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明朝之江南繁荣和商业化》
第2节

作者: 俗人无语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制瓷业:根据《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引用宋应星的记载“民窑发展非常快,容量也比官窑大的多,以青窑为例子,官窑每座烧盘,碟样器二百多件,尺碗三十多件,大覃十六七件,小酒杯五六百件,而民间青窑每座可烧器皿千余件。”
  “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明后期景德镇3000座窑中,官窑仅有几十座。崔、周、陈、吴4家民窑的产品畅销中外,质量远远超过官窑。”
  纺织业:纺织业是明清规模最大的产业。江南纺纱与织布已分离生产。江南在明末(1620年前后)年产棉布约5000万匹,而到1850年左右高达10,000万匹。
  纺车技术,明代仍以手摇单锭纺车(手车)为主,清代江南出现了足踏的多锭纺车(脚车),以三锭为多,二锭、四锭的也有使用。脚车质量改进,效率大为提高。这在世界棉纺织史是重大的进步。工业革命前欧洲一直使用单锭纺车,虽然也发明了双锭纺车,但极少采用。
  “(明代)纺织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缫丝的缫车比元代更精良和完善,已研制成功‘一人执,二人专打丝头,二人主缫’大缫车。《天工开物》记载的花机由两人共同操作,提花小厮坐在花楼上提花,织工门楼下织丝,两人配合可织出各种花纹的丝织品。”
  “明代各种新搅车,‘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有的地方还使用水转大纺车。……由于明朝政府的鼓励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城市棉纺业得到普遍发展,江南成为全国棉纺中心。”

  “民间的丝织能力,即使在明初官手工业最盛的时候,也是超过官织染局。这从历代也包括明代征课绢帛作为赋税的情况就可看出。而到了明后期,民间机户有了发展,即使不计农村副业,单机户的生产,也逐渐超过官织染局了。”
  #矿冶业:
  明初采取官办开矿和冶炼政策。对于矿冶业,对非贵金属允许自由采矿和冶炼,官府课税;对金银等贵金属矿只能由官府经营,其他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铁、铜、铅、锡等矿藏,必须取得官府批准,才得开采,未经官府许可,私自开挖者,以“窃盗罪”论处。
  全国官营铁冶厂15所,以河北遵化铁冶厂规模最大,工匠达2,560人。后来私营矿冶业逐渐弛禁,民间矿冶迅速发展。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九年(1434),民营铁冶产量由约114万斤增至833万斤(四千吨),增加6倍。
  采矿冶金业“明廷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罢官铁冶,开放民营。”“官府对民冶征收1/15的铁课。”
  对于民营采矿的发展,吴承明说:
  “总的看来,明代的矿禁政策,并不是很严厉,除金银外,很早就开放民营;……官矿、官冶虽有起伏,但宣德以后,总是下降的趋势。官家仍致力于铁冶,而正德以后也迅速衰落,以至停闭。大约只有云南铜官矿坚持到明末,但已改为雇工开采了。有人说‘我朝坑冶之利,比之前代不及什之一二’,明代的官矿、官冶,大体是这样。”

  “当时官营矿冶业由盛转衰,万历时期最大的官营矿冶——遵化铁厂濒临破产,‘山场封闭,裁革郎中及杂造局官吏……地租银征收解部,买铁支用。而与此相反,民营铁业得到迅速发展,芜湖已逐渐成为民间冶炼中心,专业炼铁钢坊不断扩大。著名的濮万业钢坊从濮家店迁到古城西郊濮家院,后因炼钢规模扩大,又在西城外设置总作坊,而以濮家院做东作坊”。明朝这样的私营钢铁大作坊还有许多家。

  “金银矿是禁止民间开采,但这只是法令规定而已。盗矿之事,史不绝书,而且遍及各省,大都是银矿。他们有的是在深山偷挖,有的则凭借势力占领官家的矿场,有的更建立武装公然和官府对抗。……在广东顺德,有的豪强勾结势家经营银矿,达30年之久。不过积少成多,占数量最大的,恐怕还是民间的零星偷采,只是没有系统记载而已。”
  “铜的开采,后期转盛。民间铜器的制造,当是出自民矿。……即使朝廷铸币,也仰仗民铜了。据嘉靖间记载,铸币‘黄铜照例行户部买办’,以至有时‘铜价太高,得不偿费’。到万历时,有人说:‘天下铜在民间为供具什器者,不知几千万亿。其产于各处名山者,豪姓大贾负贩以擅厚利,又不知几千万亿。’‘今云南、陕西、四川、广东各省有铜矿’……”。
  煤矿开采:
  “大约自始就是民营,仅知在北京附近的门头沟曾有过一二座官窑。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对民煤十分取二,……永乐十三年(1415)改定为三十分取一,其税又远较金属矿为低了”。到了万历以后,“矿税也已改为征银。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谕旨说:‘煤乃民间日用所需,若官督开取,必致价值被增,京城家户何以安生’,这是指京西的门头沟矿区。”
  清初一度禁止私营矿业,雍正乾隆年间全面放宽,除金、银、硫磺等仍由政府控制外,其他矿产陆续开放民营。冶铁业继续发展,广东、湖南、四川、江西、陕西、山西等处冶铁较多。广东铁产年产2,000万至3,500万斤,全国年产铁4,000-5,000万斤(折合2-3万吨)
  明朝冶金技术进步较大,使用活塞式木风箱和大型熔炉。遵化高炉日产铁500多斤。明末广东把圆柱体高炉改为瓶型高炉,日产铁可达3,600斤。明朝在“灌钢”基础上发展出苏钢冶炼法,并发明“生铁淋口”的办法得到上好钢材。

  #造船业:下西洋终止后,造船业依然是规模颇大的产业。明末每年约造30余艘沙船,道光(1821-1850)年间,每年新造沙船多达1,000艘。
  日期:2021-08-24 16:46:14
  (03)
  *商业金融业
  明清商业规模和商业基本大大超越此前历史水平。粮食、生丝、棉布棉花及茶、盐、陶瓷、糖、铜、铁等大众消费品以及其他商品,跨地区贸易的品种和数量大增。16世纪中-19世纪中三个多世纪里,以钞关税收计算,市场上手工业总额超过农业。鸦片战争前夕,粮、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盐、茶七大商品的长途贸易量大约占国内贸易的20%。明清形成“十大商帮”,即使是地处内陆的晋商、徽商也闻名遐迩。

  明清商业资本集中程度高,晚明大商人的资本常常是五十万两(银)级别,最高为百万两水平。而清中期巨商资本通常为百万两级别,也有数百万乃至千万两。
  晚明银钱(铜钱)并用,清代法定通货是银两。中国成为世界最大银进口国,1650-1833年间从欧美进口银14,833万两,(4,310吨),而同期国产仅有7,000万两(2,190吨)。
  明末开始出现专业化的钱庄经营兑换业务,至清代成为办理存款、放款和汇兑的信用机构。钱庄发行庄票作为替代现银的票据,庄票可用来交换商品、清理债权债务。最早的一家是平遥县日升昌票庄(1823-1827年)。其后,山西纷纷兴起专业化票号。19世纪初,晋商建立起全国性的金融网,票号11家,分号遍及27个城市,流动资金总额高达数亿两。有了钱庄、票号和汇兑业务,大笔资金可以自由流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