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遭受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美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面临分崩离析的险境,国际上多个国家公开指责美国,质疑美国的信用。形形色色的预言家和分析师,包括投资大师罗杰斯在内,从多个角度唱衰美国,冠以“债务帝国”,“美元泡沫”,“清算美国”,“美国溃亡”等等大帽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金融危机最恐慌的阶段,作为风暴中心的美元却出现了贬值六年来的绝地反弹,恐慌万分的投资者纷纷抛售各类风险资产,包括一直被认为高收益的新兴市场资产,一窝蜂地冲向美国国债市场,美元指数从最低点71附近最高涨到88。这种反常现象恰恰说明,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市场,美元依然是最受信任的货币,美国国债依然是所有资产的最后“安全港湾”。
美元指数在金融危机恐慌时显著上升
图表数据来源:彭博资讯。
近现代史上美国曾经面临多次危机,无数人曾经多次唱衰美国。
第一次,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经济面临崩溃境地。
第二次,耳熟能详的“垂死腐朽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三次,苏联1957年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美国惊恐万分。
第四次,上世纪60年代美国深陷越战泥淖,“美国衰落论”者萨缪尔•亨廷顿预言美国将在2000年没落。
第五次,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和美国出现的滞涨局面,美帝没落论流行一时。
第六次,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迅速崛起,日本产品横扫美国市场,全世界向日本人取经,日本人的风头远远盖过了美国。
第七次,1987年,保罗•肯尼迪的名著《大国的兴衰》面世后,“美国衰落论”再起。
第八次,2001年美国科技网泡沫破裂和911恐怖袭击,美国必将衰亡论又盛行一时。
最近一次,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式资本主义要终结,美国正在建设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云云。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每一次有很多人幸灾乐祸地希望美国衰落,期盼美国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但这种期盼数十年来带给期盼者的永远是失望。美国凭借其制度的良好弹性、超强的纠错能力、社会动态包容性,不断地更新、升级自身能力,每一次总是让唱衰者们目瞪口呆,咬牙切齿。
韩国人白天到大街上扯着嗓子喊“打到美国,美国人滚出韩国”的口号,甚至切指明志,恨不得画个圈圈诅咒美国,不过晚上回家还是挑灯夜战备考托福,争取早日奔赴万恶的美利坚。
每一次看似衰落的美国站起来之后反而比之前更强大,这一点清晰地反应在美元不断向世界渗透上。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同意用美元结算石油,石油价格越高,石油美元占用资金就越多,美元牢牢占据了核心能源市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借钱给拉丁美洲国家助其建设,不过80年代初美国大幅提升利率,美元迅速升值,借美元债务的国家一个个被债务拖垮。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资产泡沫疯狂上涨,自以为财大气粗的日本人把大把的日元换成美元去购买美国高价资产,替美国投机分子解套,顺便把从美国辛苦赚来的美元还给美国。
1971年布莱顿森林体系破产之后,虚拟经济和资产泡沫登上舞台,全球投资客狂炒虚拟经济,玩弄衍生产品,数以百万亿计的美元成为了赌博筹码。
美元搞垮拉丁美洲之后,90年代东南亚迅速崛起,美国找准东南亚的漏洞,1997年搞出金融危机,用危机证明这些国家的危机是因为外汇储备不够,所以亚洲国家出卖劳动力和资产拼命积累外汇储备,又有几万亿美元落入了美国腰包。
科技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对内玩资产泡沫债务游戏,对外搞起了打白条买现货的“永动机游戏”,花花绿绿的美钞和一张张国债换来的美国人几年的幸福生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一下子把利率降低到了零附近,但需要大把美元的国家有的是,美元继续可以源源不断流向世界,为美国换来真金白银。这次美元估计盯上了商品。
无论怎么玩,美元的渗透地域和渗透产品范围一直在扩大,美国的实力丝毫未见有真正的下滑。
危机之中,美元依然是全球央行外储的首选,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预言家们宣扬的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的局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第二季度末,美元储备占全球已知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总额的62.8%(详见第六章第四节)。历史上美元资产比重处于低位要追溯到1996年,但当时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比例依然高达62.1%。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制度和文化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变能力。危机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诞生,清晰地表明美国政治制度的开明、弹性和进步性,美国并没有出现历史上强国后期普遍出现的制度僵化问题。美国很快从危机中学到了教训,并采取了积极行动改正之前的错误。以严厉惩罚股东为主的有序破产处理受损金融机构和三大汽车制造商,针对金融监管漏洞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针对贫富分化问题采取打击避税天堂和向富人征税措施,改革步履沉重的医疗保险体系,增加政府对落后基础设施的投入等等。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虽然这次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路与20年前的日本有点类似,但是我认为美国绝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首先,日本泡沫经济时期,除了金融企业疯狂追逐泡沫盛宴之外,相当数量的非金融企业同样高杠杆参与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例如丰田、日产、松下和夏普等大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都是金融投机的大户。日本经济特有的传统——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的习惯更是进一步恶化了泡沫的蔓延。在泡沫后期,日本金融投资金额占比超过GDP的70%。与日本不同的是,在本次房地产泡沫中,除了金融企业,绝大多数美国的非金融企业并没有高杠杆参与房地产泡沫,更没有出现金融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大规模投机“共舞”行为,因此危机过后,美国不会像日本那样产生大量的“僵尸企业”。另外,美国具有日本所没有的巨大资源,例如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美元就是美国源源不断的财源。美国轻松操纵美元汇率就可以把自身的债务危机的大部分转移给全世界持有美元的投资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