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股市跌宕之窗看无限风光——量的实战法》
第16节

作者: 哥会成为传说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0-01-27 23:11:46

  继续就着棒棒糖的发言,穿插着说完吧。
  作者:棒棒糖流浪狗 回复日期:2010-01-26 17:34:26 
  6、“什么是均线?均线所掩藏的群体思维会有哪些?”
  理解:均线其实表示了一段时期群体认可的均值,尤其是当均线概念赋予了时间的时候,5日、10日、25日、60日等等,是多方参与者角力的结果。均线抬头,群体看多,或者主流看多、大多数人看多,是一种好兆头,即所谓的“顺势”,可参与!
  当然千千万万分散各地的幕后操作者在参考历史均线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自己也成了均线的制造者,均线的影响者,供后人来参考,这就是均线的玄妙之处-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参与历史!
  一般说来,一个趋势的形成不易,但破坏也不宜,但股市却偏偏有些情况是成也易,破也易,说明有强大的力量在影响,要么是利好利空的消息,要么是主力资金的强势流入(本质上讲,主力资金可以看成思维高度统一、行动高度统一的千千万万小散的资金汇集而成),我等小散无法去左右趋势,所以要顺势而为!
  ——------------------------------------

  大家喜欢均线,就多讲点均线的理解吧,希望不会把大家绕糊涂。
  1、一再强调了,移动平均线不是真正的周期内平均持仓价的连线,而是收盘价的均值连线,分时图里的均线才是真正的当日平均持仓价的连线。本来,收盘价不过是人为割裂市场交易周期的一个价格,它所生成的均线的价值,和周期内每个交易日盘中任何一个固定时刻(比如早盘收盘11:30,或者14:00)的价格均值连线的价值,似应无不同。但是由于它是收盘价,由于中国的股市是T+1的市场,而且两个交易日之间往往又容易发生变数,这条均线才被蕴含了独特的涵义与价值:他表征的是一个交易日的结果,是一条阶段性结果性质的均价连线。所以,在本质上,似乎也可以说,均线的价值是由交易制度所赋予的,它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在于对交易结果的数据汇总和处理,以及由此而生的参照价值。

  2、棒棒糖说得好“千千万万分散各地的幕后操作者在参考历史均线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的,自己也成了均线的制造者”,均线是由无数大小、先后不一的交易所促成产生,同时又被无数的交易所参考,确实是一个很微妙的循环。
  3、均线的翘头,并不能必然表征市场交易主体的持仓成本已经愿意和实际抬高了持仓成本,但是却确然地表征了市场交易价格结果的上升,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主导力量的主力或者市场具备主导力量的散户和主力一起,在客观上推动了股价向上的意愿与实际作为。
  ------------------------------------------
  7、关于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
  理解:个股而言,K线图算宏观,而每日分时图算微观,分时图分分秒秒曲曲折折,最后体现在k线图上却只有上下影线的柱体。

  故:每个k线柱体(含30分钟、60分钟、日线、周线、月线等周期)是个股一段时间内的微观组成部分,而分时图,又是一个个股当日的微观组成部分。
  如果看K线柱体可以看到趋势,那么分析某天的分时图(或者联系多天的分时图,不能因为人为的开市闭式而割裂这个实际上是连续的过程,这就是为啥股票软件都有一个N日分时连续图走势图,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分析工具),可以透析主力的意图和手段。
  很可惜,这一段,传说哥在帖子中提到了,但是好像大家都没有注意,传说哥也没有展开讲,也许是安排在日后讲解吧,但是我觉得很重要。
  我们从k线图看到趋势,从分时图看到主力意图和手段,更利于我们看清宏观和微观细节,不被表象所欺骗,不被震荡洗盘出局,也不被套牢割肉。

  当然,个股放在大盘来看,又是微观了,大盘放在股市之外的经济环境下看,也是微观了,中国经济放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看,也是微观了,这些环环相扣的关联,是不能割裂独立的。-所以传说哥希望我们有大局观,大眼光,又有“小心眼”,仔细心!
  ---------------------------------------
  很好,终于被你意识到并且明确点出来了。哥留余时的小伏笔,能被大家发觉而揭发出来,于哥而言,实在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啊。
  “哥七条”之第4条:

  ……
  4、交易周期是人为“开市”、“闭市”的结果,很多行情需要破除交易周期来看待和理解。在连续的交易周期范围内感知和把握波段周期,这一点非常重要。
  ……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