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恰当时候舒心,说明你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刚刚可以把工作做好;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较多时烦心,这时候你感到工作没有挑战性,也不太会尽心工作,容易出现不认真负责的现象,觉得大材小用,心里难以不平衡;内职业生涯比外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要变心,你感到在这里受到压抑,根本无法发挥你的能力,你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你就会有跳槽的念头。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适度超前你会有工作的动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较多你会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就如同你本来能举100斤的东西,现在让你举120斤,你肯定会感觉比较吃力;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生涯超前太多时有毁灭力,就如同你能举100斤,忽然让你举500斤,可能会把你给压趴下。
正是基于此,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套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要以内职业生涯建设为主,以外职业生涯建设为辅,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在这个原则下,充满希望、富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之路才能形成,否则好似“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内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成为“有才华的穷人,”郁郁而不得志;如果过于关注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出现“官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现象,职业的危机就潜伏在你盛名的光环之下,随时都会出现。
日期:2007-12-28 12:40:33
职业生涯步步高
4、如果你的公司在竞争中落后,而你又无力促使公司迎头赶上时。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成功有赖于公司的战略、团队的执行能力、外部的市场环境等等很多的因素,往往个人的努力只能促进局部的改善而不能决定最终战局的胜负,常让人产生“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比如某些国有企业的半死不活、比如某些民营企业的突然休克,这不是你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是跳槽,重新换一个更能够发挥你作用的平台。
5、如果公司的改组或变动使你的前程计划受到阻碍时。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时候并不完全一致,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的时候,很可能你从主战场被边缘化,这种例子屡屡出现。如果你实在不能通过内部转岗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或许跳槽是比较理想的解决手段。
6、如果你有更高的眼界与新的理想时。山东有个乡土作家,好像叫刘什么,有句话,“有的楼,小时候看着高,长大了未必这么看。”随着你阅历和眼界的开阔,你原来觉得很好的工作未必能够满足你的发展需要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李佳明和曾子墨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包括用友的王文京、零点的袁岳,他们起初的平台都非常好,李佳明是从中央台出国留学,曾子墨是从国外的投行到了凤凰卫视,王文京和袁岳都是从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角色下海创业。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转换都是因为自己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新的理想。事实上,职业的发展如同我们走楼梯,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的,等你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职业之路自然是海阔天空。
日期:2007-12-28 12:50:20
职业生涯步步高
往往成功人士的跳槽不是在职业的最低潮而往往是职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时候开始转换跑道,他们能够提前避免职业危机的来临,其实职业规划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研判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促使你的职业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而阻止不利事情的发生。风险相对比较小的是职业过程中的“T”型发展,指“T”字从下往上写,意思是说在职业发展的最初,先在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做深,写好那一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再写那一横,培养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使自己具备成为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更换工作需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宁可冒点风险早作改变,也比踌躇不定好,以免错失良机。当你真的决定跳槽了,那就尽快进行相应的准备。成功的跳槽至少需要2-3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不要把跳槽仅仅当成换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是要把它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这样的契机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自己职业目标的评估。
现在是人才自由流动的时代,不小心进入了一家不地道的公司完全可以随时走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往往伴随着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应聘一家公司的时侯,你的任务不仅仅是让用人单位对你满意,你也要好好的评估你的雇主。在你欲加盟一家公司前,下点力气对你未来雇主的风格进行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要考虑企业和自己的需求是否吻合。总的来说,大型企业选文化,中型企业选行业,小型企业选老板。(更具体的论述,大型企业相对比较安全,职位不会老是变化。。。)而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标准就是能否对你的内职业生涯发展有利?你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站,行业内的相关报道,你面试时所接触的公司的人员,甚至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朋友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家公司是否符合你的职业目标。一般中低职位的人在面试的时候一味的等待面试者发问,很少主动利用机会去观察和了解目标公司的相关情况,实在是有些浪费机会。一般来说,经过前期的深入了解,入职后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更可以充分利用实习或者试用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如果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太大的差异,也好尽快地修正或调整。
即使已经下定决心从公司离职,也要体面地撤退,为原来的公司留下一份人情和好印象。我们骑驴找马,但也不能虐待驴,最关键的你要骑上头能让你找到千里马的驴。等你找到了新的雇主,得意之余,千万别忘了和当前的公司进行比较好的工作交接。有的人比较情绪化,工作不交接,甩手走人或者把公司的重要资源带走,据为己有,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但是不职业,简直算的上愚蠢。一是你往往是在行业内的公司就业,这个圈子很小,极端的行为往往容易在圈子里传开;其次是除非你一直作低端的职位或者一直在比较滥的公司,比较正规的公司在重要的岗位都会做背景调查,如果了解到你有这样的经历的话对于你将来的发展很不利。退一万步来讲,当前的公司毕竟是你职业旅程上的一个站点,毕竟你曾经满怀希望的加入这个团队,体面地离去对大家都有好处。
日期:2008-1-7 18:19:47
第九章 专业与职业生涯
因为职业和兴趣的原因,我会非常关注不同专业的人员的就业情况。我注意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是不管专业的冷热,从个体而言,我都见到过求职困难的现象。我见到过学计算机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法律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见到过学金融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见到过学工程的人找不到工作,学英语的、学中文的……。他们大都把原因归结为专业,冷门专业毕业的自然很有理由,专业太偏了;热门专业竟然也振振有词,学这专业的太多了,竞争太激烈了。而与此同时,我却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真正在职场上成功的,什么专业的都有。搜狐张朝阳的专业是物理学,阿里巴巴马云的专业是英语,复兴集团总裁郭广昌的专业是哲学,国美老总黄光裕没有专业。你可能会说这些人都是超人而且都是创业者,不具有代表性。其实我个人十多年的职业经历中接触过各行各业的职场杰出人士,他们最初的专业真的是五花八门。每当我参加各种各样论坛的时候,我都会比较留意大会材料中关于嘉宾的职业经历,他们绝对算的上是行业的精英,其专业竟然也是五花八门。我有一次参加一个在上海举行的投融资论坛,这算是比较专业的行业了吧,发现竟然有超过半数的嘉宾本科所学专业和所谓的金融投资完全无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你数一数现在文坛上有点名气的作家,有几个是中文系毕业的。如果还不信的话随意在你身边做个调查,你就会认同我所说的这种现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