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技术不是最关键的》
第4节作者:
北京张三疯 另外有一点我想申明的是,我现在特讨厌别人叫我投资者。我拒绝使用这个称号。你不要拿巴菲特的“投资”经典故事来教育我,我不会说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市场上不适用等等这样的问题,太陈旧的观点了,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不要觉得巴菲特天下无敌,北美的资本市场环境和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对股权的处理成就了他。但是请记住,不要被任何人的表面成功而掩盖探寻内部的借口,巴老爷子的父母有是议员的还有IBM董事的,当然我不讨厌他,只是说他不是正宗的投机分子。希望不会触怒巴老爷子的粉丝,我没有冒犯的意思,只是认为他的方法不适合我们的投机,如果你觉得适合并有盈利的话可以使用,无可厚非。当然老爷子从资本市场上赚取的利润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谓富可敌国吧。
资本市场上最伟大的永远的王者是杰西.礼佛摩尔,作为美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甚至世界资本市场历史上最伟大的独立投机人,他是我们每个后辈小子应该学习的。等这个观点阐述完了之后我将贴上对杰西的描述。我对杰西没有用“之一”,是不是“之一”或者是“最”大家各有各的理解,我是不用“之一”的。
试想,如果有人可以在遇见正确和执行正确的过程中做对,资本市场还会存在么?那他还不把钱全赚走了啊,结果是整个市场崩盘。这是永远不可能的,永远。
日期:2012-02-24 22:54:18
我说的“预测”和大家说的预测是有区别的,因为在“预测”的基础上是有对应的对策的。我们以这段时间的大盘为例说说这件事。比如近期的大盘,我们画出来了趋势线来引导我们的操作,比如今天的,有人说今天涨幅这么大,有人就担心回调,就把仓位清了很多,从严格的做盘的角度上来说是没有理由卖出的,因为现在的点位仍然在趋势线上面,有很大的可能性还会继续涨,但是很大的可能性确定么?不确定,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这就有点预测的味道了。这再简单不过了,破了趋势线卖出不就完了。没破的话一路持有,等待市场给出指示。你觉得这里面有预测的感觉么?其实是有的,只是我们采取了对策应对而已。而你的清盘行为呢?是在走势还没有走出来之前,你的心理占了上风,你下了一个不确定的结论,然后拿这个不确定的结论来指导了你的操作,这样显然是不正确的,试问,下周一开盘的时候如果继续涨起来呢?你的清盘行为怎么解释?
日期:2012-02-24 23:07:02
我说了,这是我第一个在天涯上的帖子,以前经常在盘房里没时间写这些东西,因为我的朋友被香港的一个公司挖走了,本来我们是一窝端的,我也是要去的,可是因为我毕竟对那边的环境不适应还有家人的原因,因此就没去。现在在北京谋生。
这个帖子是要打造很长时间的,楼主也会坚持下去。我不敢保证你读起来津津有味,但是我觉得你读完之后应该收获很大,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变你的做盘思路。
大家慢慢看,到那个点了我自然就会说出来,现在不是不说,就像点丨炸丨药包一样,导火索点起来了,但是火还没到丨炸丨药那里。
日期:2012-02-24 23:19:36
接下来我想谈谈杰西.礼佛摩尔这个人,也是转述一个作者的一片文章,写的非常好。
400年资本市场永远的传奇-Jesse livemore
本文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杰西-李佛摩尔大师的股市生存战“操盘伯利恒钢铁”
“我在报上看到这个人的讣闻,他走得穷困而且默默无闻。要是他在1896年死掉,纽约每一家报纸都会在头版上,至少刊出一篇专栏”。在《股票作手回忆录》里,化名为利文斯顿的杰西.李佛摩尔在1922年面对当时著名华尔街记者爱德温.拉斐弗的采访时提到了一位曾经不可一世股票作手的往事。“从摇篮到坟墓,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因为我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我可能承受自己碰到的事情,不觉得困扰”。
而17年后,这一幕历史被重演,主角是李佛摩尔本人。1940年11月,李佛摩尔在纽约第5大道和中央公园路拐角的榭丽尼圣酒店的更衣室里开枪自杀身亡。虽然财富上他依然有几百万美元的资产,但在精神上却走得极为困顿。当然这次没有一家报纸对他的自杀保持了“默默无闻”,几乎美国和英国所有最有影响的媒体从《时代周刊》到《金融时报》都报道了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独立股票投资者兼作手的历史性谢幕,《纽约时报》的专栏上这样写道:“他的去世为华尔街的一个时代划上了句号,他的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六十年过去了,在股市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依然都还是始终在为如何买卖股票而烦恼,因为每一个股票交易者在这个市场中只能决定两件事情,那就是你什么时候买入和什么时候卖出。至于你买入了后或者卖出了后,所交易的对象品种的价格往哪个方向波动,那就和你没关系了,事实上你也左右不了波动的方向。对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自始至终都在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最终形成了所谓的价值派是根据自己对交易品种的估值来决定买卖,和技术派是按照自己对涨跌时机判断的把握来交易。
日期:2012-02-24 23:26:56
但是,大多数人发现要自如运用价值和趋势这两种投资方法都是困难重重。当然之所以不成功,以我的看法是他们缺乏认真的耐心、严格的资金管理和先进的风险控制意识。因为从150年的资本市场发展来看,牛市与熊市对市场的控制是来自于人性对市场的信心波动,而估值和涨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这不管从1915-33年美国金融市场爆炸性的扩张发展来研究,或就1991-2008年中国A股市场的几何级上升来理解,100年中大概率事件在资本市场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在研究经验后发现,期间虽然科技和人文在不断地进步,人类在资本市中的本质并没有进化了多少。很多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失败并不是学历低,而是并没有搞清楚资本市场的积累和操作,自始至终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你有多少资金能够参与每一次的波动,而每一次波动的风险或收益又恰恰是无法预测的。
诚然,巴菲特是过去50年中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上行的传奇人物,但这在150年中也只有在美国这个特定的政局稳定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中才出现了唯一的一位。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下,你作为一个投资者,是无法效仿或者仿效的。然而作为一个投资者,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以单独的力量想处资本市场不毛之地而不败,我的研究发现,李佛摩尔的方法更适合复利交易和财富增长之路。他的体系无论在风险控制和交易时间的把握上,个人投资者都能够智珠在握地掌控先机。
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资金弱势,资讯弱势,是无法与一个还正在规范中的市场中仅仅依靠信念来参与博弈。事实上,资本市场对你来说,毫无疑问是只提供了一个双向融资的平台和机会,不管是您从市场股市的交易所往自己的资金账户中融入现金(股票盈利)或您被市场融走资金(股票赔钱)。而你的子丨弹丨总是从有限的起步开始的。如果在打第一场战斗就败下阵来,则基本上也就永无出头之日。
日期:2012-02-24 23:28:07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