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隋唐英雄传》
第31节

作者: 北溟玉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3-05 08:39:24

  5. 攻拔霍邑
  三万义军一路西进,于十四日抵达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前方五十里处便是卫文升等人为他们设置的第一道障碍——霍邑(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十六里)。大隋虎牙郎将宋老生及其麾下两万铁骑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义军,宋老生选择了坚守。千万别以为他胆子小,事实上老宋有自己的小九九:一来,义军士气正盛且人数占优,若与之硬碰硬,恐怕是自讨苦吃;二来,义军远道而来,粮草肯定撑不了几天,一旦耗尽,士气必定衰落,届时,他就会率军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歼灭之。

  然而,有一点,宋老生却是万万没有料到,那就是:老天爷居然会站出来帮他。一场连绵的夏雨竟然不期而至,而且看样子短期内根本就没有停的意思。大雨滂沱,道路湿滑,仗根本没法打。宋老生无所谓,乐得婴城自守,养精蓄锐。
  城外的李渊可就苦逼了。宋老生估计得没错,李渊确实没带多少粮食。老李本指望着迅速打下霍邑,就地补充给养,岂料竟被一场大雨给搅黄了。眼看着三万多人马坐吃山空,李渊如坐针毡。没办法,他只得命人回晋阳运粮。
  运粮队刚走,始毕可汗的使者就来了。话说刘文静抵达突厥以后,将李渊的意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始毕可汗:“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说实话,这句话的厚颜无耻程度足可与老佛爷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较高下。但考虑到老李只是在放空炮,咱就不与他计较了。什么,金银财宝都归我?始毕可汗见李渊居然开出这么高的价码,都快乐疯了,立刻派使者先行赶到霍邑,通知李渊:突厥军队已经上路了。

  这算个好消息,但这个好消息仍然解不开李渊的愁思,因为雨一直下。再这么耗下去,粮草就真得要用光了。李渊是白天想,夜里盼,就等着放晴呢,但老天爷似乎和他杠上了,就是不给面子。李渊急得像热锅上的小蚂蚁,团团转。
  话说这日,一名军校呈入了一篇檄文。李渊打开一看,赫然是瓦岗军一哥李密发布的声讨隋炀帝的檄文。
  原来啊,李密自当上魏公以后,即对东都方面发动了大举进攻。双方围绕回洛仓展开激烈争夺。四月二十七日,李密做了一件名扬千古的伟大举动:他让部下祖君彦起草了一份檄文,细数隋炀帝的十宗罪,并公告天下。
  祖君彦乃有隋一代天下闻名的大才子,文字功底相当了得,这篇檄文被他写得文采飞扬,酣畅淋漓。在檄文中,祖君彦书列了隋炀帝弑父、乱伦、嗜酒、劳民、滥赋、兴役、征辽、滥诛、卖官、无信等十大罪恶,并指出:“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最给力的是最后一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愿择有德以为天下君,仗义讨贼,共安天下。”没错,成语“罄竹难书”就是出自于此。

  李渊看到此处,也不由得拍案叫好。但再看文尾所署的年月日,竟然是永平元年四月二十七日,老李当时就怒了,好你个李密啊,真够嚣张的,居然都建元了,下一步是不是该称帝了?生过气之后,李渊却动了一个念头:招降李密。
  说实话,这个念头着实有点儿可笑。要知道,老李刚刚起兵,手下满打满算只有三万多人马。且不说李密了,就是王薄、郝孝德这些不入流的小角色,手下人马都是他的好几倍。在这样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李渊目前根本排不上个儿。
  现在,这个排不上个儿的人却想招募天下最大的造反派头头李密。他凭啥?凭交情!啥交情,同僚之情吗?不是,世交之情!
  小玉在前文中曾提过,李渊的爷爷李虎是北周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其实,八根大柱子当中还有一个姓李的,名叫李弼。这个李弼就是李密的曾祖父。自李虎、李弼这一代起,两个李家就结下了深厚的交情,延续至今已近百年。按资排辈,李密理应称呼李渊一声“世叔”。
  李渊就想凭这份交情将李密拉过来,他让部下温大雅给李密写了一封信,希望李密能归附他。
  李密看完信之后就笑了,你手下才几万人啊,居然想招降我这个反隋盟主,真是可笑之极。略一思考,他便命祖君彦回了一封信给李渊:“我和哥(注意,没有叫叔)你虽然家世不同,但咱们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自认才德微薄,但是四海之内的英雄偏要公推我当盟主。如果能和哥你相互扶持,同心协力,干掉隋炀帝这个大坏蛋,岂不是盛事一桩吗?” 李密还提了一个具体建议:让老李亲自率领数千骑兵到河内郡结盟。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是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我是不会臣服你的;第二,你应该臣服我。

