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人品德上,他克身自约,籴食逮给,深执谦退,推诚让位,惟国家之统,揖大福之恩,事事谦退,动而固辞;
在化民教众上,他增修雅素以命下国,逡俭隆约以矫世俗,割财损家以帅群下,弥躬执乎以逮公卿,教子尊学以隆国化;
在对待群僚上,开门延士,下及白屋,娄省朝政,综管众治,亲见牧守以下,考迹雅素,审知白黑;
在执政能力上,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填安国家,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用现代话讲,就是追悼会上常听到的十六个字——大公无私,一心向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充分表现在两件具体的事例中。
一是为汉平帝选择皇后。
在今天,11岁的娃娃还只是孩子。而在汉时,11岁的刘衎却已经不被看成孩童,因为他有个更庄重的称谓,皇帝。帝王11岁还没有皇后,即长秋宫未建,掖廷媵未充,那直接影响的是皇嗣诞生与国基稳定。所以,公元三年王莽上书,请求按照《五经》本义,定婚娶之礼,博采两位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嫡子女者,为皇帝选亲。
结果,呈上来的候选名单里,多数是王姓一家的女儿,当然也包括王莽的女儿。王莽立即上书太后说,我自己没有德行,女儿材质低劣,不宜与众女并采。王政君马上下诏: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立刻,朝野哗然,舆论汹汹,大家感到很不公平,自发地组织成请愿队伍,前去为王莽抱不平。
《资治通鉴?汉纪27》记录了这次群众运动: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安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
最终,王莽女儿成为惟一的皇后人选。
在这闹哄哄的上书请愿之中,公卿中有人在拍马,这自然是有的,但公众上书却是自发的,没有暗箱操作,否则对王莽心有成见的班固不会不提到。而且,王莽的深辞推让没有半点虚假。皇后之尊侔于天子,这个机会千载千载难逢,然而王莽在自己女儿被列为首选情况下,却坚持谦退,动而固辞,你说这是什么精神?
其二是吕宽事件。
汉平帝刘衎即位后,王莽就深刻认识到前朝汉哀帝继祚后,丁、傅外家大肆扰乱国政的前车之鉴,所以派人拜平帝生母卫氏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卫玄爵关内侯,附加条件是,都必须留在中山,不得到京师。
王莽儿子王宇不懂得这些,他只是认为父亲这样人为硬性隔绝皇帝与卫氏,将来皇帝长大后会怨恨于王家,所以自作聪明地偷偷与卫宝通书,让卫氏写信央求到京师,王莽置若罔闻,坚决不听。
小王看来有意与老王过不去,他找来老师吴章,大舅哥吕宽商量此事。吴章认为王莽不可直言规谏,但是他喜鬼好神,可以装神弄鬼吓他一吓,用这种方式让他归政于卫氏。吕宽于是带着鸡血之类的秽物,夜深人静之时,在安汉公宅第大门上尽兴地涂鸦了一回。估计作品还没进行完,被抓现行。
震怒的王莽大义灭亲,将儿子送入狱中,王宇饮药死。王宇妻子此时有孕在身,也被捕入狱,产子之后杀之。随后,王莽诛灭卫氏,穷治吕宽之狱,由此牵连出郡国向来非议的人,其中包括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平阿侯仁,逼迫他们自杀。死者以百数,海内震动。
王莽因此喟然愤发,作书八篇,以戒王氏子孙。后来这八篇文章被最高统帅颁布郡国,命令学官与《孝经》一起教授学生。
为帝室不敢顾私,不以亲亲害尊尊,这是当时人对他的评价。
日期:2011-12-16 09:47:40
三
在中国历史上,孟子一直以亚圣的慈祥面貌端坐于人心的。
而在西汉末年之人的心目中,王莽就是转世的圣人,是高尚人格的代表,是道德的集大成者,是美的化身。
天子聘王莽女为皇后,群臣说按古制,应该封皇后父亲百里,请将新野的田地二万五千六百顷封给王莽,凑够满百里。王莽诚恳谢绝,说我女儿本来不足以配至尊,现在小女若确实能奉称圣德,我就心满意足了,现有的采邑足以供我家朝贡之用,不必再增加封地,于是退还。群臣又说,按古制聘皇后应该用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坚决辞让,最后接受了四千万,并且将其中的三千三百万赠予其余同时受聘的另外十一媵家里。群臣又说了,“皇后受的聘礼与群妾没有区别。”王太后再次下诏,再增加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王莽再次将其中的一千万分给王家九族中的贫穷者。
上次是大司徒陈崇,这次是太保王舜站出来讴歌王莽。他认为殷之伊尹、周之周公生有大赏,终为宗臣,王莽至德大贤也应该有过上公之赏。此时民间上书的人有8000人,都说应该加赏王莽。
王太后决定听从民意,将先前赏给王莽又被退回的封地再次赏赐,加封王莽宰衡,位居上公。同时,赐王莽母亲为功显君,封王莽儿子王安、王临为侯。
王莽叩头流涕坚决辞让,只愿接受母亲的封号,别的一概不接受。以太师孔光为首的大臣们纷纷对太后说,“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万般无奈之中,王莽只得接受。公元四年,王莽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
而在此前两年,西方罗马元老院刚刚集体通过决议,封屋大维“祖国之父”称号。
位居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王莽,没有作威作福,也没有不可一世,而是将视线聚焦到礼乐文化上。那里,存放着他不灭的梦想。
《资治通鉴?汉纪28》载:“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壹异说云。”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捷克总统哈维尔,虽然他拥有极其耀眼的头衔,但是历史永远记得他是一位促成了后极权主义结束的思想家与实践家,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让他的百姓能享受来自权力顶峰的美丽思想,教导人们如何在后极权主义社会尊严地生活,做一个真正的人。
他在1990年新年致辞中勇敢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上被污染的环境之中,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因为我们习惯于口是心非。我梦想的是一个独立、自信、民主、拥有繁荣的经济和社会公正的共和国,简言之,是服务于个人并因此希望个人也来为其服务的富有人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内,人们都受过完整的、良好的教育。”
在王莽的政治构想中,尊儒复古,以礼化世,以仁育心,以栽植文化驱除心灵沙漠,从而建立文质彬彬的礼乐社会,这才是最终目的。
而眼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