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远征---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记述》
第18节

作者: andyty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我们肯定知道的是,在几天前才从长期围困中解围的安提阿城,这个时候绝对不会剩下太多可以吃的东西。st老鼠的身价,正在底部蠢蠢欲动。
  所以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不是安提阿攻城战,而是安提阿守城战。

日期:2010-08-26 20:15:33

  对于十字军来说,形势并未比他们冲进城里之前好多少,在他们击退了6月7号的首轮攻袭之后,他们的给养已经所剩无几,科波哈已经将安提阿围成了一座死城。
  科波哈打算采取的同样也是最常见的攻城战略:让st老鼠开始从底部飙升,继而,不战而屈十字军之兵。
  亚历克修斯皇帝在这个时候,本来有很好的机会帮助解除十字军的艰难处境,希腊人已经趁十字军之东风收复了安纳托利亚的西部地区,而皇帝此时正带着大军向安提阿进军,看样子他是准备督促十字军遵守约定,把他们千辛万苦才拿下来的安提阿“还”给拜占庭帝国。不管怎样,当皇帝正带着大军兴冲冲的走在半路上的时候,遇到了前面说过的那位不辞而别的史蒂芬......以及其他一些逃兵,这些人告诉皇帝,安提阿已经被彻底围困,而十字军......简直毫无战胜的希望,安提阿随时都会被攻陷,此外,那些各地的穆斯林达尼什曼德们正在集结兵力,重整旗鼓。

  面对当前这种一支土耳其军队在自己前方,而另一支就在自己后方的的处境,亚历克修斯决定暂时淡定住自己的兴奋劲,带着大军打道回府。对于十字军来说,这意味着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见势不妙,把他们遗弃在穆斯林的包围圈里自生自灭。
  至于这位消息灵通的史蒂芬,他马上被非常牢固的钉在懦夫这个标签下,以至于他刚一回到法国,他的妻子就立刻觉得自己的丈夫简直就是个奇耻大辱,立刻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
  在我个人看来,这位大史已经无法用懦夫这个词来形容,我无法详细推敲当他怂恿亚历克修斯,这位向来算盘打的比交响乐团还响的皇帝弃处境正艰难的十字军于不顾时,是怎样一个心态。或许他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带着一大队人马逃离十字军是个英明举动,或许十字军被屠杀殆尽可以让他从一个懦夫变成一个幸存者......幸存者和逃兵常常听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管怎样,十字军就这样被独自扔在了科波哈大军的持续围困中,在这里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一个不那么光彩的对比:当奴隶被围困的时候,几路穆斯林大军前来增援,虽然他们最后都在十字军的强大战力之下退逃,但是他们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也同样给十字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损耗,甚至本来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敌对关系既公开又尖锐,尚可不计前嫌,全力援救。而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在听说领奖台可能要出事故的时候,毫不犹豫就选择了退军,以保存他那昂贵的宝贵军力,以及帝国自己的至高利益。

  甚至是,无论如何,十字军东征从本质上,至少有一个主要方面是对东罗马帝国的艰难处境的救援行动,这一点是东西欧洲之间的基本共识,我想不管怎样,皇帝还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忘记他写给拉丁人的求援信。
  当然我们大概还可以做出更深一步的解读,当尼西亚事件对十字军的心理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可能因此促使埃德萨事件发生的时候,埃德萨事件又反过来对希腊人的心理造成了同样多的负面影响,并促使皇帝决定撤军。按照同样的逻辑,皇帝的这个弃十字军于不顾的彻底背叛举动,大概还会继续引发出更进一步的事端,因为这个逻辑现在看起来已经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推测,新一起事端大概已经为时不远。
  穆斯林盟军领袖科波哈接下来开始做的,就是不断地对城内守军施加巨大压力,6月12日,穆斯林几乎成功夺取了一座塔楼。
  十字军们正在城内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而他们所做的,却比原来的那队守军好的多,他们拼死守住了城墙上连绵的400座塔楼,只是形势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好转,正如那位大史先生所描述的:毫无希望。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神迹,发生了。

日期:2010-08-26 21:10:17

  最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十字军的资料,发现楼主的文章基本上是以博伊西州立大学的Skip Knox教授的文章翻译过来的,只不过楼主中间加了一些插科打诨而已,我不否认楼主调侃的水平很高,不过对于文章的主体资料,最好还是注明来源吧。
  **********************************************************************
  对你这段话做点回复:
  1。当司马光没有在他的资治通鉴里注明原始资料来源的时候,我觉得我也没太大必要这样做,而在司马迁也没有这样做的前提下,我觉得我能理解司马光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我也希望你也能理解为什么我没这样做。在历史记录中苛求什么原创性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2。我的论述在一开始就说过,是参考西方学者的主流看法以及原始资料写出来的,这个原始资料并不意味着我有幸拿个放大镜去博物馆或者某位富豪的收藏库里查考原始文献,而同样来自国外学者的引述或者翻译。
  3。主体结构选择是因为在我的翻阅中,发现这个论述比较系统,而且比较干净,干净的意思是,除了史实论述,绝少其它主观性的东西,这正是我需要的,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且这个论述是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课程提出来的,其权威性和客观性可以信任。
  4。我所翻阅的资料远不止你现在所看到的这个,但对于一些过于细致或者繁琐的细节,没有在这个帖子里引用,除了我觉得较有意义的,所以我有第二个理由不做什么原帖出处的注明,因为这个不是转贴,这个也不是翻译贴,这个是正如题目所说的:十字军东征记述。而这个记述本身,你可以认为是原创的,就像易中天老师的那个品三国可以被看成原创的一样。

  5。你大概既没仔细看我这个论述贴,也没仔细看那位史学博士的原始课程,不然你不会说出我只会插科打诨这句话,尝试把两个帖子都看仔细了,然后找找我的帖子里有什么是博士的帖子里没有的,看看你能不能找得到。
  6。历史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记述传承的,有些还要引用民间传说,对于后代查看我们现代的历史,比我们查看中世纪以及古代的历史要简单,至少我们有了数码存贮技术,声音和影像都可以长时间保存。当然对于人为的遮蔽和扭曲,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各国历史中都有各种不解之谜,尤其是涉及到权利顶层的一些东西。所以对于史实本身的看法,大家可能都不同,至多可以说有一个主流看法,通常这也是公认的保持最大客观性的看法。这样的历史就摆在那里,如何审视,是需要个人素质和眼界的,我把这种审视称为解读,而你把我的解读称为插科打诨,当然你肯定把你自己的解读称为解读,这个无妨,但无妨的意思是对我而言,对你而言则不同,你该明白挑毛病永远比建造容易的多,而你现在能看到这个帖子,并可能从中得到益处,是因为我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还是业余时间和精力在免费写以及向大家提供这个帖子的内容,你应该对于这样的帖子的作者保持一个起码的尊重,而不是有点泛酸的吹毛求疵,实际上如果你觉得这种历史论述很简单你完全可以自己写个帖子,并注明翻译或者转贴,或者资料来源。

  7。对真相的记述,无论是历史还是新闻,最客观的方法只有一种:完整表述事实真相,之后写出对这段真相的解读。也就是先客观再主观,这样既能让大家明白论述者的看法,也能让大家产生并保持自己的看法,避免主观引导。这是我在采用的方式,看来这种方式不大合你的胃口。
  8。治史入门课程第一课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条:历史是历史,所有的历史记述都有其资料来源,可能是笔录也可能是口述并可能是民间传说,历史记录本身没有原创性可言。解读是解读,解读是对主流承认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说,继而得到一些有益的总结和反省,解读是必须原创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