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国权力游戏的源代码》
第16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比如汉文帝十分宠幸的邓通,对丞相申屠嘉礼意怠慢;申屠嘉就发檄文让邓通来丞相府,准备惩罚他。邓通接信之后,不敢不去,与此同时赶紧叫人去给汉文帝通风报信。最后,汉文帝出面才把邓通从丞相府带出来。邓通见到汉文帝,第一句话就是:几为丞相所杀!但就是这样,汉文帝也不能拿申屠嘉问罪。
  汉景帝时,母亲窦太后提出皇后兄王信可以封侯,景帝却说这事得同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认为,按照传统制度无功不得封侯,皇后的哥哥也不能例外。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当时在同皇帝商量事情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坐着说话的,叫三公坐而论道。丞相的意见备受尊重,一般都是照准的;推荐官员,甚至一出仕就可以充任九卿、郡守品级的大官。朝中群臣甚至像内史(京都的最高官员)这样的高官,丞相认为有过失的都可以先斩后奏。

  汉景帝时期,开国的功臣死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出任丞相的陶青、刘舍都是功臣之子,属于汉室的“官二代”。汉武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借这些功臣死去之机,开始巩固自己的权力。他首先在全国征召文学之士,也就是贤良文学,从他们以及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文士中选拔贤才。和以前只是作为史官或者掌管档案不同,被选中的人陪伴在皇帝身边,帮助起草法令、文告等。比如汉武帝时,郡令唐蒙兴师动众,要进攻夜郎等西南夷国,以致巴蜀人民大为恐慌。汉武帝就让司马相如起草了《告巴蜀太守谴责唐蒙檄文》,表明这不是汉武帝的意思。此外,汉武帝还大胆提拔出身贫寒的人,像丞相公孙弘,年轻时因为家贫,曾经在海边牧猪,60岁才被起用;汲黯、主父偃的出身也差不多,后来都受重用。通过他们,汉武帝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统治集团。

  待续

日期:2010-03-27 23:50:02

  人才被选拔上来之后,汉武帝将少府属下一个主管文书档案的机构尚书(也叫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作为审阅公文、谋划政事、起草诏令的日常工作机关。在这里,汉武帝同他的这批智囊人物商议军国大事,形成所谓中朝(或称内朝),作出决定再交给外朝的丞相去公布执行。像朱买臣就是以文学之士入中朝,在朝廷上经常和丞相争论。当时的丞相公孙弘曾经呈上奏折,提议兴建朔方城抵抗匈奴,朱买臣表示反对,最后公孙弘也没能干成。

  外朝的设立是皇帝制衡手法上的一大创新,这样就把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关架空,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此后的执政大臣都得兼上领尚书事的名义,才能真正参与机要。霍光之后,由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大臣执掌朝政。比如汉昭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霍光废昌邑王刘贺,丞相杨敞事先都不知道。这时,丞相也就基本上只管百官,而不管皇帝的家务事了。

  ——走不出的“立储困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舜让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和禹让舜的儿子商为帝的过程。如果说中国历史最初的立储标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到后期则变为纯粹的父子相传的过家家游戏。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也同样是让他们最头痛的问题。这是因为,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就是如何把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顺利的传给自己的子孙,并且让自己的子孙万世千秋的传下去。

  待续 待续

日期:2010-03-27 23:53:09

  到了隋唐时期,储君制度发展的更加成熟,一般都是立嫡长为太子。
  例如唐朝,就专门建立了东宫,并配有东宫官属,太子贵为储君。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往往嫡长子的智慧、才干、功绩还不如他的兄弟,这就会引起他的兄弟觊觎他的皇储地位。隋唐相继发生了隋炀帝逼父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然后有逼父让位的事情。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并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过渡。
  李世民本人获得皇位继承权的过程靠的就是暴力夺权,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掉哥哥太子李建成之后从父亲李渊那里生抢过来的。但很快报应就临头了,到自己考虑皇位传承问题时,他就失去了当年打天下时的英雄气,不走豪放路线,转为优柔寡断。可以这么说在主动争取上岗和为了随自然规律被动下岗而预选接班人这两方面,李世民在上台下台的两回皇位交接时都没有起什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唐朝的皇位继承问题很多,是二三百年的大王朝里解决皇位继承最差的王朝之一。

  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长孙皇后所生,武德九年(626)十月被立为太子,当年他八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被废。李承乾被废原因复杂,罪状不少,比如行为不检点:过分“崇洋媚外”,整天热衷于仿效突厥人的习俗,穿突厥服装,说突厥语,住帐篷,最大的心愿居然是到突厥可汗手下当一个中层干部;经常和身边亲信偷盗百姓家的牛马,在自铸的大鼎里烹煮;酷爱声色犬马;生活奢侈;双性恋倾向。当然最要命的,还是谋反的罪名,据说他还豢养刺客和壮士百人,想要阴谋刺杀和他争夺太子地位的弟弟魏王李泰,后来又与侯君集等勾结谋反。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有人指控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子已经破了,性质也定了,李世民召集群臣,询问对李承乾的处理意见,几乎没有人敢回话。来济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个两全其美的意见被李世民采纳,这说明,李承乾被废虽然已经上纲到谋反的程度,其实根本并没有谋反的铁证,所以李承乾因为“谋反”罪失去皇太子身份,还可以保全性命。

  待续 待续

日期:2010-03-27 23:56:35

  太子李承乾的失利,首要问题是承乾自己表现很衰,但与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期望太高、宠遇太过也有直接关系。魏王李泰与承乾都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觉得李泰很像自己,很有才气,所以对他一贯纵容,最突出的就是支持他开门招贤,编纂大型地理书《括地志》。结果搞得天下有才之士纷纷来投奔,一时之间门庭如市。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好事,它暗藏的很可能是政治危机。李泰受宠还表现在他一个月从李世民那里领到的钱比皇太子还多。李世民体贴入微的关心爱护才是启发魏王李泰政治野心的关键,李世民有意无意重复的是他父亲李渊当年信任他培养他锻炼他直至把皇位都送给他的道路。

  贞观十年(636年),有这么一件事。有人上言说三品以上官员对魏王李泰不够尊重。这个小报告让李世民非常恼火,他把三品以上官员都召集来,发表重要讲话:“我可是限制我的儿子们,不让他们太嚣张。现在我听说你们对我儿子不太尊重?我要是纵容他们,难道还怕他们没有机会来修理你们吗?”
  李世民发出的这通无名邪火,让房玄龄以下众多官员相当恐惧,流着汗跪拜谢罪。满朝大臣也只有魏征一个还敢接话:“我看在朝大臣一定没有人敢轻视魏王。三品以上都是王公大臣,为陛下所尊重礼遇。魏王也没有折辱大臣的道理。隋文帝抬高皇子的地位,一品以下都要礼遇皇子,皇子经常对群臣无礼,这样的制度难道还有效法的必要吗?”魏徵一席话,李世民表面没有反驳,心里却未必真的服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