  李渊接到信后,着实费了一番踌躇。答应吧?不行,自己在起兵时信誓旦旦地向天下宣称:只反暴君,不反大隋。虽说是装大瓣蒜,可是如果真和这个重量级造反头头结盟的话,那就相当于自己抽了自己一个响亮的大耳光,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在西进的路途上也会平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不答应吧?也不行,你看李密连叔都不叫了,已经动了暗火,如果不答应,万一他率军杀过来怎么办?

  是啊,怎么办?这么办!
  李渊对部下们说:“李密这个人妄自尊大,不是简简单单一封书信就能招来的(你才知道)。如果我们马上与他断绝来往,只会多树一个敌人。我看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他,使他心志骄横,让他替我们牵制东都之兵。这样,我们就可以专心一意地西征了。待到关中平定以后,我们一边养精蓄锐,一边静看鹬蚌相争,再坐收渔人之利也不迟。”
  众人都说好。于是,老李又让温大雅回了一封信给李密。在信中,他“推心置腹”地说:自己生是隋朝的人,死是隋朝的鬼,如今社稷倾斜,危在旦夕,他也看出大隋的覆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做为一个世代蒙受浩荡皇恩的忠臣,他愿意做最后的努力。虽说现在遭到了隋军的误解,但他相信误会是一定会消除的。
  当然,这样说明显是把自己摆到李密的对立面了。于是,李渊又话锋一转,说自己才具微薄,只想为大隋抛洒一腔热血,没有其他的野心。他还大拍李密的马屁,说什么“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其实,整封信当中,具有实质内涵的就是八个字儿:“盟津之会,未暇卜期。”啥意思呢?河内结盟我是去不了了。
  李密收到了李渊的信。在读信时,他依稀看到了眼泛泪光、满目真诚的李渊在对他说:“弟弟,你可要好好干啊!”在李渊忽悠大法加马屁神功的冲击下,一代枭雄李密马上被轰得五迷三道,不知南北东西。喜令智昏的他甚至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于是,李密默许李渊向大兴进发,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了东都方面。
  李渊可以摆得平李密,却摆不平老天爷,大雨还是没有停的意思。义军也是义军他妈生的,眼看着马上要缺粮断饷了,军心开始浮动。一时间,流言四起,最大的一个流言是这么说的:刘文静没有搞定突厥人,始毕可汗正和刘武周策划着趁虚攻打晋阳呢。
  种种流言好似火上浇油一般,把李渊折腾得死去活来。眼见困难越来越大,撤兵的念头也开始浮上李渊的心头。他觉得,再这么拖下去,就会造成进不能过霍邑、退不能回晋阳的危险局面,与其这样,还不如暂且退回晋阳,伺机而动。
  裴寂等人也和李渊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当前面临着四个隐患:首先,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隋将中的佼佼者,均非易于之辈;其次,李密这个人言行不一,他嘴上虽然说要联合,但内心恐怕不是这么想的;又次,突厥人重利轻义,谁给他们甜头,他们就跟谁好,保不准啥时候会在背后来一刀,不靠谱;最后,马邑的刘武周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正琢磨着怎么吞掉晋阳呢。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们也建议李渊暂时回撤晋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