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28 21:21:19
把会计这部分再普及一下。因为你看账的时候,要知道你手里拿的账是及早什么业务的,所以了解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书上对会计科目都是用术语讲的,我用口语讲解一下。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1. 现金:就是出纳库存里的现金,《准则》里就叫“库存现金”。
2.银行存款:企业开户行里的存款。
3.材料: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包装物等。《准则》叫“原材料”。
4.低值易耗品:比固定资产价值低的物品。《准则》把它放在“周转材料”里了,小制度里没有这个科目。
5.库存商品:工业是指加工后的验收入库的产成品,商业是指购进后办理入库的可供出售的商品。
6.应收账款:因为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对方欠我们的款项。
7. 委托加工物资: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物资。
8.委托代销商品: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
9.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以外的应收款,比如个人欠款。
日期:2010-01-28 21:22:48
10.固定资产:为生产经营的需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的资产。比如厂房、设备等。如果你购买的工艺品,虽然使用年限超过一年,价值也较高,但不是生产上用不着,就不能算固定资产。
11.累计折旧:针对固定资产计算的磨损额,按月计提,按着受益单位,分摊到相应费用里。车间的折旧计入产品成本里,销售部门使用的放在营业费用里,管理部门使用的放在管理费用里。税法规定,不同的固定资产有不同的最低折旧年限。
12.固定资产清理:这是过度科目,只有在固定资产处理的时候,暂时放在这里核算,然后看是赔了还是赚了,再统一转到营业外收支里。赔了就是营业外支出,赚了就是营业外收入。
13.在建工程:本企业安装设备或者建房屋的时候,建造期间先在这里核算,能使用了再转到“固定资产”里。建筑公司建厂房在“工程施工”里核算。
14.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跟固定资产的核算差不多,也要按年限摊销,税法规定一般是十年。
15. 长期待摊费用:费用已经支出,需要摊销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
这些科目,你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嘛。
今天先把这些看懂了,明天发负债类的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日期:2010-01-29 20:20:25
接着来: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
1.短期借款: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来的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需要支付利息的各种借款。
2.应付账款: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欠对方的款项。
3.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以外的各种应付款。
4. 应付工资:应该支付给员工的工资。
5. 应交税金:应该交给税务机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个人所得税等,先在这里挂着,交完再转出去。
6.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住房公积金、文化事业建设费在这里核算。
《准则》把所有的税金及附加税都放在“应交税费”科目里了,《小制度》还是分上面两个科目核算。
7.应付利润:年底企业有净利润的时候,准备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
日期:2010-01-29 20:21:18
(三)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
1.实收资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一般指注册资金。
2.资本公积: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注册资金的部分,还有外币汇差收入,以及接受捐赠的资金。
3.盈余公积:年底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作为企业的积累。法律上规定必须按净利润的10%计提,企业还可以自行规定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当盈余公积达到实收资本的50%时可以不计提了。这部分钱可以用来补亏,还可以分配红利,或者转增资本金。
4.本年利润:当期的盈利或亏损都在这里反映。
5.利润分配:到了年底,交完所得税,把净利润或者净亏损额都放在这里核算。
关于转增资本金的问题,解释一下。
当企业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时你想扩大企业经营范围,这是就可以转增资本金,其实就是增加注册资本。
这时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惊醒审计,认为你的这些资金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是否真实,一切没问题了,就可以按着投资者的比例进行增加注册资本,在会计上叫实收资本。
日期:2010-01-29 20:24:12
(四)成本类会计科目
1.生产成本:为了加工产品消耗的所有费用。包括原材料、工人的工资、设备的折旧费、水电能源等。
2.制造费用: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车间的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这些到了月末都要转到“生产成本”里,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在小企业,如果产品单一,可以把制造费用直接做成“生产费用”,但不可以把期间费用放进去,那样成本就不准了。
日期:2010-01-29 20:25:47
(五)损益类会计科目
1.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2.主营业务成本:和收入配套的成本,工业是生产成品的成本,商业就是购进商品的成本。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活动中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4.其他业务收入: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等收入。
5.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收入配套的成本支出,包括相关的税金和附加。
《准则》把其他业务的成本放在“其他业务成本”里,税金放在 “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里,分别核算。
6.营业外收入: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净收益、罚款净收入等,是偶尔的,不是经常性的。
7.营业外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非常损失等。和营业外收入正好相反,赚了放在营业外收入里,亏了放在营业外支出里。
8.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包括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工费和差旅费等。还有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职工教育经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等。
9. 营业费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福利费、业务费等。
商品流通企业可以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一并在这里核算。
《准则》叫“销售费用”,核算内容一样。
10. 财务费用:为了筹集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失、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11.所得税:根据纳税所得计算的企业所得税,算是一项费用。
《准则》就叫“所得税费用”,很直观。
说了这么多,很考验你的记忆力吧。别说是你,就是学会计的,也没有一下子就记住的。有的会计业务不熟,可能会造成会计科目的混淆,其实是对会计科目掌握的不准。
这些科目,都是会计日常用的,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包揽着一项企业的业务,没有重复的,都是各尽其责,互不干扰。工作中遇到什么业务,就相应地使用什么科目,应该信手拈来。你记不住没关系,知道他们怎么称呼、都核算什么就行了——其实科目掌握这么多就够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