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张作霖与其所处的风云时代》
第37节作者:
待到花儿开时 针对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的暗杀活动是由革命党人吴樾亲自实施的,革命党人的目的是:眼看清廷实施新政,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好的起色,照这样下去,大清国是有变得强盛的可能的,不过作为革命党的吴樾和孙岳是坚决的推翻满清重建汉人共和体制的号召者,所以他决定实施这次暗杀活动。慈禧太后态度很坚决,换掉了受伤的两位大臣,出洋考察的活动照常进行,这次考察非常仔细,历时一年半,连西方的动物园、公共厕所也参观了。五大臣回国后得出结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君主立宪制度更适合中国国情!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第二天下令进行管制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喊口号,大唱赞歌的折腾后,原来各部13名主管官员由满族、汉族平分秋色,变成满族9人汉族4人。地方巡抚最有实力的袁世凯和张之洞也被明升暗降的调为军机大臣,立宪派本想经过立宪,限制满族权力,实现权力制衡互相监督。没有想到经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预备仿行立宪,成为满族人抓权的方法。一时间天下舆论汹汹,立宪派很是失望。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的革命党又举行了大大小小的几次起义,结果都失败了。就在这大清国一边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新政,一边革命党愈挫愈勇的造反轰动中,时间到了1908年。
1908年11月14日,北京的冬天已经很寒冷了,一片灰蒙蒙的天气笼罩着北京城,这天傍晚,在中南海瀛台,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突然被发现死在含元殿。临终没有一个人在身边,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死去多时。这位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皇帝,从小没有享受到一点人间的父母之爱,在阴森的高墙深殿中长大,面对着慈禧太后严厉的管教。拖着自己一直柔弱的身体,有如一个敏感无依,懦弱需要保护的孤儿。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试图找到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亲人,然而他没有!长大的光绪皇帝为了中国的命运殚精竭虑,励志图强,大学士孙光鼎对他说:“不能开设议会,因为开设议会权在民而不在君。”年轻的光绪皇帝答道:“朕欲救中国尔,若能救民,朕无权何碍!”就凭这一句话,后人就应该为光绪皇帝流出热泪!无数的人,为了权力可以让别人流血千里,为了想做皇帝或者无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实,也可以不择手段。就凭光绪皇帝这句话,100年后的后人永远应该记住我们的这个好皇帝!他唯一爱的人被投入井中他无力去救,他孤零零的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死前没有一个给自己温暖的人在身边!然而,他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那个时代奏起了救国救民的最强音!让所有的中国人为我们的皇帝敬礼!遗憾的是他没有机会带领中国走入他所期望的富强,让所有带着强我中华之心的国人,完成100年前我们皇帝的遗愿,完善民生,发展教育,弘扬华夏文化,真正的成为国富民殷的强国!
对于光绪皇帝的死因争论一直不断,有的人根据清宫医案断定是自然死亡,有的人断定是被人暗害。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医学手法历时五年的研究之后,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在北京举行光绪死因研究报告会,正式宣布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至于是谁毒死了光绪皇帝将永远是历史的谜团了。对光绪皇帝下毒手的人,肯定是在慈禧死后光绪对其危害很大的人。对于此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慈禧太后害怕自己死后光绪会翻自己做过很多错事的案,有的人说是袁世凯害怕光绪亲政后报仇,也有人说是平时得罪光绪皇帝的宫女太监所为。百年悬案可能永远无解了,光绪皇帝在死前仍然对变法念念不忘,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时刻阅读着《列国政治异同考》《孟德斯鸠法意》《日本预备立宪》《万国国力比较》等书,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抱负。他的死,自己死不瞑目!
日期:2012-02-18 20:01:02
同一天,传来慈禧太后病危的消息,本来慈禧生的病是一般的拉肚子,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要不行了,可是到了死前几个时辰她的身体状况恶化,慈禧这个实际掌控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女人终于耗尽了她的精力。听见光绪死去的消息,慈禧太后哀伤的说:“他还没有地呢(地:指埋葬的地方)”在中南海的仪鸾殿,慈禧太后在病榻上召见了大学士张之洞和世继,慈禧太后说:“你们都是国中忠良,现在我不行了,应该考虑立嗣的事情了。我建议立溥仪为穆宗(同治帝)之嗣,你们二位意见如何?”两位大臣答道:“国赖长君,才是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溥仪之父载沣为帝”慈禧太后神色黯淡的说:“你们说的有道理啊,但是不为穆宗立后,我怎么去见死者啊。我看啊,立溥仪,让载沣主持国政,这样于公于私都有个交代。”慈禧在临死之前想起了自己那早亡的儿子,对于一个母亲,他早早的失去了自己唯一至亲的儿子,一个人在不能相信任何人的环境下主持着国家大局。经历了戊戌变法以后,她更加想念自己的亲生骨肉。在临死前回望自己的一生,最让他挂念的还是自己亲生的那个同治皇帝。两位大臣没有反对,张之洞说:“前朝有监国的职位,我朝建政之初也有摄政王之位。”慈禧说:“两个都不错,就叫监国摄政王吧”这样载沣做上了摄政王辅佐溥仪。张之洞又说:“光绪帝已经在位三十余年,我们不能让他无后啊,意思是溥仪也算光绪的儿子吧”慈禧太后沉默良久说:“办事不必拘泥古礼,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慈禧太后预感到以后满洲贵族会和有能力的汉臣主要是袁世凯发生矛盾,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她流着泪对袁世凯弈劻说道:“你们都是先帝旧臣,皇帝太小,虽有载沣摄政,但还必须依赖几位老臣才行。”接着慈禧太后对载沣说:“你应该拜一下这诸位老臣,你太年轻要想治国一定要听老臣意见。”于是在慈禧太后的面前,载沣和袁世凯弈劻等老臣对拜,场面很是感人!说完慈禧太后就撒手西去了。
慈禧太后掌控中国近半个世纪,对于他的评价历来负面的多于正面,在她的前半生的政治生涯中,果断的处理顾命八大臣,安抚驾驭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李鸿章,派左宗堂收复新疆,处处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手段,让她倍受诟病的是处理义和团和庚子国难的问题上,让她极其清政府的威望一扫而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慈禧太后死后,清王朝失去了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人物。大清国已经是在风雨飘摇中的大厦,摇摇欲坠了。
她——是一个政治手腕娴熟,聪明的女人。
她——也是一个早年丧夫,中年丧子孤独苦命的女人。
她——是一个善、恶于一身的人物,延续了清朝的寿命,一定意义上说也毁了清王朝。
日期:2012-02-19 18:11:50
大家所熟知的末代皇帝——3岁的溥仪登上了皇位,这个时候全国呼吁尽快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9年内完成立宪工作。然而各省的立宪派对于这个时间感觉太久了,近代无数次的凌辱已经让他们等待不急了,客观的说清政府迫于压力也好,大势所趋也好,改革立宪的决心是真的。然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民众的个人素质也很差,不然就不会有大仙附身的庚子之乱了。慈禧太后死后,满族权贵没有一个能够掌控全局的人物,出于对失去权力的恐惧和立宪后这个异族在中国大地是否还有的合法性。清政府立宪的态度一直缩手缩脚,1910年,在北京立宪派发起了三次请求立宪的请愿活动,一次比一次人数多,最后竟然达到20多万人,清政府被迫把立宪的时间提前了三年。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制,新内阁中13人,其中满族7人,汉族4人,蒙古族1人。全国一片哗然!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使立宪派对清王朝已经彻底的失望了,很多原来倾向于清政府的立宪派,转而称为支持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