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花样和草样年华》
第4节

作者: 寒江雨雪隐
收藏本书TXT下载
  章惇破釜沉舟,慷慨陈词:“本朝太祖的母亲杜太后是母范之正,临终前遗言,让太祖百年后传位于同母弟太宗,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他把礼律说得很具体,强调“同母弟”,以杜太后来压向太后。
  向太后见他搬出了杜太后,感到这个“政坛刺客”真是名不虚传。直接否定杜太后说不过去,向太后就避实击虚,用神宗、哲宗两任皇帝来抬举端王,拉老虎皮做大旗。太后用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神宗生前曾经说过,端王有福寿相,且仁孝,与诸子不同。大行皇帝也有遗言,说立端王为嗣君!”

  话虽说得舒缓,但字字千钧,含意是:谁要不听就是抗旨,大逆不道。如今她的话最有权威性,只有她才能与两任天子谈论这一重大国事,你们算老几啊?
  一股怒火直冲宰相斗牛!老向,人不可无耻到这种地步!神宗归天时,赵佶才二三岁,如何断言将来仁孝福寿?大行皇帝历来喜欢简王,从昨晚起他就昏迷不醒,怎么可能说传位给端王?
  谎言,卑鄙的谎言!
  老太婆,你以为搬出两任皇帝就能吓唬住章大宰相吗?你错了。章大伯气性刚强,即使在高太皇太后听政时候,他照样上疏批驳司马光,当朝舌战吕公著,结果被贬汝州。当政后,起用新党,整治旧党,活人收拾完了收拾死人,竟然劝哲宗对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等去世重臣掘棺鞭尸!西夏凶悍,但照样被章大丞相扫荡逼和。他是大宋官员中的另类,难得的硬骨头。

  眼看大势已去,即将形成决议,他心想:作为身受两朝厚恩的大臣,在紧要关头应该坚守信念,挺身而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章宰相大声疾呼,发出时代的最强音:“端王言行轻佻,不可君临天下!立嗣关系到国运,稍一不慎,我们就会辜负皇恩,愧对列祖列宗亿万黎民!”
  铿锵有力,响彻殿廷上下,震撼人心。25年后,血淋淋的事实无情、准确地验证了他的结论。
  太后没有想到他居然玩命,存心跟他磕上了,竟然当众揭露端王致命的弱点。这不是打她的老脸吗?
  端王这些缺点向太后是否知道?当然知道,她也不是傻子聋子和瞎子。假如不知,她会把自己身边的郑、王两个美女押班送给当了皇帝的赵佶?会垂帘听政7个月?何况她的耳目也不少。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端王这个小白脸那么招人喜欢,向太后早就把他当亲生儿子对待了。小事清楚,大事糊涂。50来岁的老太太,挑选皇帝不是挑选谁长的好,会来事情,而是要选择高素质的政治家。

  宋真宗朝名相向敏中啊,您地下有灵,也该像大宋列祖列宗那样,狠很地抽您这个曾孙女了。
  她一腔愠怒,却也无可奈何。章是百官之首,话语权很大,而且说的也在理。让这样的轻佻浮浪少年做一国之君主,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她紧张地在忖度着如何回敬。
  假如其他几个执政官能坚持原则,维护真理,则大宋朝幸甚,黎民幸甚。但是中国人帮闲的多,容易出汉奸。所以清朝几十万人,竟然能摧枯拉朽,横扫中原,管理亿万汉人,坐了200多年的江山。老鬼子东史郎在他的回忆录里,就很鄙夷地指出帮闲这样的小人。
  章的死对头,老谋深算的官场老手曾布,就是这样的帮闲,他终于等到大显身手的最佳时刻。先向老太婆表忠心,大声陈言:“章丞相自作主张,立谁为君,没有和我们商量过。我真诚服膺大行皇帝的遗命!太后谕旨睿哲圣明,为王朝选定了仁厚孝敬的嗣君,臣竭诚拥戴!”
  此时内心最为矛盾痛楚徘徊的莫过于蔡卞了。他完全理解章惇的大声疾呼,认为确实在理。简王热衷于新法,人品也好,理应受策立,端王确实不适合继承大统。自己作为王相公丨安丨石的传人理应支持左相。
  但是拥立简王是宰相先提出来的,假如简王成了皇帝,首先要重奖宰相,自己得不到多少好处。而支持太后立端王,则可以在赵佶那里讨个人情。这就是典型的利益风险博弈权衡,他在政治操守上,比章差距天壤。
  先遵旨,静观待变,保住尚书左丞的位子再说。他表态遵从太后谕旨之后,许将也是处于相同的心理,说了类似的话。

