三小龙”很快就抹平了伤口,但是香港直到内地“输血”才重新睁开昏迷的双眼,香港这种经济结构,当太平洋西岸夏威夷一只蝴蝶扇翅膀,维多利亚海港就会卷起一阵飓风。深圳与香港更不同的是,香港由于它的特殊地位,产业空心化还能够通过高端服务业来支持,还能通过“特别行政区”这个窗口来获得一些资源,而没有工业的深圳呢,它的经济将走向何方,它的未来能靠什么?深圳想成为金融中心,但现在看来上海已经完全成为了世界的焦点;深圳想成为文化创意新城,但北京已经卷走大部分精英。
深圳既没有香港完备的体制、规则、自由港政策,不能为世界工厂提供高端服务;也没有上海那样充沛的人才储备,和天生的区位优势,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更没有北京的文化底蕴、以及权力上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深圳现在还是好好的将一些行业做精做透再说。
深圳整体环境已经不适合实业发展了,这是许多企业的共识,除了厂房限制,市、区、街道之间的协调不力,政府服务跟不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基地从2002年开始提出申请,耗时长达四五年之久,直到去年8月才批准动工,这完全不是曾经名扬天下的“深圳速度”。2007年6月,副市长张思平进行企业外迁专题调研,在与外迁企业座谈时,有些企业对深圳政府部门的评价是:在办事规范方面一流,但办事效率却不敢恭维,最后副市长也长叹一口气:“政府职能转变和效率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深圳经济是建立在众多成功企业的基础之上的,而土地价格上涨速度“扶摇直上九万里”让明星企业“华为”都目瞪口呆,另一方面,薪水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让打工仔“王石”也瞠目结舌,房价高了,人才走了,深圳已经在阻碍实业的正常崛起。
如果不是十分无奈,大多数企业也不会出走,每个企业在准备“奔走江湖”之前,也有着一番艰难抉择,能在一个熟悉地方“大展拳脚”,谁也不愿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一个出逃的企业家道出所有逃亡儿女的心声:深圳真是让我又爱又忧,爱的是产业配套无可挑剔,忧的是经营成本日渐高升,如果大量工业企业外迁,产业配套接不上,那这位曾经让人爱摹不已的情人,就已经明日黄花!而且深圳的公务员优越感太强,他们总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为深圳创造财富的企业,全没有想过自己薪水从何而来。深圳的制度竞争力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在政府管理服务方面,深圳被列倒数。政府管理成本至今高居不下,确已成为深圳最大症结。企业界对此早有不满,这几年来却不见有大的改进。有人说深圳的公务员是深圳最大的毒瘤当然有点过激,但盐田海关那些工作人员完全一幅老爷的派头也是事实,早上10点多才办公,下午你要是2点后去的话,他们烦躁的不得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真的会在深圳应验?它曾经的辉煌只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的象征,时代变迁世易时移,当改革的动力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时,深圳蓦然在21世纪一个秋天的早晨感觉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也有一部分企业出走珠三角的确是“展翅高飞”,深圳这座小庙的确是容不下这座尊神。但大多数出走的企业不是带着志得意满开疆拓土的豪气,而是壮士断胸腕的悲凄,可以想像,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走在中心公园干净清爽的街道上,莲花山上的晨雾扑面而来打湿了鼻尖,在这一瞬间人突然迷惘了,这是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还是误入哪一片落叶深处?在哪里,还能找到这样一个碧草茵茵的城市。
日期:2010-03-26 17:13:14
2.6人才篇:万恶的定理,劣币驱逐良币
那是一个梦想的年代:全国有1/2的硕士,1/2的博士聚集在这片面积为1948.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里,接纳了中国近一半最高端的人才。
随便招一个普通文员,外面就有100个靓丽的年轻大学生排队等候。国内百里难挑一的翻译,一个广告贴出去,前来应聘的比华尔街上的股民还多。
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上世纪20年代霓虹混杂的上海,更像是1990年左右的拉斯韦加斯。这里是野心家的集散地,也是探险家的集中营。这里是梦想者的大冶炉,也是有志者的踮脚石。
在这片土地上,富豪可以为自己的财富而骄傲,穷人可以为自己的梦想而自豪。哪天蒙混进了梅林关内,回到家乡就能以俯视一切的姿态高叫:深圳真好。
那时候的深圳,走在中国的最前沿;能在深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绝对会得到很多人的艳羡。民间奔走相告: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整个中国都在惊呼:孔雀东南飞。
那到底是一段怎样的岁月?
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
…………
那时,不是深圳在找寻人才,而是人才削尖了脑袋寻找深圳。
最有本事的,最傲气的,最敢闯的,最锐气的,最有才华的,最歪门邪道的,最三教九流的都到深圳来了,怎么可能没有人才。
而现在的深圳,她不再是一座理想之城,既得利益者已经开始勾勒无形围城。这里不再
是“孔雀”首选的城市。持续高烧的物价,高高在上的房价,已经渐渐褪去深圳头顶上诱人的光环,这里不再是诗人向往的麦田,不再是基督教徒的麦加,人才危机已经呈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