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臣都听说皇上要去打架了,于是都劝道:“皇上呀,我的万岁呀,不能打呀,现在不是打架的时候呀。等我们有空了,把饭给吃饱了,刀子给磨利了在打也不迟呀。。。。。。”彭德清也跪着爬过出说:“皇上,昨晚上我看了一下星星,这天象不利呀,不利打仗呀。”王振听到这些腐儒就火冒三丈了,爆发了:“你们都是傻逼呀,别人都拿着刀子架着你的脖子了,你还不反抗,你像是个人吗?”(我想这个人可能指的是男人,因为王振觉得你们下面那个还有都没得血性,而卧下面已经没有了,所以说你们不配做男人,都和我一样吧,自宫了吧,免得蛋疼。)
所有的劝阻都不管,和皇帝带着几十万兵兵就北上去打群架了。王振这时觉得耀武扬威的滋味太爽了,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声令下,万夫跟随。那滋味不是一般的爽!哈哈!两个人坐在轿子里正在优哉游哉地吟唱岳飞的诗呢:“人生自古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嘿嘿嘿。。。。。。。。
突然前方太守郭敬回来报道:“皇上,不好,前方有好多敌人,我们打不过,还是回去吧。”此时王振木了,呆了,难道我们那么多的兵都打不过?看来这打架不是好玩的呀。双腿即将打摆子,稳了又稳。
日期:2012-02-26 20:25:21
于是他们就把军队退到双寨。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虚荣心如此强大,我屈服了,心想老子要让你们这些乡亲们看看,老子不去科举同样当大官,太监也同样会打仗,引领千军,光宗耀祖呀!晚上睡觉一夜淫笑声不绝)。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王振未与瓦剌接战,即仓惶退兵,军纪更加混乱。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爱民如子呀,好官呀!),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到了宣府后,此时瓦剌军又追来了。王振现在才感觉到原来打仗不像儿时打架一样呀,那是要命的呀。蛮子狗日的实在是厉害,老子呢惹不起,躲得起,跑,继续跑。于是在军队的掩护下又继续退到土木。这时瓦剌军怒了,发威了,一直跟着撵。你不是要让我们爬着回去吗?看谁先把谁给弄死!
大明军队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视财如命呀!)。邝堃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王振威武!)。没有办法,邝堃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傻逼一样,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老子弄死你!"即刻命令武土 强行把邝堃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泉水,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也被瓦刺军队占领。明朝数十万军队被围两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没有办法,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包围土木堡的瓦刺军知道明军找不到水喝,饥渴难忍,便准备把他们引出堡垒,一举歼灭。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军处假装与王振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见也先派人来谈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满口答应,并通过英宗让曹鼐起草诏书,派两人去也先军营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刺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刺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奔向河边,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盘问英宗时,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登时脑浆崩裂!看到这儿我就在想那是脑浆吗?是豆腐渣!是豆腐渣!我的妈呀是豆腐渣!他这样被整死也是罪有应得呀,咎由自取呀!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至少我现在觉得是臭的。
日期:2012-02-27 08:48:04
我在此声明:这些人物都是我在书上和网上看到的,然后经过自己的大脑理解写出来的.我只是把这些事情呈现出来,至于各位看官怎么看我就管不着了,因为针对同一件事,不同人都有不同观点,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呵呵,有点自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