  章还想申辩,曾布厉声喝道:章惇听从太后处治!
  4:1。
  回天乏力。章相公感到在紧要关头中了曾布的暗箭,又被蔡卞出卖了,只好沉默。
  赵佶这丫的确实有点“福寿相”。假如哲宗别贪欲,身体别那么虚弱,假如他偶儿子,假如他早立接班人,假如曾蔡等执政像老章那样原则性强,假如没有向太后,假如向太后不是那么挺他,等等,只要有一个“假如”成立,那就没有轻佻小子的25年皇帝运。那么多的女性就不会遭殃,大宋也不会亡国。
  但历史没有“假如”,只有实实在在地往前行。

  神圣的大宋常委会(廷议)胜利闭幕。太后传令,宣翰林学士承旨蔡京据廷议起草大行皇帝《元符遗制》,并立即召见五位亲王。

日期:2008-12-19 21:09:22

  4.扶上马再送一程
  话说向太后急召五位亲王,时过不久,内侍禀告别的亲王已来,惟有端王请假未到。从政奏告后,向太后焦虑万分,小崽子,你这不是给老娘屁股里塞棒槌嘛!别的时候浪荡散漫,现在居然还这样?!前几天就通知他在王府静居待命,关键时刻却不见踪影,实在太不像话!她让亲信黄经臣前去传令,如不来就强扶上马。
  章惇等执政官们见此情形,都在心想:在宫廷上下痛哭大行皇帝之时,端王早朝时一再敦请都不来,这叫“仁孝福寿”吗?不难想象,他在登基后会怎样?这样的轻浮子弟,怎么可以做一国之主啊?但没办法,向太后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真正符合条件的简王,太后说他不行,行也不行。
  在大家的焦虑等待中,脸色灰暗眼袋浮肿的端王终于来了。看来昨晚在美女醇酒的陪伴下,过了一个充实的幸福时光。
  步入福宁殿,执政官们后面随行。见了章相公,他身子侧立揖礼恭敬,又向入内省都知等人致礼。到了大行皇帝寝阁帘前,见向太后坐帘下,神情严肃地宣谕组织上的决定,命端王于灵前即帝位。端王惶恐安,再三推辞。诸执政开言相劝,说这是天命所归,为了宗庙社稷不应再辞,随即传令取皇冠龙袍。平时威严不可一世的左相、执政官以及耀武扬威的亲卫和都知等跪满一地,山呼万岁声此起彼伏。19岁的风流公子才意识到,自己突然间已成了皇帝。呵呵,真滑稽。昨晚还在歌楼搂着美女作乐,几个时辰就变成皇帝了,这也太令人理解不了啊。由此可看出,那些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神仙下凡之类的鬼话是何等的荒谬。

  端王府女眷已来,顺国夫人在内东门候旨。赵佶传令入内。姬妾共计四十八人。端王建府才二年多,可他居然有妻妾近五十人,可见这小伙子战斗力极强。
  向太后也感觉很尴尬,但是这娃长的脸色如凝固的牛奶,齿白唇红,还会来事,老身已经把他当成儿子了,而儿子永远是自己的好。她做了个顺水人情,将身边的郑、王两个押班赏赐给嗣君,让她俩协助新皇后执掌后宫,两个美女欢天喜地。一表人才的端王每次来见太后,都要和她俩拉近乎,甚至还动手动脚。如今终于攀上高树,此生幸福无比也。却不知福是祸联系在一起的。25年后,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在她们头上,原因正是因为眼前这个万岁。

  向太后的亲信黄经臣悄悄告诉赵佶,章惇说他为人轻佻,不可君临天下。这位身经两朝的执政大臣德高望重,做事也心狠手辣,目前仍大权在握,该如何对付?
  这点困难难不倒大宋新皇帝。赵佶想,你老章厉害,但在太后面前,你还是个小人物。寡人请来阎王压小鬼---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重大国事,借重太后的权威来发号施令,弹压重臣。
  执政们不以为然:从未听说成年的皇帝还需要太后垂帘听政。
  但是向太后对这个”爱子“向来是袒护的,何况这还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在帘内传出话来;“官家已年长,已能自己处理国事。但他一再拜求,姑且从其所请。等到国事稍定,立即还政。”
  呵呵,一副我不干全国人民不答应的架势。
  皇帝与太后既然意见一致,那就是神圣的法律,执政们于是召来蔡翰林,在《元符遗制》中补写了此项内容。

日期:2008-12-20 9:10:0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